從《珀爾修斯記》中的刻託、聖經中的利維坦、印度神話中的摩伽羅,到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挪威海怪克拉肯——在浩瀚而神秘的大海中,總有那麼一些巨大的生物,讓我們不寒而慄,而又心生嚮往。但的確有這麼一些巨型「海怪」生活在遼闊的海洋中,而且它們其實又呆又萌,溫順可愛,只是看上去真的很怪。
時常會看見這樣的新聞:某地又撈出了「怪魚」、「怪獸」、「巨型海怪」,嚇壞漁民,多少歲的老漁民表示從未見過等等。本文的主角就是這種巨型「海怪」之一:它們就長著半個身體,只有頭沒尾巴,背鰭和臀鰭如同張開的翅膀,更要命的是它們都很大,動輒比成年男子還高出一頭。只是它們命運多舛,很少見到它們毀壞船隻傷害漁民,倒是時常能看見它們被捕的記錄。
古今中外一直有這種「巨獸」被捕獲的記錄,照相術發明之後,「凱旋」的場景得以流傳。
不過在臺灣、日本和朝鮮半島,以及我國南方等地,漁民們撈到了這種「海怪」時就不會那麼驚訝了,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不怎麼好吃的海魚罷了。
這種「海怪」的正式中文名稱叫做「翻車魨」,俗名「翻車魚」,臺灣人覺得「翻車」不吉利,所以改用「曼波魚」。而「曼波魚(マンボウ)」其實是日語中翻車魨的叫法——因為它們遊泳動作相當笨拙,在水中遊動如同跳曼波舞一般。除此之外,翻車魨在許多語言中都有別名:英美等地稱其為「大洋太陽魚(Ocean Sunfish)」(「Sunfish」被鱸形目淡水魚太陽魚科Centrarchidae所佔據,所以不得不加上Ocean);法國人將它們稱「月亮魚」,因為翻車魨身體上常附著許多發光生物,遊動時便如發光的月亮一般;德國人更喜歡很直白地把它們稱作「遊泳的頭(Schwimmender Kopf)」;波蘭人也很直白,乾脆把它稱作「只有頭samog ów」;在我國南方,它也被稱作「蜇魚」(因為愛吃海蜇)、「乾貝魚」、「魚截」或者「魚粿」。翻車魨的學名為Mola mola,拉丁語中意為「磨石」——這不是說翻車魨長得像圓餅中間有個洞,而是說這些魚兒們皮膚粗糙,而且又大又沉。
海怪戰鬥力分析
翻車魨屬於魨形目翻車魨科(Molidae),與河豚等是近親。目前,翻車魨科只有三個確定的物種,除翻車魨外,還有矛尾翻車魨(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點長翻車魨(Ranzania laevis),在我國可以見到的是前兩種。翻車魨是翻車魨科中分布最廣、最為常見的種類,它們在各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還是在熱帶和溫帶的大洋海域活動,偶爾出沒於近岸。
翻車魨科的三個物種,左上為斑點長翻車魨,左下為矛尾翻車魨,右圖為翻車魨。矛尾翻車魨可以長成像翻車魨一樣長達3米多的巨獸,斑點長翻車魨的體長則只能達到1米,顯得正常許多。
這些「只有頭」的平均體長長達1.8米,背鰭到臀鰭的平均長度2.5米,平均體重在1噸左右。而在標本記錄中,最大的翻車魨體長3.1米,兩鰭長度4.2米,而體重更是達到驚了人的2.27噸——這一紀錄也使其成為最重的硬骨魚類。不過,雖然屬於硬骨魚類,翻車魨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軟骨質組織,骨骼相對更輕,這也是它們能長到如此誇張體格的原因之一。
翻車魨的解剖結構與骨骼標本。;Wiki Commons)
翻車魨的尾部呈扁圓形,身型短而兩側肥厚,遊泳主要靠背鰭和胸鰭的擺動,十分笨拙。但這些看上去喜歡在淺海活動的魚類只有30%多的時間在海面以下10米的水體中度過,有超過80%的時間停留在海面下200米以內的水體中,而剩餘的時間它們會潛到更深的水體中尋找食物,其潛水的最深記錄達到了844米。當然,喜歡曬太陽也是事實,翻車魨經常會將身體側翻,平展著浮在海面上曬太陽——這也是「翻車魚」、「Sunfish」等名稱的由來。而且,隨洋流漂流也絕非這些「強大」的「海怪」們的習性,正相反,它們經常是逆著海流遊動的。翻車魨有一天遊過26千米的記錄,最高時速到達3.6千米每小時,雖然的確不是很快,但是考慮到它們龐大的身軀與呆萌的遊泳方式,這已經是不錯的努力了。
翻車魨在海面上遊泳(左)與曬太陽(右)。遊泳的時候,又長又尖的背鰭露出海面,經常會使人誤認為鯊魚;而曬太陽則純屬惡意賣萌了,當然除了取暖,消滅寄生蟲很有可能也是翻車魨曬太陽行為的重要動機之一。
在吃這方面,翻車魨並不挑剔。這些龐然大物的主食是各種水母,零食則包括各種浮遊的海鞘、魷魚、甲殼類、小型魚、幼魚,甚至海草。這樣的食譜營養有限,因此翻車魨必須吃很多才能維持體重。幸好它們的小嘴能輕鬆地撕扯水母,喙狀牙板又能輕易地啃下較硬的小魚小蝦,咽部還有特化的牙齒幫助將食物磨碎。因此,雖然總是看見它們為混口飯吃「上下而求索」,但實際上填飽肚子還是不難的。
這些巨型「海怪」還有另一項技能:變色。翻車魨的皮膚的色調以灰色和銀白色為主,不同地區的翻車魨也會呈現顏色深淺的差異,有時會形成不同的斑點圖案。在被打擾,或者遇到威脅時,翻車魨的體色能在極短時間內從亮調變為暗色,令人嘆為觀止。
翻車魨的皮膚就像是一個能表現灰階的顯示器,能夠表現出多種色彩和美麗的花紋。
海怪成長史
翻車魨與河豚、刺魨、馬面魨等同屬於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之間擁有許多共同點,包括牙齒常癒合形成喙狀牙板、上頜骨與前頜骨相連或癒合等。但與河豚它們不同,翻車魨它沒有鰾或氣囊,因而也不可能像河豚一樣將身體鼓成球狀——如果可以的話一定很有趣。不過當我們將目光轉向翻車魨的幼年時期,會發現原來它們小時候與長大後的模樣有多麼不同了。
翻車魨是脊椎動物中的產卵冠軍,一條長1.4米左右的雌魚一次可產下3億枚卵,比正常魚類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秒殺各種陸生脊椎動物,更不用說一次排一兩個卵的Homo sapiens了。卵的數量如此之大,單個卵體積之微小便也不言而喻。這種廣種薄收的繁衍方式必然導致了成活率的低下——不過即便從受精卵發育為成魚的成功率只有不到百萬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卵也足以保證這些「海怪」的種族延。
剛孵化出來的翻車魨僅有2毫米左右,但體形寬大,擁有原始的尾鰭和較大的胸鰭。在它們長到10毫米之前,身體長有棘刺,看上去就像是河豚和箱魨的微縮版。而等魚苗長到35毫米的時候,棘刺已經不那麼明顯了。此時它們的身體逐漸變厚,也更緊湊,原始的尾鰭逐漸消失,圓形的假尾鰭,或稱舵鰭,取而代之。再後來,翻車魨就長成了我們經常看到的模樣,那些棘刺消失不見了——作為一隻「海怪」必須抹去那些表現出與其它魚類親緣關係的印記。
翻車魚幼時的萌圖,身上的棘刺十分明顯。 Vol. 43, Issue 5)
與「正常」「海怪」的個性不同,翻車魨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血淚史:幼年時因為缺乏母愛、個體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經常被各種掠食魚類侵擾,金槍魚、鯕鰍等都將它們視為美餐;成年後雖然擁有可怕的塊頭,但卻缺乏足夠的自衛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鯨、鯊魚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動物也不會放過它們,海獅甚至有時會以獵殺翻車魨取樂。好在那些兩條腿的陸生雜食動物並沒有對這些「海怪」產生太大的興趣,所以它們依然能夠逍遙地曬著太陽生存下去。
抓海怪容易養海怪難
淺海魚類、對食物也不怎麼挑剔,所以好像只要有些「海水晶」,養活一條翻車魨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情?面對一條「海怪」,一切都會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世界聞名的蒙特雷灣水族館曾經「不自量力」地養過一條26千克的翻車魨,這條「海怪」僅花了15個月,就靠吃魷魚、小魚和對蝦長到了399千克(這得吃多少?!),體長也長到了近1.8米。最後水族缸裡實在裝不下了,不得不調用直升飛機將其運出,放歸蒙特雷灣。相信放生的時候,那條翻車魨正快樂地哼哼著「我們吃貨有力量」吧。
所以,除非是去世界上最具實力的那幾個水族館,例如蒙特雷灣水族館、裡斯本水族館等,看見成年翻車魨的可能性真的十分低。不過它們畢竟是「海怪」!我們知道它們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浩瀚的大海裡,或許哪天命運女神就會把我們帶去它們的面前——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