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2020-12-18 逍遙子的書香視界

最近,網友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媽媽的媽媽,該如何稱呼?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這篇文章逍遙子上學的時候也學過,印象中原文用的是「外婆」,而不是「姥姥」,怕自己記錯了,還特意搜索了課文原文,發現作者文章中寫的全篇都是"外婆"。

「外婆」和「姥姥」含義相同,在生活中都常常能聽到,上海本地更是以喊「外婆」居多,更改原文是為哪般?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在我們當地的語言習慣裡,根本就沒有「姥姥」這個詞。 或者因為地域的不同的一種稱呼,結果上海教育局給這麼個無釐頭的說法這我也是醉了!我們這邊各種各樣的方言雖然很多,但是大家如果轉換成書面用語或普通話絕對妥妥的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很多兒歌這個稱呼也是這麼唱滴嘛——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難道其它地方的兒歌是——媽媽的媽媽叫姥姥,媽媽的爸爸叫姥爺?)

要說心裡陰影面積最大的還屬上海的網友們,很多網友表示對"姥姥"這一稱謂感到很不習慣,把"外婆"改成"姥姥"以後,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表述,都變得怪怪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紅帽的「狼外婆」,以後是不是得叫「狼姥姥」?更彆扭的是,腦補一下你唱「澎湖灣,澎湖灣,姥姥(應為外婆)的澎湖灣……」的情形,就能感覺舌頭和牙齒的不情不願。媽媽們哼著小調哄孩子的時候,最好也別忘了,搖啊搖,要搖到姥姥橋,萬一搖到外婆橋,孩子將來還得再把「外婆」變「姥姥」。

上海語文課本的這一改動,貌似微不足道,卻涉及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第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有沒有必要統一修改為普通話?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我特意搜索了一下關於「普通話」和「方言」的定義:

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一種共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稱為「國語」,新中國以後叫「普通話」,名異實同,本質都是民族共同語。

上海市教委的這個解釋這讓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實在是黑白顛倒了。因為「姥姥」才是方言,而「外婆」則是通用漢語。

首先,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父系和母系分得非常嚴格(大概沒有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執著兩系血統了),所以古書裡凡是寫到母系親屬,前面都要冠個「外」字。《說文》:「外,遠也。」也就是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母系相當於父系來說,是疏遠的,不重要的。《史記》《漢書》寫到母系,都稱「外家」,眾所周知,西漢末年最大的政治問題是「外戚」當政(也就是皇帝母系那邊的親屬把持朝政,王莽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戚),而不會說「姥姥家當政」。為什麼?因為「姥姥」是地道的方言,用起來不雅,而且在漢代還沒產生。 你看《漢語大字典》引《爾雅》是怎麼說的:

其次,漢語構詞多講究理據,「外婆」這個詞,我們一眼看到,就可以分析是指母系那邊的女性長輩。「姥姥」則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會產生誤解,眾所周知,金庸小說裡有個「天山童姥」,你就不知道是天山上的兒童一樣的外婆,還是指天山上童顏巨那什麼的老太婆。因為「姥」的本義是「老婦」的意思,作為「外婆」的意思,在漢語中出現很晚,目前最早的書證才是明代,我們看《漢語大字典》的相關義項:

上面明確把「姥姥」界定為方言。我不明白《現漢》的編寫者為什麼要把這個常識倒過來,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使漢語粗鄙化,使我們典雅的漢語蒙羞。

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有沒有必要統一修改為普通話?

著名語言專家錢乃榮告訴記者:」我覺得沒有必要把「外婆」改成「姥姥」,而且「姥姥」的「姥」字從古代到近代都是沒有這個字的,是後來才有的。「姥姥」原來就是北京的方言詞,後來吸收進普通話所以叫「姥姥」。「外婆」這個詞在漢語裡用得很廣,而且方言詞彙吸收得越多語言就越豐富越生動。魯迅、老舍、茅盾、葉聖陶他們的散文文章裡面方言詞一直在用的,那魯迅的文章放在課文裡你改嗎?所以有的是詞不必要改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相比於普通話,方言本身的詞彙較豐富,更能生動地傳情達意,有著很強的文化認同感與親近感。專家呼籲:保護方言這種歷史文化的載體,在傳承和保護方言的同時合力推廣普通話。其實,普通話交流固然標準、方便,但是方言所具有的生動和美感也是不可代替的。小學課本選擇文學作品是為了傳遞文學之美,而作家的創作都是字斟句酌,叫外婆還是叫姥姥,應該和作品中故事的發生地和人物密切相關,隨便更改便是對文學本體的傷害,違背了選文的初衷。因此,不尊重文本,對文本的任意刪改,都是對原有信息系統的破壞,這不僅僅是文字問題,更是態度問題。尊重文本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選編教材的基本態度。這是語文學習的內在要求,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

相關焦點

  • 到底該叫外婆還是姥姥?傳統語言文化,方言與普通話之爭刷屏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媽媽的媽媽"應該叫啥,相信有人會叫外婆,也有人會叫姥姥,還有人會加外祖母。那麼到底哪一個是書面語,哪一個是方言,估計很難有人說清楚。方言與普通話之爭但是,近日網上的一則消息卻讓人刷屏了!上海市教委稱外婆是方言,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把外婆改為姥姥。據微博網友爆料,上海市小學語文二年級的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已經全被改成"姥姥"。另有網友曬出前幾年的語文課本,原來都是外婆。
  • 小學語文「外婆」成方言,普通話叫姥姥,網友吐槽:姥姥的澎湖灣
    近幾日上海小學語文教材《打碗碗花》、《馬鳴家的新書包》將原文中個「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回復為了落實識字教學任務的需要,「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公外婆」屬於方言,這一舉動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不少網友說難道要唱「姥姥的澎湖灣」、要叫「狼姥姥」嗎?
  • 「外婆」改成「姥姥」? 該怎麼對待課文中「方言」
    我們今天學習普通話,就是在學習各地的方言。學習普通話,課本中的方言不僅無害,而且有益。  有媒體報導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曬出女兒7年前的課本,那時候還是「外婆」,並未做改動。
  • 「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南方網友炸了...
    叫外婆還是姥姥?」也被改成了「姥姥」▼▼▼外婆為什麼要改成「姥姥」?許多網友表示無法理解這樣的修改還有人找出了去年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什麼時候外婆成了方言了呢???小編在百度百科中對「外婆」、「姥姥」兩個詞條分別進行查詢▼▼▼查閱第6版《現代漢語詞詞典》,發現「外婆」一詞上確實標註「方言」,而語義為外祖母的「姥姥」一詞無此標註。
  • 「外婆」還是「姥姥」?語言文字學家:兩者都不是方言
    新華社上海6月22日電(記者孫麗萍)日前,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一篇課文裡的「外婆」被改成「姥姥」,引起輿論關注。「外婆」屬於南方,「姥姥」屬於北方?「外婆」「姥姥」是否代表南北方言之爭?記者為此致電知名語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
  • 「外婆」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小學語文教材引來熱議,網友紛紛...
    外祖母到底是叫「姥姥」還是「外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此問題的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則屬於方言外婆是方言姥姥才是普通話?是方言到底應該叫姥姥還是外婆?>:我反而一直以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話,姥姥才是方言Ryan雲空萬裡:外婆明顯是標準普通話啊,怎麼可能是方言南方叫外婆北方叫姥姥
  •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南方人叫外婆北方人叫姥姥,哪個叫法是方言?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相信這樣的問題會出現在很多兒童版的教科書上,但是如果你經常在國內旅行的話,你會發現因為南方和北方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都會有很多五花八門的叫法,不過最為常見的叫法就是,北方人都叫「姥姥」,南方人則更多的稱呼為「外婆」,那麼為何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叫法為何會不同呢?
  • 【震驚】「外婆」是方言,一律叫「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
    什麼時候外婆成了方言了呢小編在百度百科中對「外婆」、「姥姥」兩個詞條分別進行查詢並且迅速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認為「姥姥才是方言吧外婆是普通話」網友評論 @生活贏之有道:扯蛋的吧,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是普通話
  • 外婆外公成方言,姥姥姥爺才標準?多篇課文「外婆」改為「姥姥」
    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佔卜師吉娜:我反而一直以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話,姥姥才是方言@南北丨散人:是啊,外公外婆 爺爺奶奶不才是普通話版本麼@白小菌 作為南方人,一直以為姥姥是北方人的方言,外婆才是正經話@imCC3300 "搖啊搖,搖到姥姥橋"
  • 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您那是叫姥姥還是叫外婆呢?引發網友熱議
    剛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是近日,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中把原文外婆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回應「姥姥」是普通話,而「外公,外婆」是方言。,「外公,外婆」才是普通話。圖片來自網絡看了這個新聞,我也詫異了,作為南方人,我也一直以為「外公,外婆」才是普通話,「姥姥,姥爺」是北方稱呼,從小的接觸的教育中
  • 「外婆」是方言,一律改成「姥姥」?語文教材引熱議,段子手忙壞了
    外婆屬於方言」這一解釋和課文的改版也激發了廣大吃瓜網友的創造欲老歌新編《姥姥的澎湖灣》@不做slz,外婆是普通話」網友熱評: @藍汐小童:我一直以為姥姥是方言@木呆子木木:如果外婆是方言的話,那我們中國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說的是方言也有網友認為
  • 「外婆」原來是方言?南方網友已經炸了……
    @明天天氣真好:我反而一直以為外婆外公都是普通話,姥姥才是方言@躺在衣櫃裡的魚:以後只能唱姥姥的澎湖灣了@青轟青罒v罒:我從小到大就沒有叫過姥姥,都是外婆@EvAngeLion_84244:狼外婆得改成,狼姥姥了
  • 「姥姥」與「外婆」哪個是方言?嚴格說起來都是方言
    最近因為一本小學課本將「外婆」改作「姥姥」引起熱議,作為書面語言出於普通話規範需要,還觸發了漢語的方言問題,以及「約定俗成」的語言現象問題。辭書有解,明代學者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中寫:「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母之母曰姥姥。」是後人在給「老爺」的「老」字添了「女」旁,而人們的習慣排序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 記載姥姥是方言說法的明朝古書裡,還有些什麼有趣的事
    最近姥姥二字火了。具體的事情,很多朋友都看過;沒看過的,也可以去搜一下。反正就是有人認為,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話,所以,將教材裡的外婆,都改成了姥姥。此事一出,江湖一片譁然。專家學者紛紛出來普及文化常識。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外婆」的歷史更久遠 「姥姥」才是後來者
    你平時叫「媽媽的媽媽」是「外婆」還是「姥姥」呢?這兩天,因為「外婆」和「姥姥」這個最日常的稱謂,網友又掐上架了。事情的起因是,前天,微博網友「鋼筆様子」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 「外婆」是方言改成「姥姥」:是否侵犯作者著作權?
    青鋒因為「外婆」是方言,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被全部改成「姥姥」。近日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各種調侃刷屏一片。有說以後只能唱姥姥的澎湖灣了,也有說,狼外婆得改成狼姥姥了,更有調侃道,搖啊搖,搖到姥姥橋,姥姥誇我好寶寶,我誇姥姥好姥姥……那麼,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為什麼要將外婆改為姥姥?媒體報導,上海教委解釋稱,「姥姥」是普通話詞語彙,指「外祖母」。
  • 語文教材把原文外婆改成姥姥,教育局稱「外公」「外婆」屬於方言
    圖為上海市教育局給出的回覆,「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小古突然想起,以後是不是得唱《姥姥的澎湖灣》了?有不少人說北方用「姥姥」,南方用「外婆」,其實不然:一是南外婆北姥姥不可靠,二是目前為止外婆比姥姥更具有普通性——普通話的普通。有人說自己行走了北方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說姥姥,然後就認為北方都說姥姥了。
  • 大家怎麼用老家方言稱呼外婆?
    上次看見一篇文章,說上海教委認為「外婆、外公」屬於方言,必須叫姥姥!一時之間,震驚了全國網友!我還記得有一首兒歌叫《外婆的澎湖灣》不知道唱了多少年,竟然說外婆是方言,我和我的小夥伴的確很震驚!
  • 外婆是方言要改成姥姥?南方的網友集體炸了!
    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網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針對這一問題的答覆,上海市教委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這讓南方喊「外婆」的網友集體炸了!杭州的「外婆」有沒有改和上海一樣,杭州也是叫「外婆」的,杭州網友同樣群情激憤。
  • 小學語文把「外婆」改成「姥姥」,以後要唱《姥姥的澎湖灣》了?
    外婆並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話,解釋「姥姥」的時候就用到了「外婆」。這是從滿語longlongseme演變而來的,今天京罵中的「姥姥」即是此謂;三是用于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來了我也不給」;四是指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