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漢服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本文作者身著漢服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宋摹本) 故宮博物院藏

  ▌劉睿健

  近些年,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無論是坐地鐵、乘公交,還是遊覽名勝古蹟,甚至是漫步在繁華的商業街區,總會遇見一些身穿漢服者,或獨步安詳,或結伴成雙,或三五成群,仿佛將時光拉回到漢唐盛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逐漸回歸到了大眾視野,而漢服文化的興起猶如星火燎原之勢,正在中華大地蔓延。

  每逢傳統節日,北京的漢服組織都會舉行漢服文化活動。但是,今年端午節是個例外。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原本計劃的線下活動改為了線上,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觀眾展示漢服,介紹端午節歷史習俗知識,並通過線上遊藝互動的方式,鼓勵大家在家穿上漢服,過一個既安全又充滿儀式感的端午佳節。說來也巧,端午節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名副其實的「防疫節」,點硃砂、飲雄黃、射五毒、做香包、掛艾草等端午習俗,都是為了躲避瘟疫、驅除邪祟,以期迎祥納福。

  書畫典籍是復興漢服根源

  我與漢服的結緣,源於十年前的一場鬧劇。2010年10月16日,正值傳統佳節——重陽節,一條新聞在網絡上炸開了鍋!事件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當日,四川成都一名女孩為了宣傳漢服文化,在重陽節這天身穿曲裾,和自己的朋友在春熙路的一家餐廳就餐,卻被一群年輕人圍攻,並威逼其脫下漢服。在交涉中,「漢服女孩」了解到這些年輕人誤將自己所穿的漢服當成了日本和服,於是與對方理論,但並未收到成效。無奈之下,她只好將身穿的漢服換下。

  其實,曲裾是漢服深衣的一種,為秦漢時期常見服飾。根據《禮記》的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裝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所謂「續衽鉤邊」,「衽」指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曲裾可以直觀理解為一種「續衽繞襟」的服裝。在古代款式的基礎上,現代漢服加入現代人的想像,對傳統曲裾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現代曲裾的共同特點是:常常作為正式禮服,裙擺曲線,三重衣袖,寬腰帶。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直至明末清初,漢服在清政府的「剃髮易服」政策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國人對漢服的陌生,導致大家見面不識。何為冠,何為冕,何謂笄,何為「右衽」,何為「高冠博帶」,都基本不知曉了,許多國人誤以為馬褂和旗袍是漢服。其實,在民國時期,一些小範圍的漢服復興曾漸露鋒芒:章太炎愛穿一件前胸繡一「漢」字的交領衣,是為近代漢服第一人;夏震武束髮深衣,錢玄同著玄端辦公,王季遷著漢服遊美國……如今,漢服愛好者們從《女史箴圖》等各種歷史圖畫中尋找線索,試圖復原漢服。

  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看到有國人把漢服誤作和服,我的感受是悲哀。於是,我決心向先賢學習,弘揚華夏衣冠禮儀文化,並加入北京漢服協會,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漢服。

  起初,穿漢服出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面對路人質疑的聲音,忍受眾人驚異的目光,各種尷尬和誤解更是家常便飯。漢服愛好者們用《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經典詩句中的「同袍」一詞來相互勉勵對方,表明我們有勇氣面對和承擔這些壓力。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穿漢服出門乘坐地鐵,穿的是一件白色的直裾,一進地鐵,人流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了我。有的拿起手機對我拍照,有的一臉詫異,有的竊竊私語,「這是唱戲的吧?」「對,應該是青衣!」「穿越了?」「可能是行為藝術」……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趕快逃離這個「是非之地」。還有一次,我穿著漢服去超市買飲料,老闆娘很驚奇地仔細打量我,然後很客氣地問道:「小夥子,你是朝鮮族嗎?還是韓國人?衣服很漂亮呀!」於是,我趕緊解釋自己穿的是漢服,並向對方普及了漢服知識,同時得到了對方的高度讚賞,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穿漢服帶來的一點點「成就感」。當然,很多時候宣傳漢服並不那麼盡如人意。幾年前,我穿了自己特別中意的一件衣裳(漢服的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漢服形制之一,早在商代就已經形成),去北京玉淵潭公園賞櫻花,又被人誤以為穿的是和服,還挨了罵,無奈地在飛舞的櫻花中凌亂……很多人會把和服與櫻花聯繫在一起,但這些日本文化都是源自中國。

  儘管弘揚漢服文化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但漢服愛好者們總能迎難而上,鍥而不捨。隨著漢服知識的漸漸普及,現在更多的路人向我們投來的是欣賞和讚許的目光,甚至會告訴身旁不太了解漢服的人,說:「這是漢服!」

  只有接地氣才會有前景

  其實,不要說路人了,就是親戚朋友,一開始也不支持我穿漢服,他們認為穿著漢服出門顯得很怪,要麼說我是標新立異,要麼說我是譁眾取寵,認為漢服簡直就是奇裝異服。因此,每當我穿漢服同家人或朋友出門時,他們都會離我遠一點。這期間,唯一支持我的就是母親,而且沒過多久,我母親也成為一名漢服愛好者。經過幾年的努力,原本不太支持我穿漢服的父親,態度也有所改觀。最終,我將漢服文化幾乎普及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家人朋友也越來越支持我弘揚漢服文化的行為,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在單位的年會上,我連續兩年分別策劃了漢服服飾展示和女子傳統成人禮的表演,而且領導也支持並參與了演出。漢族女子傳統成人禮叫「笄禮」,男子的成人禮叫「冠禮」,華夏先祖對於成人禮非常重視,所謂「冠者禮之始也」,《儀禮》將其列為開篇第一禮,絕非偶然。通過漢服文化展示,單位的許多領導和同事對於漢服的概念、形制款式,以及相關的傳統禮儀都有了基本認知,年會節目也得到了他們的肯定與好評。

  魯迅先生在《致陳煙橋的信》中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隨著漢服文化在國內的逐漸普及,我便萌生了要將漢服穿出國,讓更多的外國人也能認識我們中國衣冠文化的想法。

  一襲藍色的道袍(漢服主要形制之一,為明代漢服的一種,形制為通裁製,即上下通直,不別衣裳),在京都金閣寺美景的映襯之下,顯得並不那麼突兀,反而體現了東方的「和諧」之韻——這是我第一次穿漢服出國旅行。當我踏進象徵琉球文化的首裡城時,一名日本女孩用英語和我交流說我穿得很漂亮,但似乎這件衣服不太像是和服,於是我也用英文向她介紹中國漢服。無論是京都清水寺的街道,還是東京淺草寺的前街,在日本著名的文化景區周邊,都少不了和服租賃店和體驗館,為遊客提供文化體驗。如果未來在中國的各大景區周邊也能開設一些漢服租賃店,供遊客們穿漢服遊覽名勝古蹟,不僅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商業契機,而且有利於漢服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還記得兩年前在莫斯科紅場,幾名老外有些激動地跑過來找我合影,結果卻問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趕緊回答:「我是中國人。」並指著身穿的漢服,向他們介紹漢服的歷史。

  2018年,我看到一條新聞:日本早稻田大學一名中國女留學生穿著漢服完成了自己的畢業典禮。這位「漢服小姐姐」瞬間在網絡走紅,並引來無數網友點讚。而在同年的5月28日這天,我穿著漢服順利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並得到了評審老師以及論文導師的肯定與鼓勵,這是我人生當中最有意義,也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天。

  當前,全國乃至海外各大漢服社團成員數量持續增長,漢服文化推廣活動蒸蒸日上。西塘漢服文化周、中華禮樂大會、中國華服日等全國性大型漢服文化活動逐漸受到國人關注,漢服似乎越來越被社會大眾接受和認可。網絡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抖音、嗶哩嗶哩等的帶熱,將漢服文化拽入「大眾思潮」,漢服逐漸呈現主流化趨勢,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漢服真的火了嗎?筆者以為,看似繁榮的背後,或許只是商業化帶來的虛熱而已。有相關調查指出,在漢服龐大的消費市場背後,真正的漢服活躍群體可能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更多的漢服愛好者購買漢服並不是為了穿,只是拍拍照片或者是做做網絡直播而已。這離漢服真正的日常化、生活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筆者認為,漢服要想真正地走進百姓生活,就不能將其束之高閣,而應該接地氣。文化的傳承,應該是讓傳統「活」在當下,而不是躺在博物館裡變成文物。因此,現代漢服復興的成果,不應成為古代服飾文物的簡單復原,應該以考據為手段,以民族學為視角,將傳統的民族信仰、思想理念、民俗禮儀等融入其中,契合時代的特徵去發展和創新,使漢服既能夠代表漢民族自身特色,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禮儀場合,選擇不同款式的漢服來穿著。

  服以載道,人以載禮。傳統服飾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精神風貌的體現。漢服作為漢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相對於服飾本身而言,漢服背後所承載的民族精神、禮儀規範等才是真正的「文化內核」。《禮記》有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從某種意義上講,穿漢服,正禮儀,對漢人來說正是一種由外向內的「修身」,這或許才是漢服復興的時代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梁雅婷夫婦的明制漢服婚禮
    本期悅讀城市,我們採訪了漢服愛好者梁雅婷和王珊珊,聽她們講述與漢服之間的情緣與故事。1結緣漢服,一眼動心2008年,梁雅婷邁進大學的校門,因為喜歡動漫,她選擇動漫設計的專業。一次偶然的機會,梁雅婷逛到了一個漢服的論壇。「論壇上這些漢服的圖片深深吸引住了我。」就這樣,熱愛漢服的這顆種子種下了。只要在網上看到自己喜歡的漢服,梁雅婷就會把它畫下來,開始正式了解漢服的相關知識。2012年大學畢業,她在杭州找到了工作。「當時就覺得自己賺錢了,可以買得起漢服了。」梁雅婷說,在那一年,她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漢服,這是一套秦朝時期的正統服飾。
  •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漢服是古代的一種服裝形式,現如今演變成更時尚的穿搭方法,被很多人穿著上街,更好的詮釋了中國服裝歷史的博大精深。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到現在可以歸結為所有的古裝服飾。
  • 用漢服「還原」四大名著美女,南京00後小姐姐火出圈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雪銀 文/攝)穿上漢服,她是《西遊記》裡的女兒國國王,亦是《紅樓夢》中的寶釵姐姐,一顰一笑間流露出的古典韻味,仿佛四大名著裡的人物走到眼前。這個名叫吳晨的小姑娘是個00後,因一組漢服照在網上走紅。正是她對四大名著美女的演繹,讓許多年輕人愛上了漢服。其實,她還有個更特殊的身份——常州錫劇團第七代傳承人。
  • 蘭州「90後」群體痴迷傳統文化 著漢服逛街不懼質疑
    徐杉 攝中新網蘭州4月10日電 (楊娜)畢業於軟體工程專業的顏偉繁現在儼然是一個漢服知識的「專家」,談及各個不同時期的漢服形制,顏偉繁如數家珍。9日,顏偉繁早早地來到位於黃河岸邊的蘭州近水廣場,蘭州漢服雅集會將在這裡舉行定期的漢文化交流活動。作為前會長,他依然按時參加社團的各種活動,為會員講解漢服形制,糾正他們對於傳統漢文化的一些錯誤認知。
  • 劉慧:讓更多人願意嘗試穿漢服
    這兩年,「漢服圈」逐漸火了起來。人們常能看見,衣袂飄逸、羅扇輕搖的漢服少年行走在大街小巷,自信地展示著中華傳統服飾之美。「80後」劉慧也是「圈」中人。秉持著這份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鐘情與熱愛,她和幾個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一間工作室,從事漢服設計及相關傳統文化項目的推廣與交流。「《春秋·左傳·正義》裡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漢服類型你了解多少?晉制漢服瀟灑,唐制漢服俏麗,宋制漢服含蓄
    說到漢服,大家常常認為是漢代的服裝,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夠準確的。漢服也被稱為華服,泛指帶有漢民族特色的服飾。一般來說,剛入圈的女生看到最多的一般都是明制漢服,再加上對於漢服起源發展了解不夠多,因此,便將明制漢服當作正統或者真正的漢服。殊不知,漢服雖然是小眾服裝,但也有很多種類型。
  • 雲間溼地 「同袍」共聚——神農架首屆漢服文化旅遊節開幕
    10月18日,神農架首屆漢服文化旅遊節在雲間溼地大九湖啟幕,漢服愛好者、新聞媒體、旅行社代表等400餘人齊聚神農架,探民族文化起源,解山林民風真諦,識泥炭溼地風貌,品和諧自然韻味,探尋神農文化與漢服文化碰撞出的流光溢彩。
  • 鍾麗緹穿古裝慶生,漢服遮不住大肚子,網友:懷孕了嗎?
    鍾麗緹的人生也比較挫折,特別是在愛情方面簡直讓人心疼,大家都知道她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對於這樣的她來說也是很受打擊的,原本這樣年齡的她再次找對象比較困難,因為不僅是年齡之間差距,更何況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改嫁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但鍾麗緹的命運還是比較好,她和張倫碩兩人因為一部綜藝節目而結緣
  • 改良版漢服,給漢服注入日常氣質
    很多小仙女們想要嘗試一下漢服,但又覺得太不日常了,因此也就放棄了。小編想要告訴女孩子們,不要錯過每一個美麗的機會,大家可以選擇一些改良版的漢服,既日常,還能夠滿足仙女們愛美的心吶。 害怕漢服太不日常,自己沒有勇氣穿出門的仙女們看過來,改良版的復古風漢服送給大家。
  • 漢服愛好者穿漢服做荷包
    生活報訊(記者楊雪楠文/攝)穿著考究的漢服,在悠揚的古箏聲中手工縫製荷包。2日下午,在哈市道裏區一家漢服主題咖啡廳裡,十幾名漢服愛好者聚集在此,穿著漢服、佩戴古裝髮飾,通過傳統手工方法,為即將到來的端午節縫製荷包。
  • 瀘州老窖×漢服文創果酒,漢服×綜藝……2020年初有哪些漢服新聞?
    這不,超會玩的瀘州老窖繼頑味香水和白酒雪糕後,與聽月小築漢服跨界聯合,推出了一款漢服文創果酒——「聽月小築」仕女圖鑑系列青梅果酒。瀘州老窖袍袍們肯定都很熟悉,而聽月小築,想必袍袍們也不陌生。2019年國慶時,聽月小築策劃導演的《我和我的祖國》海外漢服快閃,獲得全網好評。
  • 漢服是什麼 漢服有哪幾種形制
    漢服是什麼 漢服有哪幾種形制 2019-12-20 14:32:31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是什麼?漢服有哪幾種形制?
  • 漢服or仙服:漢服竟然還有形制之分?網友:實力勸退漢服圈!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漢服上街了,尤其是在一些古城古鎮明顯可以看到街頭滿是好看到不行的漢服,讓人有舉起相機的衝動。還是多虧了一些短視頻App,把這些傳統的文化帶入現代生活。
  • 「漢服髮飾」推薦,穿漢服必須要有的高端漢服髮飾
    我一直覺得,好的髮飾能給整個漢服造型增添光彩。如果長期喜歡漢服,一定要給自己準備一套高端的漢服髮飾。今天來介紹那些好看的銀鍍金漢服髮飾。歡迎補充。經常看到 一些漢服妹子,穿了幾千塊錢的漢服,卻帶著幾塊錢的大貨髮飾,個人感覺特別不般配。
  • 最迷漢服的,是穿破洞牛仔褲長大的90後
    成為潮流新寵的漢服,非彼「漢服」漢服並非特指漢代服飾,而是泛指漢民族服飾。清代,滿族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改變了傳統的衣冠習俗,讓在歷史舞臺活躍幾千年的漢服出現斷層。隨著90後、00後長大,這群熱衷嘗試新事物、勇於逾越「規矩」和他人眼光的顏控群體,也被漢服的風韻美深深吸引。他們喜愛漢服、敢於秀漢服、熱情傳播漢服文化,彰顯不一樣的靈魂,在充實自己青春的同時,也顛覆了大眾的傳統審美。融入現代設計的漢服,成為90後的新寵。
  • 重拾「衣禮」 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即將開啟
    在西塘,從工作人員,到身著漢服的遊客,抑或走進任意一家漢服租售店,都能跟你普及一些漢服文化的知識:為什麼叫漢服?左衽和右衽有什麼區別?披帛適用於哪個朝代的女子服飾……「漢服文化周慢慢發展至今,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壯大,年齡結構越來越寬泛,我們希望漢服逐步向規範化發展。西塘作為漢服文化周的發起者應該起到引領性的作用。」
  • 漢服花紋的介紹,漢服有哪些常見圖案呢?
    現在對於漢服文化來說,很多人都是非常感興趣的,其實漢族在古代特別是三皇五帝的時期呢,當時的很多漢服對於他們的服飾和花紋來說都是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的,也是有一定的規矩的,而且從漢服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古代人的身份高低以及門第,所以說漢服背後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現代都市裡的古風造型師:「漢服不僅是服裝更是傳統文化載體」
    在和漢服結緣之前,鍾美華和合伙人廖瓏芸都從事銷售工作。廖瓏芸結婚的時候,突發奇想要舉辦一場漢服婚禮,她們第一次接觸漢服,便為這優雅的美麗所折服。彼時漢服熱在國內一些城市已經興起,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空間巨大的藍海市場。2019年中旬,暮雪卿衫開張營業。在深圳,漢服體驗館是一個商業「新物種」,鍾美華他們進入的是一片「無人區」。
  • 漢服拍照姿勢|漢服拍照如何擺姿勢?漢服拿扇子動作
    漢服拍照如何擺姿勢?由山西錦裡國風體驗館分享的九個使用扇子的拍照姿勢,告訴你,穿漢服拿扇子這樣擺拍才好看。扇子是我們在拍漢服最常用到的道具,但是應該怎麼擺才能拍出漢服的美呢?拍漢服時,無論是拿什麼東西,都要翹蘭花指!
  • 漢服為什麼普遍都很貴?漢服生意能賺錢嗎?做原創漢服要多少成本
    現在很多買家都認為漢服不過是幾塊布而已,為什麼商家賣那麼貴,就因為漢服需求量大,而供應商少就可以讓我們交智商稅嗎?如果真是這樣恐怕所有服裝工廠都去做漢服了,往下看,我來給大家算算你們的「智商稅」都交到了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