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點評:《悲慘世界》面對人生與世界,都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2020-12-16 我家有個金牛座

我對《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有著深刻的感情。我從2011年的6月份第一次聽這部音樂劇,一年半的時間中,我自己也計算不清聽過了多少遍。想想這一年半發生的事情,可算得上是世事轉蓬,身世飄搖,在很多特殊的時刻,我是聽著這部音樂劇度過的。後來因為這部音樂劇,找來了10周年和25周年的音樂會來看,找來了法語原版音樂劇聽,又去通讀了一遍原著,對這部作品的理解愈來愈深,感情也愈加的深厚。

《悲慘世界》是雨果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也是對19世紀政治、社會、文學、思想影響巨大的作品。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人公尚萬強的遭遇,探討了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正義的本質,也融合了浪漫的愛情元素。

之前我們說過,這部電影是根據音樂劇改編的,而音樂劇在創作的時候,更著重某些情景和心理的展示,而沒有對情節的發展進行完整的鋪墊和交代,很多推動情節發展的信息只是一筆帶過,這是由於西方觀眾對於這個故事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而對於沒有接觸過這個故事的人而言,電影的情節可能發展過快,節奏難以適應。

《悲慘世界》是個「愛一人便愛世界」的勸世故事,當然中間拉裡拉雜有建築物和歷史故事亂入(老娘當年全憑一股子蠻力才看完的),但是整體上始終「善舉與惡行」明暗並進「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託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一分二,二合一,在結構上算得很完滿。

《悲慘世界》是怎樣的作品?童年時候,以為是一個壞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學時代,以為是一篇宣揚階級鬥爭的小說;直至今日,才會意識到,這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真正的史詩不僅有時代,更有人的靈魂。靈魂的波瀾壯闊,不遜色於最激烈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悲慘世界》開篇,大段描寫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開啟整部作品的鑰匙。雨果將這部構思四十載、完成於晚年的百萬字巨著,稱為「一部宗教作品」。

《悲慘世界》本是浪漫主義的頂峰之作,再加上宏大的時代背景,在文學史上有無法超越的地位;而音樂劇改編以其龐大的篇幅和包容萬象的音樂(抱歉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形容)也是音樂劇史上數一數二的名作。臺前幕後,這部影片的演員和主創們都在講著拍攝時的千辛萬苦,光影雖縱然即逝,但膠片上的青春卻永遠不老,如果這部電影能讓音樂劇死忠滿意、讓一般影迷叫好,也總算是不愧於這麼多人的努力了吧。

相關焦點

  • 《美麗人生》熱映:父親為我重塑的悲慘世界
    我們要像圭多,即便遭遇悲慘,心裡也要懷著童話世界,並且要想法設法地把生活過成童話。時隔23年,《美麗人生》像一陣春天忽然吹來。大概很多人聽到重映的消息就哭了,腦海裡伴隨著出現多年前看這部電影的畫面,或快樂、或痛苦。
  •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點評《三體》:讓人想起《悲慘世界》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點評《三體》:讓人想起《悲慘世界》 胡伊人/編譯 2015-11-05 15:13 來源:澎湃新聞
  • 《悲慘世界》:帶入雨果的人生,並夾雜著彼時法國的風起雲湧
    維克多·雨果從1828年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直到三十多年後,1861年才完稿。雖然一經出版便被廣泛流傳,但當時的評論界卻並不看好這部作品。很多天主教的作家表示,《悲慘世界》並非一本好書,甚至在書中有很多惡毒的思想。而有的作家更直接地指出,書中濃重的基督教色彩讓人討厭,這是在污衊天主教、污衊貧困。
  • 評:《悲慘世界》歸來與顛倒的世界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近期獲得第85屆奧斯卡獎三項大獎。這部劇有著奢華布景和奇觀式舞台風格,因扮演「金剛狼」而出名的美國演員休·傑克曼,化身為19世紀的冉阿讓。   近三年來,不僅《悲慘世界》被重拍成電影,而且出現了一股改編19世紀文學名著的熱潮,如2011年的《簡·愛》、《呼嘯山莊》和2012年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進入西方文學正典的作品,如此頻繁地被「集體」重拍成影視作品,是不多見的文化現象。
  • 電影點評:《悲慘世界》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力量
    所謂的悲慘世界是一個良心泯滅的世界,是那些同樣經歷苦難人們對苦難的嘲笑,和對同類人的不寬容。所謂的悲慘世界是那些無良的人們在任意踐踏這個社會的底線。警探沙威,從一開始,他便是法律的嚴格守衛者,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最後在冉阿讓的寬恕面前,他卻愕然發現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惡的一生,難以釋懷的他唯有用死來贖罪。愛源於信仰,所以,關於法律、愛與信仰的關係清晰可見。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維克多·雨果作為世界頂級的文豪之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人文情懷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雨果願意對喪失的靈魂進行施救,這一點從出場不多但是卻極為重要的米裡哀主教身上可以看出,這個角色的設定實際上代表了雨果心中對於罪惡所承認的應對態度和應對方法。悲慘世界讓我明白了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簡介主要內容。
  • 雨果《悲慘世界》愛是完滿的幸福
    回想了這段日子度過的書,《文化苦旅》、《駱駝祥子》、《了不起的蓋茨比》、《暗店街》、《挪威的森林》,還有今天讀完的悲慘世界,沒有一本不是時時刻刻淹沒在悲痛讓人難過的情緒裡面的。之前在十點讀書的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要放慢自己讀書的速度,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好好的回憶思考它的結構、情節、故事發展的脈絡,才是一本書讀完之後有營養、有價值的表現。
  •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用世界定義人生,從這裡走向世界
    希望同學們在巨變的世界裡豐富人生閱歷,在廣闊的世界裡開拓人生格局,洗滌心靈改造主觀世界,提升能力改造客觀世界,胸懷天下貢獻未來世界。用世界定義人生,從北外走向世界。學校設立了北外全球獎學金,讓每一位同學在校期間都有機會獲得學校資助,出國學習實踐。北外人,世界行,將成為百分百!同學們,環顧全球,你們所要行走的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變在何處?道在何方?是危還是機?中國怎麼辦?大學怎麼辦?青年怎麼辦?這是大學要回答的時代之問,也是同學們要回答的人生之問。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作家王安憶我為什麼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裡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悲慘世界》,雨果的悲憫與冷峻
    大學時,一次上外國文學課,當時的外國文學老師提問我關於《悲慘世界》的閱讀感受。只怪當時太過年少輕狂,直接以不屑於所謂的世界名著為由,回答說自己壓根沒看過。當回答理由時,還理直氣壯地覺得,為什麼大眾評選出來的世界名著就非得當作經典來讀呢。當時外國文學老師說,「那好吧,你坐吧。我不知道這是雨果的悲哀還是你的悲哀。」
  • 《悲慘世界》《ABC謀殺案》接連上檔,英美劇迎來改編名著熱
    無論是卷帙浩繁的古典名著,還是可看性極高的類型文學,都成為改編的對象。2018年聖誕檔,BBC一口氣推出了兩部經典文學改編作品——雨果的《悲慘世界》和阿加莎·克裡斯蒂的《ABC謀殺案》。一方面,文學經典嚴謹深邃的主意表達和高質量的文本內容,會天然的提高影視作品的品質和深度。但相反,由於古典名著的篇幅、表達等問題,也給改編帶來不小的難度,往往對編劇的水平要求極高。要將100多萬字的《悲慘世界》改編成6集的迷你劇,光是在劇情的取捨上就要下不少功夫。而不同的人也對經典有著不同的解讀,眾口難調,也很難贏得所有人的喜愛。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
    一些雨果研究者認為《悲慘世界》裡包含著相當多作者自身的生活體驗,幾乎就是他的「自傳」,其中直接出現他兩個情人朱麗葉·德魯埃和蕾奧妮·彼雅爾的名字或筆名,如珂賽特跟阿讓隱蔽的波蒂-彼柯布斯修道院的僻徑上遇見「天使之母德魯埃小姐」等情節,皆有相當的真實性。    《悲慘世界》在1862年3月底完稿出版。
  • 音樂劇《悲慘世界》-搜狐娛樂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中文版演員選拔活動將在全國範圍內啟動,這是9月份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英國麥金託什公司宣布合作成立國內首家專業音樂劇製作公司後,聯合製作中文版音樂劇《悲慘世界》的第一步……[詳細]
  • 《悲慘世界》:從冉·阿讓慘絕人寰的事例觀測到人本孱弱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從構思到出版,延宕三十餘年。作者用心構思,細細整理,最後出版了這篇作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悲慘世界》的作者是雨果先生,雨果先生的一生可謂波瀾起伏。好在有一位孀居的姐姐將他撫養成人,姐姐一家人口較多,也很難支撐生活。冉 阿讓為報答姐姐的養育之恩,毅然扛起家庭重擔。時運不濟,生活就日漸窘迫,家中還有姐姐的七個孩子,還在飽受饑寒交迫的苦難。冉·阿讓被逼無奈,他去麵包店偷麵包,結果被當場抓住,他也就被判了五年的苦役。冉·阿讓一路走來,他的經歷坎坷離奇。
  • 雨果《悲慘世界》與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有文章推薦《悲慘世界》,說是世界前十大經典名著之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推薦了《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我在看過的書中也經常有其他名家給予極高的評價。看雨果的《悲慘世界》猶如看經典的推理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書中任何一個被描寫的人、物、事,絕對是伏筆,作者惜字如金但該交代的該描寫的,作者會非常細緻、耐心、精準的敘述。能被無數專業人士反覆閱讀,反覆推敲,反覆推薦的經典作品,它絕對是有資本、有實力、有權利稱作經典的!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小鎮做題家」的「勵志故事」和「悲慘世界」
    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來自農村、小鎮,憑藉優異成績進入「985大學」,但很快因家境較差以及英語口語和社交能力方面的不足而出現適應受阻的情況,情緒上亦有不同程度的煎熬,輕者覺得「不適」,中等者覺得「迷茫」,重者則覺得「抑鬱」。「出身卑微」就像是「苦役犯」這張名片之與雨果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時常讓他們進退維谷。
  • 法國奧斯卡「凱薩獎」登場 最佳影片《悲慘世界》大贏家
    記者羅凌筠/綜合報導第45屆法國奧斯卡「凱薩獎」今日登場,新銳導演拉德利(Ladj Ly)第1部電影《悲慘世界》勇奪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剪輯及新進演員等4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悲慘世界》劇照。(圖/海鵬提供)男星艾力克西馬南堤(Alexis Manenti)在片中耍狠飾演「惡棍警察」,不擇手段奪回遭空拍機拍攝的施暴畫面,變態行徑演得絲絲入扣,讓觀眾恨得牙痒痒。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劇照簡析《悲慘世界》中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悲慘世界》的主要價值在於揭示了窮人註定要在那個社會上過悲慘的生活,指出了資產階級的法律是反對窮人的。然而,雨果在揭露窮人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的同時,卻沒有做出正確的結論。他認為尖銳的階級矛盾是一個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