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法.雨果《悲慘世界》
冉阿讓——馬德蘭——割風先生——冉阿讓。
冉阿讓死了。冉阿讓痛苦的、悲慘的、幸福的、完滿的一生結束了。從16年的11月份開始讀《悲慘世界》,到16年的3月22號,近半年之久。上中下三冊,是目前來看,讀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本書。回想了這段日子度過的書,《文化苦旅》、《駱駝祥子》、《了不起的蓋茨比》、《暗店街》、《挪威的森林》,還有今天讀完的悲慘世界,沒有一本不是時時刻刻淹沒在悲痛讓人難過的情緒裡面的。
之前在十點讀書的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要放慢自己讀書的速度,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好好的回憶思考它的結構、情節、故事發展的脈絡,才是一本書讀完之後有營養、有價值的表現。事實應該也確確實實就是這樣的。
看完了悲慘世界,腦袋裡突然一篇空白。這些書裡的主人公在我的記憶裡,也僅僅只陪伴我走過小半年之久,每個畫面,每個生死攸關的瞬間。在腦海裡遊蕩著。為什麼冉阿讓對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到死都耿耿於懷?怕給珂賽特帶來困擾吧。沙威又是在經歷了怎樣的掙扎之後,選擇了投河自盡?怕去面對法律和恩情吧。親情和愛情又是有什麼不同,讓珂賽特一直沉淪?阿茲瑪對馬呂斯的情感又是怎麼放下的?法國當時的大社會又是經歷了怎樣的鬥爭和動亂?
太多的需要我思考了。
《悲慘世界》經典文章原句賞析
愛和曾愛過,這就夠了。不必再做其他希求。在生活的黑暗褶子裡,是找不到其他的珍珠的。愛是完滿的幸福。
喧囂不曾吵醒每一個醉漢,寂靜反而使他醒來。
流浪而好像很自由就是無家可歸。
可是夏日依然君臨一切。
神創造的玫瑰花本是白色的,可是亞當在她開放時望了一眼,她感到羞澀而變成玫瑰色。我們在少女和花朵前應當止步,要想到她們是可敬可頌的。
正因為舊,我的衣服和我才相安無事。它隨著我伸屈,從不彆扭,我是個什麼怪樣子,它就變個什麼怪樣子,我要做個什麼動作,它也跟著我做個什麼動作。我只是在熱的時候,才感到有它。舊衣服真和老朋友一樣能體貼人。
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我沒有向他開槍,因為我看見他身邊帶著一個孩子。我們代表的是法律,不是野蠻。」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融進了法國的歷史、戰爭、革命、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捋清思緒,生怕漏掉了一點點的情節。也想找尋一點自己看書時沒有看出來的情節。
冉阿讓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被判坐牢十九年,和沙威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受神父啟發,改名馬德蘭,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把她當女兒一樣養,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世。
冉阿讓、芳汀、珂賽特、德納第夫婦、愛潘妮、馬呂斯、沙威。每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都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一個各自屬於自己的悲慘世界,又在各自的悲慘世界裡持續地尋找著自己的出口,持續地掙扎,持續地向前,哪怕退一步,還有繼續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如果非要為抗爭的勝利尋找到一個標誌,那因為擺脫不了命運的枷鎖而死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這一生,算不算一個悲慘的標誌呢?
雨果所說的本世紀的三大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在二十一世紀就得到解決了嗎?書本裡的貧窮、飢餓、黑暗在21世紀的今天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麼?那如果男子不再貧窮,婦女不再飢餓,兒童的世界不再黑暗,是不是貧窮、墮落、羸弱就不再會存在呢?如果這些都不存在,人性是不是就會是亮的像直射進來的陽光,不會有任何的黑暗面呢?可是問題就在於,這是否定的答案。即使我們的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留待我們解決的問題,也會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就像我們以前要解決的問題是溫飽,而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醫療、是教育,是一些與國家競爭力更為相關的軟實力。問題永遠會存在,不管你去不去承認,要不要去逃避。
經典的力量在於,在一切都持續崩塌的時候,文學的經典總能給我們留下最後一點,能與這個世界抗爭的力量和勇氣。有一種經典會讓人糾結不已,沒有人有罪,卻所有人都受盡折磨。不怪任何人,又怪所有人。死都不算一回事,可怕的是不能活。據說靈魂能痊癒,而命運則不能。就像他死了,他仍偷生。
沙威的死
我在豆瓣上看到了一個作者對人的定義覺得甚是新穎。
他說,我以為,《悲慘世界》裡有四種人,聖人、完人、鳥人、還有夾雜在這三種人中間的為數眾多的凡人。世界的性質,也就是由這四種人的比例而決定的。所謂悲慘世界,不就是聖人完人太少,鳥人得勢,逼得凡人男盜女娼,大批淪為鳥人的世界嗎?請注意,我之所以用「鳥人」而不是「小人」「壞人」指代哪一種人,主要是因為他們善於偽裝成聖人、完人,即「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鳥人」之謂也。沙威就是完人的代表。我所說的「完人」並不是指「完善的人」,而是指「純粹的人」。完人的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完人的所作所為可能並不合乎至善的標準,但他絕對恪守自己的原則,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
沙威的結局要是讓我來安排,我又會有怎樣的詮釋?整本書看下來,上下兩冊,在沙威和冉阿讓千迴百轉的糾纏之中,每當沙威和冉阿讓又將相遇時,我就變得不由得緊張起來。害怕沙威把冉阿讓殺死,現在想想,我也是想得很多餘。作為那位作者所說的「完人」角色,沙威是一個純粹的人,他絕對恪守自己的原則,在任何事情上,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即使在情感上會有動搖的時刻,但他自己的準則會把他再拉回來,走在自己認為十分正確的軌道上,沒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
在2000版電影裡,對沙威至死的處理與小說不同,在電影裡,沙威是反銬住雙手,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步一步走入塞納河深處,直至沒頂。那頂標誌性的黑色大禮帽漂浮在水面上,就像一座墓碑。沙威才是真的孑然一身、形影相弔、無比悽涼。正如雨果所說的「只有地獄才知道這個消失在水中的黑影劇變的隱情。」
當然,除了沙威,故事裡的其他人也絕對是《悲慘世界》的絕對主角。所有的人物相互推動也相互牽制,在現實的世界裡共同經歷著不同的不幸,卻又在不幸中尋找著共同的希望。看完悲慘世界,我最直觀的感觸是,我為我自己構建的自己以為的悲慘世界,隨著情節的推進,一點一點地變小了。事實就是,我沒有那麼不幸。如果《悲慘世界》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反映和寫照,那我可能活在天堂。可能我還是會有讓我自己覺得無比的悲慘的事情,但是和書中的人物相比,好像我的悲傷瞬間就被放小了。我成了一個悲慘世界的旁觀者,而不再是一個切身實際的參與者。但我讀懂了他們的一切堅持和一切的希望,因為愛才是最完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