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愛是完滿的幸福

2020-12-16 陪你路過世界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法.雨果《悲慘世界》

冉阿讓——馬德蘭——割風先生——冉阿讓。

冉阿讓死了。冉阿讓痛苦的、悲慘的、幸福的、完滿的一生結束了。從16年的11月份開始讀《悲慘世界》,到16年的3月22號,近半年之久。上中下三冊,是目前來看,讀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本書。回想了這段日子度過的書,《文化苦旅》、《駱駝祥子》、《了不起的蓋茨比》、《暗店街》、《挪威的森林》,還有今天讀完的悲慘世界,沒有一本不是時時刻刻淹沒在悲痛讓人難過的情緒裡面的。

之前在十點讀書的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要放慢自己讀書的速度,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好好的回憶思考它的結構、情節、故事發展的脈絡,才是一本書讀完之後有營養、有價值的表現。事實應該也確確實實就是這樣的。

看完了悲慘世界,腦袋裡突然一篇空白。這些書裡的主人公在我的記憶裡,也僅僅只陪伴我走過小半年之久,每個畫面,每個生死攸關的瞬間。在腦海裡遊蕩著。為什麼冉阿讓對自己苦役犯的身份到死都耿耿於懷?怕給珂賽特帶來困擾吧。沙威又是在經歷了怎樣的掙扎之後,選擇了投河自盡?怕去面對法律和恩情吧。親情和愛情又是有什麼不同,讓珂賽特一直沉淪?阿茲瑪對馬呂斯的情感又是怎麼放下的?法國當時的大社會又是經歷了怎樣的鬥爭和動亂?

太多的需要我思考了。

《悲慘世界》經典文章原句賞析

愛和曾愛過,這就夠了。不必再做其他希求。在生活的黑暗褶子裡,是找不到其他的珍珠的。愛是完滿的幸福。

喧囂不曾吵醒每一個醉漢,寂靜反而使他醒來。

流浪而好像很自由就是無家可歸。

可是夏日依然君臨一切。

神創造的玫瑰花本是白色的,可是亞當在她開放時望了一眼,她感到羞澀而變成玫瑰色。我們在少女和花朵前應當止步,要想到她們是可敬可頌的。

正因為舊,我的衣服和我才相安無事。它隨著我伸屈,從不彆扭,我是個什麼怪樣子,它就變個什麼怪樣子,我要做個什麼動作,它也跟著我做個什麼動作。我只是在熱的時候,才感到有它。舊衣服真和老朋友一樣能體貼人。

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我沒有向他開槍,因為我看見他身邊帶著一個孩子。我們代表的是法律,不是野蠻。」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

事情是自然而然地發生,

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融進了法國的歷史、戰爭、革命、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捋清思緒,生怕漏掉了一點點的情節。也想找尋一點自己看書時沒有看出來的情節。

冉阿讓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被判坐牢十九年,和沙威結下一生相互追逐之緣,受神父啟發,改名馬德蘭,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女兒珂賽特,把她當女兒一樣養,在女兒有了好歸宿之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世。

冉阿讓、芳汀、珂賽特、德納第夫婦、愛潘妮、馬呂斯、沙威。每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都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一個各自屬於自己的悲慘世界,又在各自的悲慘世界裡持續地尋找著自己的出口,持續地掙扎,持續地向前,哪怕退一步,還有繼續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如果非要為抗爭的勝利尋找到一個標誌,那因為擺脫不了命運的枷鎖而死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這一生,算不算一個悲慘的標誌呢?

雨果所說的本世紀的三大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在二十一世紀就得到解決了嗎?書本裡的貧窮、飢餓、黑暗在21世紀的今天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麼?那如果男子不再貧窮,婦女不再飢餓,兒童的世界不再黑暗,是不是貧窮、墮落、羸弱就不再會存在呢?如果這些都不存在,人性是不是就會是亮的像直射進來的陽光,不會有任何的黑暗面呢?可是問題就在於,這是否定的答案。即使我們的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留待我們解決的問題,也會不斷地進行更新換代。就像我們以前要解決的問題是溫飽,而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醫療、是教育,是一些與國家競爭力更為相關的軟實力。問題永遠會存在,不管你去不去承認,要不要去逃避。

經典的力量在於,在一切都持續崩塌的時候,文學的經典總能給我們留下最後一點,能與這個世界抗爭的力量和勇氣。有一種經典會讓人糾結不已,沒有人有罪,卻所有人都受盡折磨。不怪任何人,又怪所有人。死都不算一回事,可怕的是不能活。據說靈魂能痊癒,而命運則不能。就像他死了,他仍偷生。

沙威的死

我在豆瓣上看到了一個作者對人的定義覺得甚是新穎。

他說,我以為,《悲慘世界》裡有四種人,聖人、完人、鳥人、還有夾雜在這三種人中間的為數眾多的凡人。世界的性質,也就是由這四種人的比例而決定的。所謂悲慘世界,不就是聖人完人太少,鳥人得勢,逼得凡人男盜女娼,大批淪為鳥人的世界嗎?請注意,我之所以用「鳥人」而不是「小人」「壞人」指代哪一種人,主要是因為他們善於偽裝成聖人、完人,即「有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鳥人」之謂也。沙威就是完人的代表。我所說的「完人」並不是指「完善的人」,而是指「純粹的人」。完人的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完人的所作所為可能並不合乎至善的標準,但他絕對恪守自己的原則,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

沙威的結局要是讓我來安排,我又會有怎樣的詮釋?整本書看下來,上下兩冊,在沙威和冉阿讓千迴百轉的糾纏之中,每當沙威和冉阿讓又將相遇時,我就變得不由得緊張起來。害怕沙威把冉阿讓殺死,現在想想,我也是想得很多餘。作為那位作者所說的「完人」角色,沙威是一個純粹的人,他絕對恪守自己的原則,在任何事情上,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即使在情感上會有動搖的時刻,但他自己的準則會把他再拉回來,走在自己認為十分正確的軌道上,沒有一絲一毫的逾越和偏離。

在2000版電影裡,對沙威至死的處理與小說不同,在電影裡,沙威是反銬住雙手,在一片愁雲慘霧中一步一步走入塞納河深處,直至沒頂。那頂標誌性的黑色大禮帽漂浮在水面上,就像一座墓碑。沙威才是真的孑然一身、形影相弔、無比悽涼。正如雨果所說的「只有地獄才知道這個消失在水中的黑影劇變的隱情。」

當然,除了沙威,故事裡的其他人也絕對是《悲慘世界》的絕對主角。所有的人物相互推動也相互牽制,在現實的世界裡共同經歷著不同的不幸,卻又在不幸中尋找著共同的希望。看完悲慘世界,我最直觀的感觸是,我為我自己構建的自己以為的悲慘世界,隨著情節的推進,一點一點地變小了。事實就是,我沒有那麼不幸。如果《悲慘世界》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反映和寫照,那我可能活在天堂。可能我還是會有讓我自己覺得無比的悲慘的事情,但是和書中的人物相比,好像我的悲傷瞬間就被放小了。我成了一個悲慘世界的旁觀者,而不再是一個切身實際的參與者。但我讀懂了他們的一切堅持和一切的希望,因為愛才是最完滿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01 愛別人,救贖自己從構思到正式寫作完成,經過了40年的時間。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太多話想表達,但是,愛也許是所有話題的永恆。作品整體上是二元的善惡並行,"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託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在結構上對稱而完滿。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
  • 雨果的《悲慘世界》與《笑面人》
    今歲,法國紀念維克多·雨果誕辰210周年和《悲慘世界》發表150周年,同時還推崇這位大文豪的另一部小說《笑面人》,凸顯他作品的社會學向度及其意涵對現代世界的持續影響。巴黎《快報》發表熱洛姆·杜普依的署名文章,披露了雨果歷時17年寫作《悲慘世界》的漫長過程。
  • 《悲慘世界》,雨果的悲憫與冷峻
    大學時,一次上外國文學課,當時的外國文學老師提問我關於《悲慘世界》的閱讀感受。只怪當時太過年少輕狂,直接以不屑於所謂的世界名著為由,回答說自己壓根沒看過。當回答理由時,還理直氣壯地覺得,為什麼大眾評選出來的世界名著就非得當作經典來讀呢。當時外國文學老師說,「那好吧,你坐吧。我不知道這是雨果的悲哀還是你的悲哀。」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悲慘世界》:帶入雨果的人生,並夾雜著彼時法國的風起雲湧
    維克多·雨果從1828年就開始構思《悲慘世界》,直到三十多年後,1861年才完稿。雖然一經出版便被廣泛流傳,但當時的評論界卻並不看好這部作品。很多天主教的作家表示,《悲慘世界》並非一本好書,甚至在書中有很多惡毒的思想。而有的作家更直接地指出,書中濃重的基督教色彩讓人討厭,這是在污衊天主教、污衊貧困。
  • 雨果《悲慘世界》經典語錄,文學名著名句名言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讚←喜歡雨果哪些小說?喜歡《悲慘世界》哪些人物?留言說一說。《悲慘世界》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聞名世界長篇小說,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作品。下面是從《悲慘世界》摘錄的經典語錄。喜歡點個讚!01. 人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死,叫做走;在開始的時候,走,卻等於死。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雨果《悲慘世界》與列夫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有文章推薦《悲慘世界》,說是世界前十大經典名著之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推薦了《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我在看過的書中也經常有其他名家給予極高的評價。看雨果的《悲慘世界》猶如看經典的推理小說,結構緊湊,語言精煉。書中任何一個被描寫的人、物、事,絕對是伏筆,作者惜字如金但該交代的該描寫的,作者會非常細緻、耐心、精準的敘述。能被無數專業人士反覆閱讀,反覆推敲,反覆推薦的經典作品,它絕對是有資本、有實力、有權利稱作經典的!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影視點評:《悲慘世界》面對人生與世界,都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我對《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有著深刻的感情。我從2011年的6月份第一次聽這部音樂劇,一年半的時間中,我自己也計算不清聽過了多少遍。想想這一年半發生的事情,可算得上是世事轉蓬,身世飄搖,在很多特殊的時刻,我是聽著這部音樂劇度過的。
  •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要說的作品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跟《巴黎聖母院》比起來,《悲慘世界》的篇幅更長,世界觀也更複雜。如果說寫《巴黎聖母院》時候的雨果,還在努力講好一個故事,那麼到了寫《悲慘世界》時,他就隱約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所謂的「造物主」,是說他不僅要給我們人物與故事,還要給我們整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對現實的照抄,也不是對歷史的還原,它比現實更鮮活,比歷史更深刻。讀完這部《悲慘世界》,你可能仍然不清楚19世紀上半葉法國發生過幾次革命,誕生過幾個共和國,建立過幾個王朝,有過幾個帝國。
  • 雨果悲慘世界,又甜又鹹的正宗雞湯,以後那些毒雞湯就不要看了
    昏黃的燈光下,讀到《悲慘世界》冉阿讓最終變好的時候,不由覺得窗外的一絲寒月也變得溫暖動人起來了。  維克多雨果用滿懷悲憫的筆觸描繪了冉阿讓的一生,和很多心靈雞湯不同,《悲慘世界》既現實又浪漫,像是人間至味,渡人清歡。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 雨果的悲慘世界,終究還是頌揚了人們心中富於仁慈的憐憫的心
    悲慘世界,悲慘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社會底層人民所能遭受的各種痛苦。年輕的姑娘因為生活失足、年輕的男子因為飢餓犯罪入獄、小女孩被寄人籬下受盡虐待、小男孩流落街頭卻去照顧更小的小孩、老人晚年生活無依無靠,這些都是當是社會出現的一些悲慘的社會現象。
  • 《悲慘世界》書寫巴黎有什麼意義?對於雨果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的書寫,就可以看作是雨果本人對巴黎特有的體驗與感悟,書寫巴黎的意義,主要探討的就是從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來看《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關於巴黎的敘事對於雨果小說創作的影響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作家對城市這一物質形態的關注。
  •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中葉發表的一篇長篇小說
    初讀《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中葉發表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十幾年的時間。雨果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小說主人公冉阿讓因偷一片麵包而被判刑,加上越獄,共坐牢十九年。出獄後他處處遭白眼,發誓報復社會,此時善良的米裡哀主教感化了他。冉阿讓化名馬德拉,辦工廠,成為富翁,樂善好施,被選為市長。
  • 維克多·雨果:「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陽」
    2月26日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誕辰,他在法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強的影響力,這位大文豪給世界人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他的不朽名著《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至今深受全世界讀者喜愛。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