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肌肉約639塊,一般人的肌肉佔體重的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五左右,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尤其骨骼肌是保證人體健康與是否能正常運動的關鍵組織,肌肉出現了病症會直接影響人體功能的正常運作。
近日,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接診了一位年輕患者
女孩竟患有一種叫「肌少症」的老人病
這是怎麼回事呢
近日,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卻接診了一位年僅27歲就患上「肌少症」的女性患者。這位患者前段時間在減肥機構進行了減肥,一段時間後出現了疲勞、心慌等不適症狀。
市第一人民醫院減肥門診副主任 吳少彬:
我們了解到她這個減肥方式,主要通過代餐、代餐的奶昔加上螺旋藻以及少量的水果,她這種減肥方式,我們給算了一下,能量和蛋白質攝入是嚴重不足的,營養方面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
通過成分測試醫生發現,這名年輕患者身體的肌肉量明顯不足,小於人體正常標準值的80%,因此診斷為「肌少症」。醫生介紹,通常肌少症的發病率在10%~25%,但在80~89歲的老年人中發病率可以高達50%,而這位患者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老年人才會有的「肌少症」,這和不健康減肥有著必然的關聯。
市第一人民醫院減肥門診副主任 吳少彬:
我們正常的年輕人,如果通過正常的飲食,平時也有鍛鍊,就不會出現像這個女孩一樣的肌少症。肌少症是怎樣的疾病?是跟我們年齡相關,出現肌肉消瘦或者萎縮的症候群。它的症狀經常表現為肌肉量的下降以及步履緩慢、站立不穩以及容易跌倒導致骨折。
醫生表示,任何以降低基礎代謝或造成肌肉大量分解的減肥都是「耍流氓」,而且這種減肥方法一旦結束體重也更容易反彈。醫學減重更多是要減脂肪,同時要避免肌肉量、基礎代謝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在減重過程形成健康的膳食結構模式及生活方式。
市第一人民醫院減肥門診副主任 吳少彬
對於年輕人來講,如果存在不健康的飲食或者其他方式的幹預,出現肌少症會帶來健康隱患,導致我們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鼻炎、喉炎,更嚴重的出現心肌萎縮。這樣可能會導致心力衰竭,更進一步影響更大。
醫生建議
「肌少症」這個原本不該屬於年輕人的疾病,因過度節食減肥也能在年輕人發生。其實「肌少症」發生的人群更多是「老年人」,尤其是存在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年人。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會帶來進食量、活動量的減少,甚者一些老年人體重越來越輕,身體逐漸消瘦,自認為是「千金難買老來瘦」。然而身體發出的信號卻並非真正「老來瘦」健康表現。
時常走路緩慢、拿不起稍重的物體,動作遲緩,還容易摔跤,這時就要警惕是否存在「肌少症」。
科普時間
肌肉減少症
肌肉減少症(Sarcopenia)
又叫肌肉消瘦和萎縮,是與年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減退的症候群。
骨骼肌是人體運動系統的動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縮是人體衰老的重要標誌,容易引起骨折以及關節損傷等問題。患有肌肉少症的老年人站立困難、步履緩慢、容易跌倒骨折。肌肉減少症還會影響器官功能,可能會引發心臟和肺部衰竭,造成嚴重健康損害。
據統計,在60~70歲的老齡人口中,肌肉減少症的發病率在5%~13%,而8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中,其發病率高達11%~50%。
76歲老年人存在肌少症
肌少症篩查與評估
1、步速
步速是比較全面的衡量肌肉功能的指標,測試者以正常速度走6米,如果步速<1m/s,就存在步速下降,提示可能存在肌少症。
2、握力
AWGS(亞洲肌少症診斷及治療共識)2019版,肌少症的握力診斷界值為:男性
3、肌肉含量:
通過CT 、MRI 、雙能X線骨密度儀或者人體成分分析儀評估肌肉含量,前三種方式檢查費用比較昂貴,臨床上常用人體成分分析儀測定肌肉含量。
肌少症的預防與治療
1、口服營養補充(ONS)
當肌少症患者(包括肌少症前期人群)進食量不足目標量的80% (推薦目標能量20~30kcal/kg/d),建議給予ONS(口服營養補充)。ONS攝入量400~600 kcal/d,補充目標能量,避免因長期能量攝入不足引起肌肉分解消耗,導致肌肉量不足或肌少症。
2、增加抗阻力運動
抗阻力運動可增加肌肉力量,保持肌肉容量,建議每周完成3~4次力量訓練,建議每次每組10~30次重複運動。對於50~60歲進行力量訓練的人或虛弱的個體建議採用略低的負荷,以最大重複次數為10~15次的負荷為宜。因個體差異大,需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防止不當的運動造成健康損害。
3、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
蛋白質佔肌肉重量的20%,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老年人每天攝入1.2~1.5g/kg的蛋白質,且優質蛋白佔一半以上,建議選擇高胺基酸/蛋白質含量營養素,尤其應將必需胺基酸含量作為首要選擇標準。
4、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
對於維生素D水平偏低人群,增加維生素D可有效增強身體肌肉量以及肌肉功能,老年人可通過日曬、食物攝取或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對提高肌肉量及強度、預防跌倒和骨折具有重大意義。
5、積極控制慢性消耗性病
老年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伴發炎症反應及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強,有效控制慢性病可減輕機體的炎症反應,對於保持肌肉量,維持肌力及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
6、藥物治療
目前還沒有以肌少症為適應症的藥物,臨床上治療其他疾病的部分藥物可能使肌肉獲益,進而擴展用於肌少症。包括同化激素、β腎上腺能受體興奮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生長激素等。
來源:第一直播室、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東江傳媒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