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公益創業青年分享創業故事與感悟。
創業,是時下大學生中的熱詞。
2006年,孟加拉國鄉村銀行創始人尤努斯獲得諾貝爾獎,在全球範圍掀起一場公益創業的熱潮。迄今,公益創業實踐在中國已近10年,國內不少大學生、社會青年已經在公益創業的項目上「小試牛刀」。
然而,公益創業在國內創業項目中開展得如何?是否普遍適用於當代中國大學生?它的下一步發展面臨著哪些問題?……一直以來,不少人心中都有類似的疑問。
近日,「青年恆好」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由KAB(Know About Business,國際勞工組織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教育項目)全國推廣辦公室發布的《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成為國內首份有關中國青年公益創業發展的報告。
用數據說話,是釋疑的最好方式之一。
首次公布評價指標
「商業的腦、公益的心。」什麼是公益創業,人們通常會用這樣一句話通俗地概括。
在發布會現場,《報告》主筆、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忠進一步解釋了課題組定義的「公益創業」,將其界定為創辦社會企業,即以解決社會問題為首要目標,以經營活動為手段的創新創業組織。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本科生楊屹婷開班培養身體有殘缺卻具有藝術特長的青年人才,華北電力大學本科生王方圓用現代化技術打造鄉村圖書館,北京服裝學院本科生宋江彬創辦編織吧教孤寡老人編織技術……這些都是調研中浮現出的典型案例。
據介紹,課題組自2014年3月開始調研,成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5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對象為全國各高校KAB體系及中國公益創業組織機構推薦的優秀公益創業青年,共回收有效問卷144份。
《中國科學報》記者留意到,此次的調查問卷包括「創業青年個人與企業基本情況」「公益創業歷程」「公益創業現狀」「對青年進行公益創業的看法與建議」四部分內容。這些調查為總結中國青年公益創業情況,有針對性地找出現存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KAB全國推廣辦公室總幹事張坤表示,報告首次提出了中國青年公益創業標準及評價基礎指標,包括:創業的目的和價值取向、創業的主題和表現形式、創業的規模和有效性、運作模式與可推廣性、創新性與可持續性。「相信這些指標並不完善,但"提出"就是向"完善"邁近了一步,對於公益創業的理論探討、實踐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最缺資金支持
以青年人為主角的公益創業,自然少不了年輕人的登場。
如今的智慧型手機是觸屏操作,盲人沒辦法進行屏幕定位,視障患者曹軍多年前作出了一個決定—研製出一套「能讓手機說話」的軟體。他不顧家人反對,賣掉房子,註冊了北京保益互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截至去年9月,他開發的軟體已經擁有了9萬多名用戶。
在發布會現場,曹軍分享了他的創業故事,最令他高興的是來自不少盲人朋友的反饋,這個軟體真正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創業不是為了賺錢,創業是為了改變。」曹軍激動地說。
「公益創業具有雙重屬性。它把商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應用在創業過程中,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但盈利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企業更好地發展,以推動公益活動的可持續運行。」汪忠說。
儘管像曹軍這樣的公益創業獲得了成功,但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業與創業教研室主任鄧漢慧還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當下公益創業的不足—公益創業組織小微化、創業主體弱勢化、創業行業層次低、公益創業組織市場化運作效率低、可持續發展性不強。
在接受調查的公益創業組織中,43%的項目雖然已經啟動,但尚未註冊法人。公益創業組織普遍規模較小,啟動資金規模大部分都在10萬元以下,受訪的144個項目中,有113個的人員規模都在30人以下。
《報告》顯示,64.6%的公益創業者要求對公益創業制定單獨的政策措施,因為政府的支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其他社會主體的支持度;65.3%的公益創業者希望政府能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效率,並視之為促進青年積極投身公益創業事業的有效途徑。
鄧漢慧建議,對於公益創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規範創業政策,提高政策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扶持針對性;推進公益創業的社會企業模式發展,提高公益創業組織的市場運行效率;創新政府購買社會公益組織服務模式,推進政府與公益創業組織的合作夥伴關係來加以改善。
公益創業教育獲認可
發布會現場,大學生與創業專家們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本科生周點銘在考慮創業地點時,選擇就近在「家門口」創業,並一步步建立起關愛留守兒童的平臺,他的創業思路得到了課題組成員之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校長、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的肯定。
李家華提醒在座大學生,公益創業光有激情不夠,還需要有理性。「大學生初創時,可以先從事自律型創業,當掌握了一定的創業技能後,應逐漸向精益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相比醫療衛生、扶貧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教育文化領域(佔總調查數的58%)和老人殘障領域(佔總調查數的47%)成為最需要公益創業關注的兩大領域。而在校大學生已是我國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群體。公益創業組織領導人或者創始人中青年公益創業者的年齡結構主要集中在18~30歲(佔總調查數的88%),而18~25歲是創業的主要年齡段(佔總調查數的74%)。
鄧漢慧表示,高校教育對公益創業的影響,在於大部分公益創業者都出自於高校。學校是否開設公益創業的相關課程,是否對學生傳授有關公益創業的知識,都會直接影響公益創業者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
調查顯示,近96%的公益創業組織都認為應該進行公益創業教育,其中,65.37%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發展道路,還有61.36%認為公益創業教育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所助益。未來,公益創業教育或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溫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