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軍走向海洋實現了跨越式的巨變)
「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開天闢地第一次,人民有了子弟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其意義就像這首歌中唱到的——這是一支史無前例的「人民子弟兵」的輝煌歷史。
90年,「人民子弟兵」一次次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浴血奮戰;90年,「人民子弟兵」勵精圖治,自強不息,以令世人震驚的發展,揚我國威——從建軍思想,到兵種建制;從武器裝備,到科研技術……
為迎接「八一」的到來,為紀念建軍90周年,為弘揚我軍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本報自25日起至「八一」,以每天兩個整版的規模推出「再造軍魂」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人民解放軍是從陸地戰場誕生和發展壯大的,至全國解放前夕追擊逃敵時又迫切地感到沒有海軍就難以解放臺灣,新生共和國的萬裏海疆也無法防衛。於是,一批人稱「旱鴨子」的解放軍指戰員開始接收和學習操作破舊艦船,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創建海軍。如今,當人們看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已擁有地位相當的遠洋海軍,看到解放軍的海軍旗獵獵飄揚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時,再回首六十多年的人民海軍建設史,更會感到走過的徵途是何等的不易!取得的成就又是何等的輝煌!
1950年萬山海戰時,解放號炮艇向敵艦隊群發起攻擊(《垃圾尾島海戰》 油畫)
漁民「嘲笑」蕭勁光「你這個海軍司令還跟我借船啊?」
現代海軍是現代工業的結晶,是集國家科技成果的高技術軍種。全國解放時,久經陸戰的名將粟裕到起義的軍艦上看過後就感慨說:「一條軍艦就是一座小工廠啊!」舊中國是一個極端落後的農業國,國家工業基礎太差,既造不出軍艦又缺錢購買,長期處於「有海無防」的狀態中。
中國近現代面臨的入侵威脅,又主要來自海上。清朝末年雖靠外購軍艦建立海軍以防衛沿海,結果卻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中華民國只有數量可憐的海軍,抗日戰爭中沒有能對日本軍艦進行過一次海戰就大都自沉。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靠美英援助艦隻重建海軍,其規模也很小,後來大多數艦隻逃到臺灣,只有部分起義投向解放軍。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當天,中央軍委決定利用國民黨江防第二艦隊起義的艦艇,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華東海軍,國民黨軍隨即出動飛機將起義艦艇紛紛炸沉。被任命為華東海軍司令員的張愛萍對此就感嘆說:「我名為海軍司令,實際卻是 空軍司令 」,意思是手下空空如也。
新中國成立後不到半個月,毛澤東就在北京召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強調指出:「我們把海軍搞起來,就不怕帝國主義欺負了。再說,我們要解放臺灣,也要有海軍。海軍一定要搞,沒有海軍不行。」不久,蕭勁光調配幹部,在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司令部的基礎上建立了海軍領導機構,不過此時只有在修船廠內找到或接收到起義的少量殘破艦艇。蕭勁光要到重要軍港威海視察時,想上劉公島還要向當地漁民租用手搖的小船。漁民在搖船時就說:「你這個海軍司令還跟我借船啊?」聽到此話的這位海軍首任司令員心中很受刺激,登上碼頭以後就語氣沉重地對身邊的隨行人員說:「記下來——1950年3月17日,海軍司令蕭勁光乘漁船視察劉公島。」
人民海軍創建時,東南沿海仍有激烈戰事。新建的海軍一面作戰一面培訓官兵,調來陸軍戰鬥骨幹傳授人民軍隊英勇作戰的傳統,並注意團結國民黨起義人員以發揮他們的技術專長,同時吸收社會上有航海知識的人,這幾者結合就創造出海戰史上的奇觀。
1950年夏天,作為南海艦隊前身的廣東江防部隊為打通廣州經珠江口出海的通道,向國民黨海軍盤踞的萬山群島發起進攻。人民海軍在廣東的艦隻噸位不足國民黨海軍的十分之一,有的還是木殼船,卻敢於在海戰中靠近鋼鐵的敵艦用衝鋒鎗掃射,跳過去抓俘虜並擒敵艦,取得了以小打大、解放萬山群島的成就。將陸軍近戰拼搏的打法用於海戰,是那個特定條件下的產物,然而人民海軍最早一代人那種英勇精神,卻是值得永久傳揚的。
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等領導人就積極向國外購買海軍裝備和技術。1950年毛澤東首次訪問蘇聯時,談妥了3億美元的貸款,馬上決定把其中的一半給海軍買裝備。只是因隨後韓戰爆發,新中國集中財力建設空軍,海軍建設只能在缺少經費和技術力量的情況下艱難起步。國內無錢外購軍艦,就生產小炮艇,並打撈起一些沉沒的艦隻予以修復。武器裝備未到時,解放軍海軍又以培養人才先行。於是,在列寧格勒的涅瓦河畔有了一批新中國的海軍留學生,在旅順口蘇聯海軍潛艇基地裡也有了大批中國實習學員。許多參加過萬裡長徵,在陸戰場上身經百戰的老將,此時都以初入校的學生和普通一兵的身份,從頭開始學習海軍專業技術。
1953年2月,毛澤東在武漢登上軍艦,輪流乘坐「長江」、「洛陽」這兩艘各重1000多噸的護衛艦,順長江下駛南京,在艦上的三天四夜裡視察了大小炮位、雷達室、駕駛室。
在長江內乘坐軍艦時,毛主席為海軍寫下了著名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此時,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人民海軍建設的藍圖也同時勾畫出來。
《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表現了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以潛艇在水下發射彈道飛彈的情景,這是中國戰略武器的一大突破(油畫 秦文清)
「黃水海軍」,「小艇打大艦」也能發揮威力
自1953年起,隨著新中國經濟建設有計劃地全面展開,海軍建設也伴隨著國家造船工業的發展起步。此時美國對華構成了最大的威脅,其世界上最強的艦隊和造船能力是任何國家無法與之相比的,中國新建的海軍在戰時不可能對等與之交鋒,只能採取「以小搏大」的不對稱打法。於是,海軍黨委經過研究和中央批准,提出了概括為「空、潛、快」為重點的海軍建設方針,即「以發展魚雷快艇、潛水艇和水魚雷轟炸機為海軍建設重點」。
根據這一建設方針,解放軍海軍在建立的20多年間沒有發展2000噸以上作戰艦隻,而重點建造小噸位的魚雷艇、飛彈快艇和潛水艇。這些小型艦艇難以出航風浪大的遠洋,只適合在近海作戰,有時還是在江河入海口的黃水區活動,因此許多人將那時的新中國海軍稱為「黃水海軍」。此時海軍執行的戰略任務,只能是近岸防禦和近海防禦。
解放初期中國海軍的建設方針,有著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落後時的局限,卻符合海軍和國家造船業的實際能力。事實證明,只要能充分發揮本身優勢,「小艇打大艦」的戰法也是能夠發揮威力的。
1954年秋冬之際,解放軍展開了解放浙江東部群島的作戰,美國海軍掩護國民黨軍艦隻實施了攔阻作戰。解放軍在缺少大艦參戰時,先以飛機炸沉炸傷敵軍多艘艦艇,11月14日又出動6艘排水量僅15噸的小型魚雷艇,在夜間擊沉國民黨海軍主力艦隻之一——排水量1430噸的「太平」號。解放軍魚雷艇部隊取得這一首戰勝利後,又接連擊沉「洞庭」號等軍艦,使國民黨軍的大中型軍艦在夜間不敢靠近大陸沿海,白天活動又往往遭受空中打擊,解放軍就此奪取了一江山島作戰的制海權,為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8年8月解放軍炮擊封鎖金門時,海軍又以魚雷艇為主的小型艇隊參戰,主要在視線不良的夜間出擊,一再擊沉擊傷國民黨軍大型運輸艦和登陸艦,配合地面炮兵切斷了對金門守敵的補給。在1965年的兩次海戰中,解放軍海軍的護衛艇和魚雷艇配合作戰,又取得擊沉臺灣方面軍艦3艘、擊傷1艘的戰果,使其不得不停止襲擾竄犯大陸沿海地區的行動。
隨著新中國造船工業的發展和引進蘇聯的技術,國內造船造艦能力在上世紀50年代有了快速發展,已能建造上萬噸的貨輪。1956年國產第一艘千噸級護衛艦「成都」號下水,1957年國內建造的第一艘潛艇服役,隨後又開始仿製蘇聯的反艦飛彈。自1960年以後,由於蘇聯停止對華提供軍事裝備和相應技術,我國艦船製造工業遇到極大困難,此後完全自力更生靠自己探索前進。
1974年1月,當南越偽政權的海軍在中國的西沙群島挑釁時,解放軍力量還比較弱的南海艦隊又採取了「小艇打大艦」的方式,以獵潛艇、掃雷艇打擊噸位4倍於己的敵艦,靠近距離開火射擊甚至是接舷投手榴彈的方式,打敗了南越海軍並擊沉其軍艦1艘。西沙海戰獲勝後,陸軍又在空軍和海軍掩護下,乘海輪一舉收復了西沙三島,取得了保衛我國海洋權益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
西沙海戰雖然獲勝,翌年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卻由南越偽軍手中被他人接收。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形勢說明,只靠發展小艇無法走向遠海,也難以有效保障國家海洋事業的發展,中國要走向強盛就必須發展擁有遠航能力的強大海軍。
解放軍魚雷艇部隊首次出擊便獲勝(《擊沉太平號》 油畫)
重病的毛澤東伸出小拇指說「我們的海軍只有這樣大」
1975年5月,病勢沉重的毛澤東在考慮國防建設時,特別感到應加強海軍的建設。他出席生前最後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就鄭重地對海軍第一政委蘇振華說:「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這位願意用手勢來做形容的領袖又伸出小拇指說:「我們海軍只有這樣大。」
此時的中國雖然掌握了「兩彈一星」,卻由於過去的建軍重點一直放在陸軍、二炮併兼顧空軍,海軍的確如同毛澤東用小拇指所形容的那樣弱小。解放軍海軍的艦艇實力不僅同美蘇這樣的強國無法相比,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如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為爭取解決臺灣問題,海軍迅速制定了一個建造大量軍艦(包括較多中型戰艦)的規劃,兩周後,毛澤東就在建設規劃的報告上批示:「努力奮鬥,十年達到目標。」這十個字成為毛澤東留給人民海軍的最後囑託。
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國家建設開始轉入正軌。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又全面走向了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的趨勢又使國家維護海權和保衛海洋通路的任務顯得更為重要。1979年鄧小平在檢閱海軍部隊時專門題詞:「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海軍!」加強海軍的質量建設,走向大洋,由黃水海軍轉變成藍水海軍,這成了海軍廣大官兵的共同願望和努力方向。
為了彰顯大國地位和保障洲際飛彈的遠程發射試驗,中國海軍開始建設3000噸以上排水量的中型驅逐艦,並建造了一批噸位更大的遠洋船隻。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海軍部隊擔負了赴火箭濺落點打撈運載艙的任務。一支由飛彈驅逐艦、遠洋救生船、遠洋綜合補給船、遠洋科學考察船等18艘艦船組成的海軍特混編隊穿破第一、第二島鏈,跨過赤道,進入南太平洋,其中就包括6艘飛彈驅逐艦。這次中國航海編隊在太平洋腹地航行30多天,勝利地完成保障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即洲際飛彈的發射試驗任務。
國家海洋觀念的增強,推動著中國海軍「走出去」,由傳統的保衛大陸的「海防」觀發展到「海權」觀。1984年我國開始了南極考察,既是為了和平利用南極,也是表現國家的科技和海軍力量。當時海軍一艘遠洋救生船參加了我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由青島起錨航程1萬多海裡到達南極。又經過海軍官兵和建站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1985年在南極終於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科學考察基地。這些行動都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海軍終於走向了遠海,走向了蔚藍色的洋面,也是海軍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上世紀80年代,為保障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費大幅壓縮。在海軍缺少經費訂購軍艦的情況下,國內造船業採取了大量出口護衛艦、飛彈艇等裝備以創匯的方式,既提高了造艦水平,又積累了科研資金。這不僅走出了一條「以民養軍」的國防工業發展的新道路,也為後來達到厚積薄發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全軍處於「忍耐」期的情況下,人民海軍仍有所作為。1988年中國艦艇進入南沙群島,在六個重要礁盤上設立考察站,並通過一場激烈的鬥爭站住了腳,為有效在南海行使主權和下一步經略開發建立了重要的戰略支點。
強大造船業和信息化支撐海軍大發展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已經能夠為國防建設提供足夠的財力支撐和技術保障,軍隊結束了「忍耐」期,海軍建設又進入了一個空前的大發展時期。
如今中國的崛起離不開面向世界,世界性大國就必須是海洋強國,而一個強大的海洋國家又必須有雄厚的船舶製造業,靠外購不可能真正建成強大的海軍。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艦船製造業走了一條寓軍於民的正確道路,民用船舶業利用勞動力便宜和技術進步迅速等優勢,規模得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近些年造船噸位已佔全球的40%以上,而且其中有一半多用於出口。有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造船工業設備和長期的技術儲備,在軍民通用的原則下為海軍轉產軍用艦艇自然會省時省力。
海軍因開銷巨大長期被國際上稱為「貴族軍種」,而近些年中國的GDP總量和國防開支都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富國成為強兵的保障。在新形勢下,海軍建設成為國防建設的重點,每年都有大批軍艦建設和下水。為了面向世界、面向遠洋,中國造艦的噸位也越來越大,據報導,戰鬥艦艇的噸位已是上世紀80年代的好多倍。造艦技術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還能在國際的大中型軍艦和潛艇銷售市場上同西方海上強國競爭並贏得許多國家的訂單。
自2003年以後中國新型驅逐艦一再下水,自2006年以後又連續下水萬噸級的大型兩棲艦。更令國人興奮的是,2012年9月25日中國改建而成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交付海軍,同年11月23日又實現了國產殲-15艦載機首次在艦上成功起降。2017年4月26日,第一艘全國產的航空母艦在大連造船廠下水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中國軍民多少年的「航母夢」就此成真。
中國海軍由近海走向遠洋,又需要在大洋中鍛鍊和執行各種任務。2008年12月,中國首次派出護航編隊赴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護航,這是人民海軍首次赴海外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在遠海保護重要運輸線安全,而且這一護航至今已持續了近九年。中國的航母戰鬥群也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其他戰鬥艦艇編隊也不斷在印度洋巡航,最後又通過大西洋進入波羅的海同俄羅斯海軍舉行聯合演習。
中國海軍及國內艦船工業的發展,除了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關鍵又是抓住了世界信息化的大潮,如現代艦艇的動力技術、材料技術、控制技術等都包含了信息科學的成果,在這方面中國追上了國際新潮,有些項目甚至居世界領先地位。
憶往昔崢嶸歲月,經過68年建設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經走出近海,走向遠洋,成為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能力的、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居於世界前列的海軍。
(本文作者徐焰,系國防大學專業技術二級教授,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