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早茶,品嘗地道廣州美食已是很多老廣的生活習慣。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廣州早茶品類繁多,既好看又好吃。從左至右依次為外酥裡嫩的芋角、新派粵點鮑魚酥、美味蝦餃。
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廣州好,有好多好嘢食佢合味道。艇仔粥蝦餃夾埋叉燒酥,齋面姜蔥撈一撈。」幾天前,廣州亞洲美食節開幕式文化文藝展演上,東山少爺一曲《廣州好》,為廣州美食又做了一次「廣告」。
其實,「食在廣州」的美譽,早已聲名遠播。而廣州的飲食文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國,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嘆早茶」早已不是老廣的專利,全國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一盅兩件」的悠閒;夜幕降臨後的「夜宵文化」,從廣州走向全國,餐飲店開得越來越晚;打包等從廣州誕生的「餐桌文明」,引發了全國上下的「光碟行動」……
蘊含在廣州美食當中的文明,正在成為一種新風尚。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餘秋亮 見習記者 柳時強 統籌:陳邦明 黃穎川
廣式「嘆早茶」風靡全國
清晨的茶樓酒店,人頭湧動。伴隨著「一盅兩件」氤氳的香氣,老廣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廣州飲早茶的飲食習俗歷史悠久。在清代,以早茶為中心的飲茶習俗初具雛形。二釐館、茶居、茶樓等相繼成形,茶點結合、雅俗共賞成為廣州飲茶文化的重要特徵。直至今日,「飲咗茶未啊」(飲早茶了沒有),依然是老廣打招呼最常用的話語。
飲早茶,在廣州人的意識中,不僅僅是品茗而已,還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它和飲食相聯繫,還與人際交往的禮節習慣有關係。
在茶樓,經常能看到的場景是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大人們談天說地,小孩子怡然自樂。在蝦餃、艇仔粥、燒賣、醬蒸鳳爪熱氣騰騰的香味中,一家人其樂融融,親情得到維繫和升華。
此外,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飲早茶的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成為廣州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樓成為許多商務人士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的地方。「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這就是廣式早茶文化背後的精妙之處——幾籠點心下肚,茶杯一碰,往往一單生意便談成了。
如今,廣州的「早茶文化」更是走向了全國。「是什麼讓我看到周末早晨10點前的太陽?是為了不排隊吃上『點都德』。」一位上海市民在美食點評網站上留言。
去年,廣州茶樓「點都德」走出廣州進駐上海,迅速成為「網紅」店,排隊動輒要等一小時。如今,還不到一年,「點都德」已經在上海開出三家分店,其中位於新天地商圈的分店,目前已有1.3萬多條網友評論。除了「點都德」,陶陶居等「老字號」也紛紛走出廣州,將店開至其他城市,並得到當地人的廣泛喜愛。
在喝完早茶後,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將沒吃完的佳餚「打包」。而「打包」「AA制」等「餐桌上的文明禮儀」,同樣最早出現在廣州。
作為一座以商貿而著稱的城市,商貿文明中的平等、公平、講求實惠等意識,在廣州人的飲食文化上得到了充分反映——豐儉有度、不尚奢華,珍惜餐桌上的每一份美食。這既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推動了國人理念、觀念的提升,甚至還促進了全國「光碟行動」等活動的興起。
「夜宵文化」中的城市活力
夜幕降臨,體育西橫街、洛溪食街、寶業路、粵墾路……忙碌了一天的廣州人,約上三五好友,邊吆喝著進店,邊用眼角悄悄鎖定新鮮的食材。資深「吃貨」必然知道廣州的寶業路,以及這裡最出名的小龍蝦、炭燒生蠔、潮汕砂鍋粥。但千萬不要白天來,因為這裡食肆的營業時間都是迎著夕陽、踏著早霞。
或許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廣州的夜宵,是中國夜宵的鼻祖。《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曾這樣說,廣東人吃夜宵的習慣,是由地理氣候決定的,廣東天熱,夏天夜裡沒有空調,人們經常溜達到街邊上吃點東西,沒想到這原本只屬於炎夏的夜宵文化,成就了廣州這座夜宵天堂,也不分四季地流傳了下來。
夜宵,代表了廣州的「先進」與「新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州成為國內改革開放的先鋒,廣交會帶來的商貿快速發展,毗鄰港澳的地理絕對優勢,新鮮事物與新潮文化,在這裡一一交融。
夜宵背後的城市夜色,是這座城市忙碌奔波者的生活底色。他們拼搏奮鬥,而這座城市開放、進取、包容。
開放進取的城市精神,在廣州體現得淋漓盡致。上世紀80年代,廣州率先開放蔬菜、水果、魚鮮等食材的自由流通,不少人也因此開始了個體戶的生涯,加之舒適宜人的夜間氣候,夜宵經濟應運而生。
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先於全國其他省市終結了糧票流通,廣州的批發業、商貿業更為繁榮。順勢南下的「打工潮」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也讓夜宵檔在「鑊氣」和「人氣」之中成街成市,發展壯大。夜宵也逐漸從單純的「加餐」轉變為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場景。南來北往的勞動者在品盡廣州美食的同時,也帶來了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夜宵的品類日益紛繁多樣。
「沒有夜宵,何以『消夜』?」隨著來廣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將廣州獨特的夜宵文化帶到大江南北。在不同地方,夜宵或有不同叫法,但人們在深夜對美食的那種嚮往之情是一樣的濃烈。從廣州傳至全國的夜宵文化,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廣州,這一生活方式也在演變。隨著城市經濟發展的東進,沿江路西餐酒吧街、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等夜宵場所因「夜行人」應運而生。現在吃夜宵的人,更多的是聚集在天河、海珠等地的網際網路企業員工。他們在加班後組隊到科新路、員村食街等地方「覓食」的身影,也成為廣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體現著這座城市煥發的活力。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