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歲月漸增新氣象,衣冠不改舊家風。
一年冬去春又來,遊子們紛紛踏上歸家之路。奔波千裡,不過是為了和家人說上幾句尋常話,吃上幾餐尋常飯。但這裡的家,不只是身體的住處,更是心靈的歸宿。家風在這裡代代浸潤,家教在這裡輩輩相傳,家常中透著溫暖自在家宴裡有幸福的滋味。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關於家庭、家教與家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擲地有聲。
家庭、家教、家風,連著國運民生。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對家庭、家教、家風的注重,透露出總書記人民至上的濃濃情懷。
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每當萬家團圓之際,人們總能在基層群眾的家中,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
他繞過九曲十八彎,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來到老黨員馬崗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他冒著嚴寒,深入千裡冰封的內蒙古大草原,在錫林郭勒盟牧民瑪吉格家的蒙古包中,詢問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
他回到當年插隊落戶的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在插隊時的房東劉金蓮、呂侯生家,憶往事、話家常;
他乘車沿著崎嶇山路,來到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在貧困戶張成德家一間一間屋子察看,和夫婦倆算收入支出帳;
他踏著皚皚白雪,走進張家口市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與村民徐學海的家人一起炸年糕;
…………
剛離開一個個小家,習近平總書記又走進一個個大「家」。在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他查看食譜,欣賞老人們的文藝表演,特意把坐輪椅的老人安排在自己前面合影;在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的養老餐廳,他給老人們端上一盤熱氣騰騰的飯菜;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他鼓勵聾啞女孩王雅妮和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閆志淨好好學習,學業有成,並伸出大拇指向她們學習啞語「謝謝」……
收入怎麼樣?糧食夠不夠吃?年貨有沒有備好?孩子有沒有學上?看病有沒有保障?祝福老人,鼓勵孩子,聊聊收穫,講講願望,說的都是家常,問的卻是冷暖。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時刻牽掛著千萬家庭、億萬人民,他也在用沉穩而堅實的腳步邁向祖國的山山水水,貼近民心,丈量民情,回應民意。「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中國古人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如今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全黨同志提出的要求。
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而只有人民幸福、家庭和睦,才有社會的安定與祥和。
在貧困戶張成德家中,女主人對習近平說,總書記給全國人民當家當得好,老百姓感到很幸福。習近平回應她說,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包括我在內,所有領導幹部都是人民勤務員。
作為人民勤務員,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不懈地深入一個個小家實地考察,而他的人民情懷正從一家傳遍萬家,溫暖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家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家教家風。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過《禮記·大學》中的話:「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總書記對家庭作用的重視,對家教家風的注重,其源頭活水,正是習氏家風。
2001年10月15日,習仲勳同志88周歲米壽,習家三代及親朋好友歡聚一堂。這是全家上下難得的一次大團聚,唯獨缺席的是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作為一省之長,他公務繁忙,實在難以脫身,於是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拜壽信。
「您一輩子沒有整過人和堅持真理不說假話,並一以貫之。」「父親從不居功,從不張揚,對自己的輝煌業績視如煙雲。」「您的心中始終有一盞明亮的燈,永遠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
信中,習近平從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習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執著追求、學習赤子情懷、學習簡樸生活等方面,細數父親的高尚品質,表達了對父親深沉而銘心的感情。在信的末尾,習近平這樣寫道:「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習仲勳聽完來信,非常動容,向家人、子女和親朋們說,「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習氏家風,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家風的典範,這是一種脫胎於中華傳統家庭美德,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道德、價值取向與作風的新家風。
愛黨愛國、忠於理想的家國情懷構成紅色家風的內核——
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帶著兩個弟弟變賣家產、投身革命;賀龍毀家紓難、滿門忠烈;趙一曼在英勇就義前寫下遺書:「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使老一輩革命家率先垂範,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在家國同構中實現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標的統一。
律己修身、艱苦樸素的清廉本色成就紅色家風的精髓——
周恩來用「十條家規」告誡進京做事的親屬「完全做一個普通人」;劉少奇用「艱苦樸素不是醜事」教育孩子;孔繁森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對妻子女兒卻顯得「小氣」……這些優秀共產黨人用一個個事例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勤儉克己的美德和共產黨員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彰顯我黨特有的風範風骨。
從嚴治家、清白持家的歷史責任鑄成紅色家風的基石——
因為妻子去食堂提了一壺開水,焦裕祿責備她帶頭破壞辦公秩序;谷文昌沒有動用手中的權力,讓高考落榜的女兒做臨時工;楊善洲擔任施甸縣委書記時,多次謝絕組織好意,沒有將家人轉為城鎮戶口……領導幹部的家風是黨風政風的延續,更是社會風氣的標杆。
紅色家風中,最深沉綿長永遠都是愛民、敬民、惠民的人民情懷。「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深烙刻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體力行中,也深深烙刻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
「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提起家風,強調家教,以此作為領導幹部樹立立身做人、為官從政、幹事創業的價值追求,也為黨員幹部如何繼承紅色家風、加強家風建設指明了方向。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上海市奉賢區,相傳孔子高徒言偃曾講學傳道於此,使這裡成為濱海鄒魯之地,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賢人,在城中建言子祠,建縣時亦取「奉賢」名,意謂不忘先賢教誨。
2017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來自上海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的村黨委書記孫躍明向總書記介紹他們村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的經驗。孫躍明告訴總書記,村裡特別重視文化建設,以家訓帶家風,以家風樹村風,以村風揚民風。總書記饒有興趣地詢問,這也是「奉賢」的含義吧?
家風、村風與民風建設協同推進的路子,通過了實踐的檢驗,也得到了總書記的肯定。正如孫躍明所說,全村有1000多戶住上了別墅,在實際中感受到,價值取向正確了,發展動力將會無限。歷史和經驗不斷告訴我們,在鄉村社會,家庭的角色尤為重要,抓住了家庭建設,可以說就抓住了鄉村建設的「牛鼻子」,抓住了人民幸福的關鍵。
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專門指出要「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裡和諧、幹群融洽。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就中國文化而言,家就是這個「根本」,家就是這個「泉源」。「天下之本在家」,而在家庭感情基礎之上生發出的共同的家國情懷,正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也正因此,2015年2月17日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朗誦起了孟郊的《遊子吟》,並指出「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也正因此,2016年12月12日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習近平強調:「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領導幹部要帶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領導幹部的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而且關係黨風政風。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數據,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紀委共發布34份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有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修訂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規定黨員領導幹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201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家風家教、家庭建設展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一種治國理政智慧,也是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沉甸甸的獲得感和安全感。牢牢把握住家庭建設、家教家風這一關鍵和抓手,總書記的人民情懷越發踏實、越發親切、越發深厚。
(記者 杜羽 張焱 羅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