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祭神巫儺文化歷史博覽

2020-12-13 封面湘西

作者:張林豐

在湘西苗族村寨流傳著這樣一句謎語:「頭頂官帽不像官,右拿彎刀左拿糧。瘋瘋癲癲寨寨走,五穀粑粑幾籮筐。」說的便是跳香祭神。

湘西苗族跳香祭神歷史悠久,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祀活動之一,流行於辰溪、湘西吉首、古丈、花垣、鳳凰等縣市苗族聚居區。

湘西古屬楚地。楚人「重祭祀、信神靈」,巫儺文化盛行。《辰州府志》載:「十月朔日剪紙衣,具備酒餚敬土地……是月望日農家祀土地神、五穀神,曰跳香……」跳香主祭土地五穀神,同時敬奉儺公儺母,有的主祭盤瓠辛女。跳香是慶祝當年五穀豐登,感謝各方土地五穀神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祈求五穀神驅邪祛災、六畜興旺、人丁安寧。

當地流傳山歌民謠:「得罪土地田地崩,降香錯位得罪神。得罪龍王會下雨,得罪五穀無收成。」

不僅在三月三、七月七、趕秋節祭拜土地五穀神,且在十月初十,村村寨寨還要舉辦當年新收穫的五穀雜糧奉品神位,大祭土地五穀神歡慶節日。苗族俗稱為跳香節。跳香一般在秋後農曆十月初開始。每個村寨跳香節迎慶時間不一,遵循歷史流傳規矩傳承過節日期以五穀神降香臨村時間為跳香節,一村一天一夜敬五穀神舉行跳香。

盛行跳香節祭土地五穀神的地區,有湖南湘西瀘溪、吉首、古丈及辰溪等縣市苗族聚居區。周邊的漢族、苗族、土家族也有傳承。每年跳香節到來時,由祭祀紅衣老司鬧煞主持,節期一般為一天一夜,除祭祀土地五穀神外,村村寨寨還要跳祭祀降香童子舞。當地苗族稱之為「督熊」,「督」即為跳,「熊」即為香。這天村寨童子舞跳香,老司鬧煞主持童子青年跳童子舞來祭祀五穀神與土地神。

重陽節苗族群眾跳香祭神 向 力 攝

苗族跳香祭祀仙臺陣香盤供品有一定講究。首先,祭神老司鬧煞手拿香火入場,火柴頭與長香用紙錢包好。點燃施法化水碗,對火苗吐出三口紅火。火柴頭照明祀土地神,苗族勤耕播種四季平安回家團圓的寓意。祭祀仙臺用五穀杆子製成四方形,寓意東西南北,一年四季,像橋子形象。

紅衣老司鬧煞對天吹響牛角號時,由四位童男跑步抬出,再招呼天兵搖旗吶喊出場。仙盤供品有五色五穀香粑粑、豆腐、糯米飯一碗、五杯仙酒,寓意土地五穀神是五位仙家下凡保佑平安。祭土地神需刀頭肉五寸五分。香紙無數。紅衣老司鬧煞念詞:「敬五穀神五杯酒,敬土地神用刀頭。跪地三次神靈顯,十二仙姑撒花走,請得神靈降香位。先敬土地生萬物,敬得大地生五穀。」

參與跳香祭祀共24人,既代表二十四節日,老司八卦師1人,天將2人(長矛,牛角號),5位弟子兵,仙女撒花12人。童男童女各2人。紅衣老司鬧煞敬土地神誦詞:「東方日出祥雲起,西邊日落紫雲排。祥雲起,紫雲排,五色彩旗舞起來……五子五位酒五杯,各在神位各顯靈。」紅衣老司鬧煞地畫八卦定神位,先用一個茶枯轉圈,轉停一方敬一方土地神。

老司鬧煞念詞:「請得神靈萬物復甦春神下凡,十二仙女撒花人間,四季五穀辛勞耕作,播種一粒收三鬥,播撒一鬥收滿倉。」苗族跳香五穀土地神誦詞(十二仙女圍著五穀土地神敬念):「大富人家敬土地,刀頭一碗酒五巡,中等之人安土地……人間五穀年年種,化身變形狗尾身。」「跳香拜祭神,行天道,行大禮,吾主天尊拜神靈,謝得土地公公萬物生,謝得五穀婆婆要豐登,謝得天子福如東洋海。謝得仙女撒花撒萬金。請得神來送得神,炮火連天送回程,帶走瘟神病魔鬼,留下人間五穀豐登。」鳴禮炮,吹長號,吹牛角,收兵回程,送五穀神歸位。

活動結束後,打五穀粑粑,觀眾參與,中餐吃粑粑,無酒肉,老司鬧煞下場時後隨十二仙女奉上五穀粑給觀眾,念奉五穀神詞,行謝禮。不殺豬宰羊,晚餐可吃酒吃肉。

丹青鎮和平村調年節活動 陳愛生 攝

湘西苗族的巫文化起源

湘西自古是一個苗蠻夾雜「巫儺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國」。湘西巫儺文化流傳幾千年,然而「巫儺」至今仍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古謎。解讀「巫儺」之謎:高高架起的木梯上,依次安插著24把鋒利的殺豬刀,一民間老藝人身背一小孩唱著咿咿呀呀的「儺歌」,赤著雙腳踩著刀口攀登而上,接著輕巧地下梯,又赤腳走過燒得正旺的一堆木炭火;一彪形漢子在滿是山雜刺的「刺床」 上滾來滾去,卻毫髮無傷。「上刀山、下火海」等巫術表演被稱為「世界古文化一大奇觀」。

中國的巫文化,起源於4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巫的初級階段),50萬年前的漁獵時期發展到中級階段,直到1萬4千年前的農耕時期,它已發展相當完備,進入高級階段。這時,一部分由巫舞演繹成儺舞,逐漸形成儺文化。而巫仍保持它的原始屬性繼續流傳。

古時,巫被單稱為「方」、「術」、「法」、「技」。連稱則為「方術」、「方技」、「術數」、「法術」、「法事」等。巫師們常做些吞刀吐火、裝神弄鬼的巫技,以顯其「超常功能」。巫師在漫長歲月的實踐中,創造了「神學(巫文化)」、「人學」、「美學」、「哲學」、「天文」、「星象」、「地理」、「物理」、「化學」、「超常功能」、「氣功」、「武功」、「軍事學」、「音樂」、「舞蹈」、「雜耍百戲」、「魔術」、「騙術」、「邪術」等等。正因為他們從來不懂什麼是「科學」和「偽科學」,只知道凡是能夠在法事中顯示神異的東西,就把它吸收到巫術中去。因此,巫術不僅包含了「真科學」、「偽科學」、「真功夫」、「假功夫」,甚至「魔術」、「騙術」等,魚龍混雜,無所不有。

在氏族社會裡,先民在漁獵活動中發明了法術、巫術後,出現了巫。首先出現的是女巫,這與母系制有關,反映了女性的權威,到了父系制,出現了「覡」——男巫,後人合稱為「巫覡」。即「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後來統稱為巫。北方薩滿教,也是巫。

巫在各地區分別稱為端公、道公、師公、土老師、僮子等。最早的巫官由酋長兼任,反映了氏族、部族或部落對行政、軍事和宗教三者集中統一領導機制。巫是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宗教的代表,是原始精神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也是原始意識形態的體現者。巫與官結合,謂之「官巫」,與醫結合,謂之巫醫;與史結合,謂之史巫;與佔卜結合,謂之卜巫;掌握了天文,謂之星佔家;掌握了地理,謂之堪輿家;掌握了鍊金術、煉丹術,成為遊方術士;掌握了象形文字,使殷商甲骨文成為觀察與佔天文、地理文化和各種「國之大事」的忠實記錄。

巫還善於表演,後衍變為「優」,成為最早的歌唱家、舞蹈家和神話傳說的傳承者。總之,在人類早期發展史上,巫是推動社會進步、建立原始文化的功臣。巫最常用的手段是巫術,在盛行巫術崇拜的遠古社會,先民篤信巫術具有神奇的超自然威力,把掌握這種威力的巫,視為神的使者,傳達神的旨意,是溝通神與人的橋梁。巫與巫術,就其本質來說,是科學、文明的冤家對頭。

巫的最興盛時期是夏商兩朝,到周朝受到限制,至漢代宮廷的巫蠱事件後,給巫以沉重打擊。道教在繼承了巫的衣缽之後,獲得迅猛的發展。而巫在政治上進一步遭到社會的鄙棄,只能退居於城鄉的安靜角落,從事扶乩、算命、測字、相面、堪輿、降神醫病、測名問吉,求神問卜、妄測兇吉禍福、驅鬼逐疫等活動。「儺」表現神奇多樣。儺經歷了萬年的衍變與發展,由儺舞逐步發展成儺儀、儺祭、儺戲、儺畫、儺具、儺壇、儺面等各種文化元素,形成了儺系列文化,並輻射進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一種風俗風情。儺活動的主體不是巫覡,而是儺人或儺者,即直接參與驅儺的人。儺的最興盛時期是周朝,被納入「禮」的範疇,從而形成國儺、宮廷儺、軍儺、寺儺、族儺、教儺、遊儺等。

周代的君王每年要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舉行國儺、天子儺和大儺的祭祀活動。儺祭儀式由裝扮圖騰神靈的方相氏主持,調動上自天子、百官,下及巫覡、士兵、農民、兒童、民間藝人和黎民百姓,幾乎是動員全民,與惡劣氣候、鬼疫、邪惡等進行積極的抗爭,以求獲得風調雨順,寒暑相宜,人壽年豐,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和社會穩定。儺祭祀的主神是農神,祭祀目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儺的主要特徵是「太陽神鳥」。宋代儺在繼承隋唐儺的基礎上,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受到「三教合一」的影響,儺吸引了儒、佛、道三教的神靈,此外還有歷史人物神和民間傳說神,在宮廷大儺儀式中,任職長達兩千年的驅鬼逐邪英雄方相氏這個角色,被鍾馗、五道將軍、金剛力士、六丁六甲所代替,亦即圖騰神被人物神所代替。人類多種社會制度的漫長歷史,有處於各種時間、空間的表現形式,有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至今尚未完全破解的歷史文化信息,它一隻腳尚停留在原始思維和巫音、巫舞之中,另一隻腳卻已邁進了近代生活和藝術大門。把儺文化作為一種複合的文化形態進行考察研究很有益處。

湘西的儺文化分為兩大派系,一為玉皇教派,又稱河南教;一為元皇教派,又稱上河教。玉皇教分布湘西的各鄉鎮。玉皇教的主要特徵是以銅鈴(又稱儺鈴)為標誌;元皇教的主要特徵,是以綹旗為標誌。兩種教派都深受群眾信賴,儺戲節目都喜聞樂見,有著深厚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縱觀當今世界,許多土著民族的文化,都隨著現代化的進程而被消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種文化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以至於成為「化石」,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不具有資源價值。如印第安文化,古埃及文化,瑪雅文化等。

而儺文化則不然,在古代,它是作為當地少數民族主要教化手段和娛樂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即使在「文革」這種空前浩劫時期,它也沒有被封殺掉,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改革開放以來,它又重見天日。

1988年,我國成立了「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之後,各省市自治區也先後成立了分會,這些年來儺戲學術研究活動十分活躍。某些地方儺戲,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儺戲表演遍及城鄉,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進行學術研究或旅遊觀光。還有不少儺戲團體,應邀赴歐美各國進行表演,取得轟動效應。

巫儺文化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更有著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資源價值。所謂資源就是它能夠被加工、能夠參與到經濟運作中創造價值。巫儺文化就是具有在經濟運作中創造價值的特點,才被列入可以永續利用的一種古老文化資源。在中國「巫儺文化」盛行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巫教「辰州符」的發源地——湖南湘西(今湘西,古為湘西、黔東、鄂西南的重鎮),自古就是一個苗蠻夾雜、「巫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國」。

中國最早的古籍之一《逸周書》中就有「卜人以丹砂」的記載。卜人,指的就是湘西、黔東、鄂西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也就是今日這一帶的苗、侗、土家等民族的先民。丹砂,就是硃砂,是很重要的化學物質,以辰州出產的最好,故有「辰砂」之稱。古代巫師煉長生不老的仙丹,就是以「辰砂」為主要原料的,現代的化學也是在巫師們煉丹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代巫師上通天神,下鎮鬼魅,都離不開「辰砂」和「辰州符」。就是古今巫師在桃木、竹簡或「黃表紙」上書寫「符錄」用以啟奏神靈,召喚天兵天將,驅鬼鎮邪的重要手段。兩千年前的《逸周書》,就把卜人的丹砂作為重要貢品,記入了史冊,絕不是要它來做科學意義上的「化學試驗」,而是為了周王朝「巫文化」的需要。由此也可以反證:辰州地區的「巫文化」在幾千年前,就已聞名中原,名震中華了。對這一地區的「巫文化」進行田野考察,是具有較典型的代表性的。

還願。歐勇 攝

湘西巫儺文化的神秘之處

湘西巫儺文化儺戲班子整齊,儺壇甚多。玉皇教以湘西法師為主,各種角色(法師)齊全,儺技、儺具優良,曾多次在國家、省、市演出獲重獎。湘西的儺壇法師是女性儺者,上刀梯、過火海等儺技不凡。湘西各鄉均有名氣甚佳的儺壇法師,例如譽滿中外的「湘西三絕」。

「湘西三絕」:首先是法師符,不僅巫儺法師會用,湘西大多數年長者都會使用一二。如強盜法可為正在流血的傷口止血,就是用的「法師符」,民間婦女都會使用。符的種類多,使用方法各不一樣,可以刻版印刷,也可以臨時書畫。可以劃在地上,也可以用劍或其他法器劃在空中,劃在水中,劃在水碗中,法師符貼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生效。

其次,是放蠱,據巫師們說,蠱分「情蠱」、「恨蠱」和「敵蠱」。目前有不少人使用,但都不用「敵蠱」。十分慎重,秘不外傳。湘西趕屍民間傳說故事甚多,但常見的只是封屍。暑天,屍體發臭,經巫師施法封治後,停放數日而不臭。至於趕屍則少見,但個別巫師說自己尚能施此法術。

上刀梯。歐勇 攝

常規的儺技有:上刀梯、滾刺床、下油鍋、過火海等。有一批儺壇法書、圖片、儺畫、儺面具、儺法器等,是巫文化的瑰寶,可供學者、旅遊者研究、觀賞;有一大批儺戲演本。傳統劇目共有二十四出,分為「正朝」、「花朝」兩部分。演出順序大致是前正朝、中花朝、後正朝。分「請神」、「酉守神」、「送神」三段(戲在酉守神時演出),這便是儺儀。他們嚴格遵照「正戲正演」「花戲花演」的規矩進行演出。演員中的「生、旦、淨、醜」角色齊全,「唱、念、做、打」的功夫具有,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隨時可以登臺演出。

巫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源頭,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僅演繹成儺文化,而且形成了薩滿教文化和梅山文化等。演繹戲劇的有楊梅戲、辰河戲、陽戲、花鼓戲、花燈戲、川劇等。民歌中的弋陽腔、薅草鑼鼓、三棒鼓、蓮花鬧、草龍燈等。土家族的跳馬、擺手舞、梯瑪歌、撒爾荷、毛古斯;苗族的跳香、花柱椎牛和北方的扭秧歌等,還有多種多樣的舞蹈和歌曲。

至於儺俗那就普遍得很,如新年門貼鍾馗和尉遲恭、秦叔寶畫像,書寫神荼、鬱壘字樣;端午節門懸艾葉菖蒲;小孩身攜雄黃大蒜頭,插桃符、焚紙船、紙馬;牧兵、放兵;燃蘆苣驅鬼;龍舌壓時氣;菖蒲艾葉解邪毒;打清蘸。朱紅點頭壓災;小孩身攜長命鎖;龍舟驅疫,還保幾願,龍燈獅子燈驅邪;小兒度關解劫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儺俗都注入湘西人的日常生活中,世世代代永不止息的傳承下來,積澱成豐厚的巫儺文化根基,築就湘西巫儺文化博物館和巫儺文化百寶箱。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湘西巫儺文化,它雖然披著神秘色彩的外衣,但它的認識功能、傳承功能、愉悅功能和巨大的開發價值,已經受到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和民族學、民俗學等學術界高度關注,同時被旅遊界所青睞,正被星星點點地搬上文化旅遊市場。

來源:團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探秘湘西,深藏千年的巫儺文化
    湘西之儺儺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起源於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儺祭,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傳承演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見證之一。康熙年間,儺戲進入湘西,與湘西地區的巫儺結合,形成極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湘西儺戲。湘西儺戲保留了儺祭「驅鬼逐疫」的原始色彩,表演者佩戴由古代儺祭儀式中負責「食鬼」的十二獸變化而來的儺面具,面具通常呲牙咧嘴、面目猙獰,以達到驅鬼闢邪的作用。
  • 湘西苗族千百年歷史的濃縮——《巫儺神歌》
    歷史悠遠,光芒瀰漫,層疊煙雲,遐想無限。遷徙道路的時光,把我們思緒輪迴了千年。在苗族遷徙的歷程中,第四次遷徙,一支族群來到湘西。這支族群用艱辛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神秘文化篇章。他們用敬天敬地的虔誠精神,神一般的天地熔萬物,孕育出萬物事象。靈魂深處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神韻,啟迪了苗家人神情自然的精神家園故事。
  • 歷史性湘西苗族特殊性的文化
    紡織鼓舞是對原初鼓舞的發展,主要流傳在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地區。徒手鼓舞是在苗族鼓舞基礎上發展的新舞種,是別具風格的男子獨舞。由男子赤手空拳擊鼓而舞,該舞只流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花垣、吉首等地。湘西苗族鼓舞與苗族的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相關。
  • 湘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元—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風情
    一、湘西民俗風情概述  湘西州民俗風情濃鬱。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等等,是文化部2010年5月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2014年3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實施。
  •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
    本報11月28日訊(記者 張湘河)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授牌儀式26日在吉首市舉行。這是自2007年以來,我國設立的第5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也我省首個獲批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 揭開湘西苗族巴代文化的神秘面紗
    作者運用獨特理論體系資料、文字體系資料以及符號儀式體系資料全面披露湘西苗族巴代的奧秘,此書必將為研究苗族文化,苗族巴代文化學,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宗教學,以及苗族地區攝影專家、民族文化愛好者們提供線索與方便,搭建平臺,鋪設道路。我當即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社科聯譚必四主席商量,建議他協助和支持石老將《湘西苗族巴代揭秘》一書申報湖南省社科普及著作出版資助。
  • 湘西苗族鼓舞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六: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國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它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等。  湘西苗族鼓舞歷史悠久,據歷史文獻記載源於漢代以前,產生在苗族祭禮活動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苗族鼓舞己成為苗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湖南省文化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鳳凰縣山江鎮、吉首市矮寨鎮、己略鄉、古丈縣默戎鎮分別授於「民族藝術之鄉」、「苗族花鼓之鄉」稱號,以示保護。國家文化部於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試點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護試點區。
  • 12月4日,瀘溪縣洗溪鎮芭蕉坪村舉行盛大的2020年「苗族跳香節」活動
    12月4日,瀘溪縣洗溪鎮芭蕉坪村舉行盛大的2020年「苗族跳香節」活動。活動現場,來自附近十裡八村的苗族同胞身著盛裝和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歡聚一堂,共同慶祝苗族世世代代傳承的傳統節日「跳香節」,一起品味著幾千年苗族的傳統文化。
  • 集湘西苗族文化史料一體,《湘西苗族密碼》畫冊即將付印
    《湘西苗族密碼》畫冊,編者通過長期的收集與整理,今天終於與讀者見面了。《湘西苗族密碼》畫冊屬文獻式資料,一共四百多頁,全部用銅板紙印刷,金裝硬殼。分《湘西苗族巴代篇》,《湘西苗族風情篇》《湘西苗族生產.生活篇》《湘西苗族美食篇》《湘西苗族雜片集錦》五大主題,八十多個小主題。
  • 湘西花垣縣是苗族聚居地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逗比來搞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人祖蚩尤後裔流落湘西。湘西花垣縣是苗族聚居地,「古苗河」位於湘西吉首以北,其中上遊的峽谷叫做「蚩尤大峽谷」,瀑布飛流,奇峰夾峙,形成一幅夢幻般的錦繡畫廊。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紀實
    趙春華 攝「湘西的神秘和民族性的特殊大有關係。歷史上『楚』人的幻想情緒,必然孕育在這種環境中,方能滋長為動人的詩歌。想保存它,同樣需要這種環境。」這是沈從文先生在百年前說過的話,高屋建瓴的論斷歷久彌新。2010年5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湘西掛牌。
  • 沅陵:打造儺文化基地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誠 通訊員 李萌 沅陵報導近日,沅陵縣七甲坪鎮「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沅陵縣辰州儺文化基地在拖舟村舉行揭牌儀式。七甲坪鎮是辰州儺文化發源地,而拖舟村辰州儺文化基地是七甲坪鎮第一個掛牌的辰州儺文化基地。
  • 石壽貴編著的《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出版
    1、《湘西苗族巴代揭秘》80字,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於6月份出版。 2、《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1輯)之《許願標誌》269千字,由中南大學出版社於12月份出版。 3、《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1輯)之《手訣》441千字字,由中南大學出版社於12月份出版。
  • 湘西苗族「趕秋節」,充滿著未知神秘感,你知道的有幾種?
    「趕秋節」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每逢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苗族同胞就會穿上盛裝,成群結伴,在傳統秋坡上歡聚,進行打鞦韆、吹笙、歌舞等各種傳統民俗活動,祈求五穀豐登、生活幸福,青年男女則在趕秋節上以歌傳情,尋覓佳人。
  • 湘西苗族的根在哪裡,她是何時何地遷徙入境的?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生活在湘西境內的苗族屬於「武陵蠻」和「五溪蠻」。瓜瓞綿綿,萬世繁衍。至清中葉,湘西苗族地區(古稱「苗疆」)沿邊環計數千裡,包含苗寨數千寨。而今,湘西苗族與其他兄弟民族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狀態。
  • 陳千均 (湘西苗族山歌)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千均 (湘西苗族山歌)  「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陳千均,男,1943年10月出生,苗族,湘西吉首市人,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歷任過生產隊會計、鄉文化站輔導員、湘西州人大代表,系湘西州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吉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 州政協舉行《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一輯)捐贈儀式
    7月21日,州政協舉行《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一輯)捐贈儀式。州政協主席劉昌剛,吉首大學校長廖志坤,州政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二級巡視員羅亞陽,吉首大學黨委委員、統戰部部長魯榮波,《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作者、吉首大學客座教授、苗族巴代文化傳承人石壽貴參加捐贈儀式。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梯瑪與苗族巴代在祭祀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互以彼此為文本,是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相同的族源是民族文化共通的前提,民族融合是民族音樂文化互文的基礎。關於湘西土家族的族源,當前學界並無確切的定性,但是湘西土家先民部分源於巴人後裔是學界普遍公認的一種說法。湘西苗族的族源則比較清晰,是上古時期蚩尤九黎部落的後代。
  • 苗族並巴代文化富有立體多向的意識崇尚
    我國苗族當今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狀態,近史與漢族大多斷絕交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少,而與其他少數民族或多有交錯,有一定的文化滲合,但有些處在多民族區域的苗族介紹意識文化時,說出融合了某某族的傳統,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古時如南方民族,部分族群從百濮南蠻中分出而成別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源大多是濮蠻文化。因此,眾多的濮蠻意識形態文化,被外族包括漢族吸收了,苗族也就會或多或少地祟尚那些帶走而翻新的文化現象。
  • 湘西苗族舞獅的傳說和由來
    作者:石興文本文是新編《湘西苗族舞獅》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紹苗族舞師的歷史沿革、重要意義和風格特點。一、 苗族舞獅的歷史沿革舞獅在湘西苗族地區最為盛行,是苗族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由此說來,中國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索至一千九百年前,它是中國與西域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那麼,我們湘西苗族舞獅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湘西苗族的舞獅活動流傳久遠,由於沒有文字記載,無從可考,只能從民間傳說中追根索源。逐鹿之戰失敗後,蚩尤部落的其中一支從黃河流域一路南遷,經過艱辛跋涉遷徙至武陵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