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
女子回應「燒香掉入香灰池」:以為不熱,沒多想就跳進去了
梨視頻消息,2019年8月31日,河南平頂山,一女子在寺廟燒香時掉入香灰池,全身59%燒傷。女子回憶,當時部分紙沒點著,想撿起來再燒,自己沒多想就跳進香灰池,不料溫度太高,她痛得快失去知覺,邊打滾邊呼救,幸好被旁人救起。
【急…】
「一周最多和7個男士相親看電影」 93年姑娘被逼瘋
揚子晚報消息,今天又到了象徵天長地久的結婚吉日,但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結婚人數與人口數的比率),為近10年來新低。
日前記者走入90後的單身人群,思想的獨立、社群的單一和工作的壓力讓他們對於結婚的觀念與前輩們大不相同,「女不急嫁,男不急娶」讓很多父母很是焦慮。
1993年的泰州姑娘小沐為了圖個穩定的生活,某師範大學畢業後考了家鄉的事業編,在離家不遠的鎮政府裡工作。「本來以為工作離家近,生活壓力會小一點。沒想到,竟是噩夢的開始。」2016年開始工作的小沐到目前為止相親不下50次,「在農村,25歲還沒嫁出去會被周圍人指指點點的,回到家裡,父母也嘮叨得不行,為什麼要逼我相親?」
小沐告訴記者,最瘋狂的時候一周和7個不同的男士出去看過電影,有時候一天和2位男士吃飯。至於為什麼相了這麼多次親也沒相到合適的,小沐表示找個合眼緣的太難了,怎麼可能吃頓飯就心動,「我享受一個人的生活,但是每天要被周圍人逼瘋了,我很久沒有開心過了,說不定哪天我就隨便找個人嫁了。」
物質和感情難以兼得
南京姑娘小楊今年剛從北京某211學校碩士畢業,在河西金融城一家私企工作。「在南京要有房子,要比我優秀,在這些基礎上還要有感情。」小楊表示結婚會降低生活質量,所以對方條件還是要在考慮範圍的。之前上學時談過一個南京的拆遷戶,男孩子是大專學歷,家裡有五六套房,月薪5000多元。「男孩子人挺好的,處了大半年還挺有感情的。不是對學歷歧視,但是經常說不到一塊兒去。」小楊表示目前剛工作,還是挺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對於相親、結婚並不排斥,但要達到自己的要求。
同樣的煩惱合肥姑娘小路也有,之前相了兩個,一個在合肥有房、年薪20萬,各方面都符合小路的條件,另一個在上海工作,但在合肥沒房。「我內心是喜歡第二個的,但是他沒有房,所以我選擇了前一個。」談了一段時間後,小路提出了分手。「我後悔了,當初應該遵從自己的內心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但是要讓我再選擇一次,我應該還會選擇有房的。」1992年的小路告訴記者,自己年齡不小了,條件太差的不能談,但是又不想將就感情,所以自己也很迷茫。
社交圈子小,結識不到男生
從本科到研究生,班上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研究生班上都沒有男生,每天都和室友在一起,認識的男生就是手機裡的蔡徐坤、李現、王俊凱……」性格開朗的河南姑娘小楠告訴記者,「我們漢語專業,95%的人都去當了老師,我現在是初中語文老師,每天就是上課、備課,到哪裡結識男生?」
小楠表示自己挺想相親的,但是平時社交圈子過於狹窄,閒暇時間都捧著手機玩,很少有機會出去結識男生。對於目前90後不願意結婚的現狀,小楠直呼「我願意結婚,倒是給我個人啊!」
專家建議
虛擬的完美人設 不要代入現實生活
不少年輕人表示,微信好友越加越多,但是真正的朋友卻在減少。南京市愛心傳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馬連平建議社區可以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供年輕人參加,讓年輕人在公益活動中結識朋友,提高交友質量。此外,年輕人的婚戀觀也在發生改變。年輕女性的獨立讓她們不再依靠婚姻,不少90後姑娘表示結了婚再離婚還不如不結婚。對此,馬連平認為社區要做好正確婚戀觀的宣傳工作,兩個人在一起應該互相珍惜、互相包容,共同成長的。
針對目前年輕女性不願結婚的現象,心理諮詢師席世陽表示除了高離婚率和婚後的現實壓力使女生恐婚以外,過度沉迷於影視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個女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白馬王子或者影視劇人物,並將虛擬的完美人設代入到現實生活中,導致期待和現實中落差很大,難以談到合適的對象。面對焦急的父母,席世陽表示首先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現狀,不要增加孩子壓力,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然後在與孩子交流相關問題時要避免使用教導式的談話方式,要去了解孩子們的困惑,並且給予孩子信任,90後都是成年人了,有能力去做選擇,父母應該做的是給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
【煲雞湯】
改變一個人,有時候一句話就夠了
有人說「語言是治癒煩惱的醫生。」言語的力量不可小覷。它可能會成為一束陽光,融化心中冰雪;也可能會變成冰冷鋒刃,一刀致命。有時候,一段感情,便從一句話開始;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1
一是少貶低,多讚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在試一件好看的衣服,正滿心歡喜地照鏡子,結果卻被人說:「行了,穿什麼衣服也就那樣」,頓時覺得鏡子裡的自己變得憔悴矮小。
當你埋頭苦幹地準備,終於過了一場考試,想和朋友分享喜悅,結果得到對方一句:「這考試很簡單啊,傻子都能過」,氣氛霎時尷尬。
說話的人覺得自己只是說話直,殊不知這種毫無意義的貶低如同利劍一樣,傷了對方的心。所謂的說話之道,並不是只說好聽的話,而是把對方放在心上,開口前先考慮彼此的感受。
真誠的讚美就像清風雨露,給人舒懷開朗之感。不合時宜的貶低不僅使人情緒低落,更會打擊對方的自信。不吝讚美,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善良。
2
二是少指責,多安慰。
看過這樣一句話:「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安慰,是一種用心的幫助,用美好來治癒他人心上的傷痕。人生在世,都會遇上艱難的時刻。雖然無法感同身受,卻能用安慰提供溫暖。
有時,一句話能毀人心,亦能救人命。有條新聞說:一個男人騎摩託車上高速公路,被交警攔下來。交談間得知,最近這幾天,他遭遇了詐騙,全部存款打了水漂,還不斷被人上門催債。
本來風風光光的他,頓時淹沒在冷嘲熱諷裡。那天被大姨罵了一句「你真沒用」,終於崩潰出走。他痛苦地抱著腦袋:「我本來想就這麼走了,活著真沒意思。」陌生的交警大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沒事的,沒事的。」他多日壓抑的心情瞬間釋放,大哭了起來。
沒有誰的生活總是容易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看不見的傷痕;他人臉上的微笑,或許藏著不為人知的酸楚。如果遇到一個不開心的人,請不要輕易指責,因為這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一句安慰的話所傳遞出的鼓勵,可能會成為一根救命稻草。即便不能幫助對方全然走出困境,也可化作星芒,添上一點光亮。
3
三是少埋怨,多感謝。
埋怨,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當埋怨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會覺得諸事不順,甚至惶惶不可終日。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抱怨而變好,反而容易使人越陷越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人埋怨太陽:「要不是有它,才不會這麼熱嘞!」路過的智者聽了他的抱怨,問道:「你覺得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月亮比較重要。」智者問:「為什麼?」那人嗤笑一聲,「月亮在晚上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他又指著頭頂的太陽,擦了擦汗,埋怨道:「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這時出來,除了讓人汗流浹背,還能幹啥?」
可白天的光明,不正是太陽帶來的嗎?只是雙眼被埋怨蒙蔽,便無法跳出眼前簡單的困局。不懂感恩的人,得到的總覺理所當然,付出時卻錙銖必較。
生活不是完美的。心懷感恩,才能發現身邊的美好,葉落知秋也覺高風爽朗,一場小雨也覺心曠神怡。一聲「謝謝」,並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將得到的幫助銘記於心。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好好說話的人,手贈玫瑰,彼此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