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八裡:93年姑娘被逼「一周與七男士相親」,奇葩相親何時休?
9月9日,揚子晚報《「一周最多和7個男士相親看電影」93年姑娘被逼瘋》報導稱,1993年出生的泰州姑娘小沐為了圖個穩定的生活,某師範大學畢業後考了家鄉的事業編,在離家不遠的鎮政府裡工作。本來她以為離家近、工作穩定很好,但不料從2016年才開始工作的小沐,到目前為止相親已經不下50次,最瘋狂的時候,一周和7個不同的男士出去看過電影。
新聞中的這個姑娘,雖然被父母和親朋好友逼著,不得不「任人擺布」到處相親,但我們可以說,她沒有一次在去相親之前,是主動在心理做著準備,在思想上想要與某個相親男子發展一段感情的。
就像記者問她為什麼這麼多次相親就硬是連一個也看不上時,她的回答是「我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她之所以會去赴約,只是在象徵性地完成一項任務。因為如果她連相親都不去的話,她的生活就會被打著關心、愛護、為她好的旗號,實質上是在幹涉她私生活的她父母、以及各路親朋好友們,打擾得更加厲害了。
客觀地講,當其父母讓她相親時,她已經乖乖地去了,但是卻沒有看上對方,那麼,她父母最多是覺得她要求高,可能會立馬就張羅著給她安排下一次的相親,而不會責怪她不聽話。雖然從內心深處來說,她覺得自己已經快被逼瘋了,但如果她硬頂著不去相親的話,她的壓力肯定會比這大得多。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說,女人們的兩個最大愛好是做母親和做媒。近百年過去了,新時代的年輕女性們,對做母親的興趣似乎已經沒有那麼濃厚了。但另一方面,似乎現在的中國人,喜歡做媒、喜歡管別人感情方面閒事的,也確乎並不僅僅限於女人了。筆者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說的就是某個家中有個年近三十而未婚的女兒的父親,在上班時硬是被其工作單位裡的同事加領導經常對此加以嘲弄,以至於兩人之間爆發出激烈的爭執,最終這個父親被此事氣得生病了。
今天這個新聞,雖然說的只是相親這樣一件小事,但是,卻很有代表性。可以說,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90後的單身男女們,其思想的獨立性是前所未有的。他們或者會在某些他們認為無傷大雅的事情上,表現得很大度,但卻在關乎自己切身感受的感情問題上,顯得十分謹慎和挑剔。在新聞中把這種現象稱為「女不急嫁,男不急娶」,其實,在個人感情這件大事上,他們不是考慮急不急的問題,他們只是在意自己的感受。
6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50年代出生的人們,在對待自己的感情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著從眾心理的。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對待面子,也就是別人的看法,是非常敏感的。有時候他們僅僅就因為要面子,而和一個自己已經深惡痛絕的人,一輩子就這麼著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而絕對不會選擇離婚。因為他們認為,離婚比起在婚姻中痛苦要更加沒有面子。但如果讓現在的年輕人,讓他們為了面子而和某人在一起,他們肯定是絕對不會願意的。讓他們如完成任務般地和某人結婚生孩子,那對他們來說,可以算是比登天還難了。
而對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來說,雖然讓他們自己屈從、吃苦,他們都是願意的,但讓他們真正狠下以來,逼迫孩子結婚,他們還是會考慮一下後果的。因為畢竟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說什麼也不會希望僅僅只有一個的獨苗兒,為了結婚而真的和他們翻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結婚人數與人口數的比率),為近10年來新低。」就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
走筆至此,筆者想到也是在今天新聞中看到的另一件關於相親的奇葩新聞,重慶一90後小夥參加工作後,家裡頻繁給他介紹相親,此前他曾經想過很多辦法拒絕相親,這次他一氣之下,在某平臺上租了一件女裝,穿著赴約,成功把相親局攪黃了。筆者就在想,這個做法也太極端了吧,真的有炒作的味道。最後,筆者想問一問這些家長們,類似把93年姑娘被逼「一周與七男士相親」,這樣的奇葩相親何時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