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說理散文的萌芽——《論語》《老子》

2020-12-22 文學史文藝雜談

之前我們講完了先秦敘事散文,現在開始講述先秦說理散文。其實在《尚書》中,已經具有一些說理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百家要宣揚自己的學說就要進行說理。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錄而成,約成書於戰國初年。但《論語》每章之間沒有共同的主題,也沒有先後順序,每篇標題也是取自首章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說理文,《論語》還是很幼稚的,不過,先秦說理文的一些文體特徵,在《論語》中已有萌芽。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記錄隻言片語或短小的事,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對話中帶有一些說理。這樣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論文》在說理的同時,展現了孔子的一些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還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耿直魯莽的子路等。《論語》的文採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論語》中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語氣詞,使其語言更為委婉 。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也」等語氣詞的使用,把對自身的無限感慨和對周公的無限思慕,表現得意味深長。

《老子》以韻文為主,韻散結合的形式,是先秦說理文的另一形態。與《論語》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探討的是玄妙的形上學問題。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詩意的語言。老子哲學的理論基礎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尋萬物本源時,並未忘懷現實人生。《老子》中的文章如同辭意洗鍊的哲理詩,採用大量的韻語,排比、對偶句式,行文參差錯落,像詩,也像歌謠,常以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現玄妙的哲理,文氣跌宕流暢,句式連環相對。不過,《老子》缺乏充分展開的論述,還不是結構完整的說理文。但它和《論語》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說理文的基本特徵。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明天見,我是文學史文藝雜談。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名家名篇之先秦文學
    這一期給大家帶來的是先秦文學的分享。先秦文學都有哪些內容呢?首先它包含了幾個大的方面,比如「詩經、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楚辭」等。這幾個名詞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今天筆者給你進行介紹,帶你來初次的了解它們的背後。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 先秦七子之老子、莊子——處事與幽默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摩天之星先介紹老子處事之道與莊子幽默之道。
  •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大約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稱此為人類精神過程的「軸心時代」),上述文明區出現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文化歷史現象:這些地區幾乎同時誕生了一批思想巨人,如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等;又幾乎同時湧現出一批有關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經典文獻,如中國的《老子》、《論語》、《周易》,印度的《吠陀》(成書更早,約公元前1500年
  • 他是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合稱「老莊」!
    他是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合稱「老莊」!文/今日講歷史關鍵詞:老子 本文約為1300餘字 閱讀約需5分鐘「北方有一條魚,名為鯤。大小為鯤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裡程。它是一隻鳥,它叫做彭。彭的背面,我不知道知道有多少裡程。天空的雲彩。它是一隻鳥,大海將遷移到南明。
  • 也談中國古典散文
    但是,儘管我們用「創造」這個狀詞來加以區別,在古代文學裡,創造文學作品的散文,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都會從先秦文學講起,其中的韻文部分是《詩經》和《楚辭》,這是創造文學作品,散文部分講的是哲學和歷史,總的說來全不是創造文學作品。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秦有諸子百家,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學說得以廣泛流傳和發展。儒道互補是其鮮明特色,馮友蘭在《新原道》一書中,把「極高明而道中庸」視為中國哲學精神;「極高明」即玄虛精神,主要來自道家,「道中庸」即入世精神,主要來自儒家,兩者的統一便是中國哲學精神。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家?其治世理念,有何不同?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尤其是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一部《論語》更被後世推崇「半部論語治天下」。後世儒學大家還有:董仲舒、韓愈、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道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
  • 21句先秦七子名言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 如果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回到先秦,先秦七子,你會追隨誰?
    先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時代,它的一切都充滿了神秘的美感,特別是在當時,社會上文化昌盛、思想自由,是真正「百家爭鳴」的時代。那麼,如果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回到先秦,先秦七子,你會選擇追隨誰呢?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提倡出世,偏重於個人的品格修養。他認為世事都有自己發展的軌道,凡事莫要強求,順其自然便是最好的。莊子莊子是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同樣的他推崇「道」為世界的本源。
  • 《論語》所體現的道家仁的思想
    (《論語·學而篇》)小人是不能安貧樂道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只有君子才能安仁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裡仁篇》)孔子認為君子要成就仁德,就得先付出再收穫,「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篇》)要謹言慎行,「仁者,其言也訒。」
  • 明清散文在法國的翻譯與研究
    Recueil de textes avec introduction et notes,1925)中,又有專著《中國文學史(散文卷)》(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Prose, 1949)對從先秦到明清的中國歷代散文的發展演變進行詳細梳理,從中可見他對明清兩代散文的主要發展階段和代表人物及作品的譯介。
  • 先秦諸子百家:名家
    先秦時期的名家,該派萌芽於春秋未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名家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中國先秦時代的名家,如果有哲思之縱深,我們可以想像中國後來文化絕不是今天傳統文化的樣態,它表達的跟墨家、跟道家、跟莊子有共同的性質,有共同的缺失,就是精密邏輯的論證功力的缺失。所以,名家構成中國先秦時代極為燦爛又極為可惜的一個文化萌芽之家。
  • 《老子》第一章新解
    《老子》第一章在《老子》81章中,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學界普遍認為該章是全書的總綱,對於準確把握其他各章具有特殊意義。下面以帛書《老子》第一章的文字為參照,結合學界的討論,具體談談對其理解問題(為統一起見,引據簡帛本內容的章次從通行本)。
  • 先秦時中國、中庸實為國中、庸中的倒裝,以此談《周易》的「中」
    淺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及應如何註解其成為老少鹹宜之作六、不知先秦時期「中」字的用法、倒裝句式在先秦文獻中,有許多倒裝句,《周易》中也是如此。倒裝句廣泛應用在《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論語》、《左傳》、《孟子》、《莊子》等先秦典籍中。例:《尚書·周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詩經·鄭風·褰裳》「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 先秦諸子百家簡介
    先秦時代乃是中國思想最開放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還處於奴隸社會,很多制度還不成熟,於是便誕生了許多不同的思想,出現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他們都擁有著各自的思想學說,最終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輝煌的篇章。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幾家。
  • 說《論語》「束脩」
    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束脯之說,既符合文字本義,又符合先秦語言環境。束脯之外的意義,先秦典籍中未見其例,直到漢代才開始出現。將其解釋為束帶修飾或年齡標誌,其實是前人誤解文獻所致。  「束帶修飾」說不可靠  《尚書·秦誓》「如有一介臣」,據說是孔安國撰的《尚書傳》將其解釋為「如有束脩一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