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講完了先秦敘事散文,現在開始講述先秦說理散文。其實在《尚書》中,已經具有一些說理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百家要宣揚自己的學說就要進行說理。
《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錄而成,約成書於戰國初年。但《論語》每章之間沒有共同的主題,也沒有先後順序,每篇標題也是取自首章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說理文,《論語》還是很幼稚的,不過,先秦說理文的一些文體特徵,在《論語》中已有萌芽。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記錄隻言片語或短小的事,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對話中帶有一些說理。這樣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論文》在說理的同時,展現了孔子的一些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還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耿直魯莽的子路等。《論語》的文採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道理。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論語》中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語氣詞,使其語言更為委婉 。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也」等語氣詞的使用,把對自身的無限感慨和對周公的無限思慕,表現得意味深長。
《老子》以韻文為主,韻散結合的形式,是先秦說理文的另一形態。與《論語》不同,《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探討的是玄妙的形上學問題。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詩意的語言。老子哲學的理論基礎是「道」,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尋萬物本源時,並未忘懷現實人生。《老子》中的文章如同辭意洗鍊的哲理詩,採用大量的韻語,排比、對偶句式,行文參差錯落,像詩,也像歌謠,常以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現玄妙的哲理,文氣跌宕流暢,句式連環相對。不過,《老子》缺乏充分展開的論述,還不是結構完整的說理文。但它和《論語》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說理文的基本特徵。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我們明天見,我是文學史文藝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