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摩天之星先介紹老子處事之道與莊子幽默之道。
跟老子學處事
政治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
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跟莊子學幽默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遊世思想
遊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遊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遊世思想。有人甚至說,「遊」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遊世思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學術研究有特定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遊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種迴避矛盾的消極主張,有點乏善可陳。當然,學術界非常重視「逍遙遊」,但這是因為「逍遙遊」涉及「追求精神自由」這一通常引起人們敬意的話題。所以談「逍遙遊」實質是談精神自由問題。
莊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乾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遊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遊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遊戲地對待個人生死,遊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遊戲世界之中。因此,在莊子遊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