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七子之老子、莊子——處事與幽默

2020-12-21 商業財富圈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摩天之星先介紹老子處事之道與莊子幽默之道。

跟老子學處事

政治思想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

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跟莊子學幽默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遊於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遊世思想

遊世思想是莊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部分。《莊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數篇章都涉及這個以遊戲態度解脫人生痛苦的主題,尤其以內七篇談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談論莊子比較重視遊世思想。有人甚至說,「遊」這個字就是一部《莊子》的中心。 現代莊子研究,比較重視道論而輕視遊世思想。這一方面是因為現代學術研究有特定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遊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種迴避矛盾的消極主張,有點乏善可陳。當然,學術界非常重視「逍遙遊」,但這是因為「逍遙遊」涉及「追求精神自由」這一通常引起人們敬意的話題。所以談「逍遙遊」實質是談精神自由問題。

莊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乾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遊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遊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遊戲地對待個人生死,遊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遊戲世界之中。因此,在莊子遊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

相關焦點

  • 如果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回到先秦,先秦七子,你會追隨誰?
    先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時代,它的一切都充滿了神秘的美感,特別是在當時,社會上文化昌盛、思想自由,是真正「百家爭鳴」的時代。那麼,如果給你一次穿越的機會,回到先秦,先秦七子,你會選擇追隨誰呢?老子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色彩,提倡出世,偏重於個人的品格修養。他認為世事都有自己發展的軌道,凡事莫要強求,順其自然便是最好的。莊子莊子是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同樣的他推崇「道」為世界的本源。
  • 他是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合稱「老莊」!
    他是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七子之一,與老子合稱「老莊」!文/今日講歷史關鍵詞:老子 本文約為1300餘字 閱讀約需5分鐘「北方有一條魚,名為鯤。大小為鯤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裡程。它是一隻鳥,它叫做彭。彭的背面,我不知道知道有多少裡程。天空的雲彩。它是一隻鳥,大海將遷移到南明。
  • 21句先秦七子名言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 先秦七子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互為師生,共可歸為三種家庭
    如果想正確概括古時候的這些思想家,應該稱作是「先秦三家」。他們一共創立了三種學說:分別是儒家、道家和法家,儒家學說是由孔子發明,並且孟子和荀子發揚的學說,道家學說由老子發明並且老子和莊子都是他的代表人物,法家作為後來興起的學說由韓非子代表。奇妙的是這些名人雖然分別來自推崇的幫派,他們之間的師徒關係卻不可思議。
  • 先秦七子是哪七個人?這七個人的影響力超過兩千年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 莊子眼中的顏色-光明日報-光明網
    先秦諸子對色彩的解讀,體現出他們的哲思和對宇宙人生的把握。孔子曰「非禮勿視」,不符合禮制的不要看,主張以禮來規範色彩的使用,推崇的是「青、赤、黃、白、黑」五種正色;墨子用「墨」作為姓氏和命名墨家學派,用黑色彰顯哲學理念。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以黑、白兩色表現自己的處事原則和陰陽觀念。
  • 先秦說理散文的萌芽——《論語》《老子》
    之前我們講完了先秦敘事散文,現在開始講述先秦說理散文。其實在《尚書》中,已經具有一些說理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這也是容易理解的,因為百家要宣揚自己的學說就要進行說理。
  • 老子到底去了哪裡?有人說秦國,有人說天竺,其實老子回到了故鄉
    然而這終究只是個傳說而已,歷史上真實的老子並沒有西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著書講學。在先秦時代,並沒有老子西行的傳說。相反,在《莊子》一書中卻記載著老子辭官後回了家鄉。比如《天運》一篇中寫著,子路曾跟孔子說,自己聽聞老聃免官後回到了故鄉:孔子西藏書於周室。
  • 關尹不是尹喜,後世他又是如何成為老子學生的?
    首先,尹喜這個人名是錯誤的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關尹拜見老子圖其次,關尹才是先秦文獻裡常見的稱呼,而且,這些記載都比《史記》早,比如《莊子》、《呂氏春秋》等著作。
  •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道家是隱士之學,故不列為顯學。對先秦哲學作出最大貢獻的是儒、道學說。老子發現了「自然」,開創了自然主義傳統。孔子則發現了「人」,開創了人文主義傳統。《易經》又把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結合起來。儒道兩家的兩個傳統,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導向。
  • 老子過世,朋友弔唁只哭三聲,莊子說出一番天地規律的至理名言
    老子,也叫老聃,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相信大家即使沒有讀過《道德經》也知道他的這部著作。莊子也是大家熟悉的道家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在《莊子》裡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於是這個人就說了下面一大段話,他說:你看,大家聚集在這裡弔唁老子,有年長的人在這裡痛哭,就好像自己死了孩子一樣,有年輕人痛哭,就好像自己死了父母一樣,但是,這裡很多人稱讚他生前的偉大,這些話真的是老子希望聽到的麼?這裡很多人為老子的離世痛哭,這些哭泣的人真的是他希望看到的麼?
  • 莊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要排斥儒家的仁義思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禮的中心。義就是理應做的事宜,在道德律令面前迫不得已的事宜。忠,重點是對上位者而言,你要真誠自己的上級,上級再真誠自己的上級,直至所有人都忠心於王上。此類儒學的核心獲得當權者的格外喜愛,孝就是孝順各自的父母。
  • 道家的孟質輕文說,老子,莊子重道輕文的修辭觀
    大家好,我是小編文莉,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道家的孟質輕文說,老子、莊子重道輕文的修辭觀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倡虛無主義的「道」,他在吒道德經,中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規律,不強作妄為。他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老子莊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丹鼎符籙方術
    因《老子》著作中帶有神秘色彩,有「穀神不死」 、「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書中有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等養身成仙論調,即被道教奉為主思想,成仙脫俗、長生不老、清修煉丹終成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
  • 先秦諸子百家:名家
    因為莊子說「惠子書五車,立萬物說。」就是惠子的著作,竟然拿大車要裝五車。當然古代是寫在竹簡上,一大卷竹簡也寫不了幾個字,所以五車但是在古代也算是大學究了。「立萬物說」,顯然討論的是哲學問題,可惜惠子的著作全部遺散了我們今天知道惠子的東西全都從莊子這本書中作點滴了解,然後學界總結惠子學說最大的特點叫「合同異」,就是把萬物的差異這個東西抹殺掉,尋求它們的共相。惠子這個人討論過很多奇怪的問題,大家聽一聽。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道家莊子與惠子的辯論誰贏了?
    惠施的思想和著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莊子替他留下了一些片段。莊子在天下篇中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是道家第二號代表人物,莊子雖然生活困頓,卻出身皇族,是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後人。莊子好清高,厭惡名利,崇尚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派人帶厚禮去請他做相國,被他一口拒絕。
  • 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在中國哲學史上,人生境界是人生哲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莊子、禪宗和近現代著名哲學家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學說,可以分成老子人生的二境界,莊子和禪宗和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和宗白華的人生五境界的學說。好玩的國學先給大家介紹下老子的人生二境界和莊子的人生三境界。
  • 莊子:寧願窮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腦滿腸肥的束縛!
    莊子提出了逍遙遊的人生理想,但他的一生並非是逍遙自在,更並非實現了人身、財務和時間的自由,事實上,莊子也許是古代哲學家中最為窮困潦倒的一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家中,哪一位的財務狀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