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孟質輕文說,老子,莊子重道輕文的修辭觀

2020-12-21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小編文莉,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道家的孟質輕文說,老子、莊子重道輕文的修辭觀

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倡虛無主義的「道」,他在吒道德經,中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所謂「無為」,即一切順應自然規律,不強作妄為。他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因此他提出憫側港之容,惟道是從」,要求包括人們的行為、言論等等在內的所體現出來的「德」,也應該「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即「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教」,一切順應自然。

他的修辭思想也是從這種順應天道自然的哲學思想出發,重質輕文,主張「不言」、「希言」、「信言」、「善言」,反對「美言」、「多言」,反對言辭辯說。如:

希言自然。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認為「希言」,少說話,如同狂風、暴雨之不能終朝、終日,天地不能長久一樣,都是合乎自然規律的。而與之相反的「多言」,就會使人困惑,不如保持虛靜。所以他反對「多言」,更主張「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要求智者能學習聖人的「不言之教」。再如:

大巧若拙,大辮若納。善者不辮,辮者不善。

老子反對言辭辯說,還因為言辭辯說是違背他的「為而不恃」、「為而弗爭」、「行不言之教」的要求的。他更認為語言文字不能表述他所宜揚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來的「道」已不是常道,可以叫出來的「名」已不是常名,因為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變動之中。你在這一時刻說出來的道,已不是你所要說的那個道的本身。所以語言文字是無用的,言辭辯說自然也是無用的。他還說:

信官不美,美言不信。官,善信。善言,無瑕適(請)。

認為信實的話不美,漂亮的話不信實。他把信言與美言對立起來而反對美言。這一則是由於老子基於「無為硬的觀念,否定人為的文學藝術,也否定對語言文字進行修飾加工,使之美麗。正如王協所說:「凡美言者,不能不用智,用智,則離乎自然矣。".則由於老子在美學思想上追求「淡乎其無味」,返樸歸真的境界,因而強調「信言」,「言,善信」,要求真實、樸素,強調「善言,無瑕適」,不失言。但是如果全面分析老子的修辭思想,就會發現他並不真正否定美言,而僅僅是反對虛偽不實的美言。他也曾看到美言的效用: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

認為美麗的言詞可以換得別人的信任,漂亮的行為可以出人頭地。我們如果以此來栓驗老子的實踐,就會發現他的《道德經》寫作技巧非常高超,語言非常情美。劉姆《文心雕龍·情採》說:「老子疾偽,故稱美官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近人鄭子瑜先生也持這一看法。白居易的《讀老子》詩又說:「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緣何自著五千文?」也揭示了老子理論與實踐的矛盾。

莊子是老子觀點的繼承者。他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體的「道」無所不在,「道」當然也存在於人的主觀精神之中,他主張要達到人的主觀精神與「道」合一的境界,就必須清靜無為,順乎自然,反對人為的努力。《莊子·應帝王》篇中關於硫與忽為渾沌鑿七竅,七日而渾沌死的離言,也可說明這一觀點。因而他的修辭思想也是主張順乎自然、反對雌琢、重質輕文的。莊子和他的後學,反對一些學派熱衷於辯論,徒以浮華、偽飾之辭進行詭辮,認為這樣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實際。《莊子》批評說: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齊物》)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捶辭,遊于堅白、同異之問,而敝矽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拇駢》)

指出楊朱、盈翟就是這類人的代表,他們津津有味千堆砌詞語、穿鑿文句,作無用的爭辯,這就象人們多長一個拇指一樣,都是違背自然之道的。且不論它抨擊得是否正確,但觀點卻很鮮明。

莊子不僅反對一切浮華不實之詞,他還進一步反對言辭辯偏。首先他認為所有的言辭論辯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從莊子「道」的立場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齊一」,「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宇宙萬物雖「以不同形相禪」,但「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均通於一,從虛無主義的觀點出發,所有的論辯,對於「道」都毫無用處。而諸子各家的論辯,互爭是非,當然也是毫無意義的。

《莊子·徐無鬼》篇通過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批評儒墨揚秉名五家「各是其所是」,弄得天下沒有「公是」。書中舉了齊人峭子求鐘的故事,比喻各家各以為是,往往遺棄珍貴的,而執持卑賤的。同時還以楚人敬閣造怨的故事為例,喻各家求真理未得,反側無謂地在爭執不休。《天下篇》批評了惠施的善辯:「其猶一蚊一忙之勞者也。,莊子認為正由於這些有主觀成見的言論、爭辯,反使原來自然齊同的萬事萬物成為不齊同了。「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故曰『無言』」。所以莊子主張「無言」。他在《知北遊》中弓!用老子的話說:「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育之教。」並以「仲尼之楚」的寓言來說明「不言之教」的作用,以「狗不以善吠為良」來比喻「人不以善言為賢。」他明確提出:「大道不稱,大辯不言」,「不言之辯,不道之道氣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合乎「自然之府藏」。

其次,莊子主張言辭辯說本身沒有客觀的是非標準。由於莊子持相對主義的哲學觀點,所以在他看來,一切事物均無有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真理也是相對主義的不可知論,言辭辯說也同樣如此。他在《齊物論》中說:

即使我與若辮夾。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國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暗,吾是誰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央,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夾,惡能正之?……

認為諸子百家爭辯的緒果,只能一無所獲,無法得出一個是非和然否,於是言辭辯說也就失去它的意義。

莊子在理論上雖然否定言辭辯說,但他的行劫和實踐卻與理論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最善於言辭的辯才,正如郭沫若所說:「他本人不僅好辯,且為一世的辯論之雄。」《莊子》一書的語官文字是相當美的,是世所公認的一部優美散文。《天下篇》說:莊子「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倪,不以麟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厄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離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潭瑋而連稱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椒詭可觀。」不論此篇為莊子本人所撰,還是其後學所寫,都可以如實地反映莊子是重視言辭辯說,並且注重辯說的效果和作用的。

莊子,全書語言文字或虛或實,或抑或揚,或彼或此,變化多端,豐富多樣,呈現出,種奇特的美,形成了作者汪洋洛肆、瑰瑋宏麗的語言風格。至於「以厄言為受衍,以重言為真,以離官為廣」,這是莊子語言表達方式的特點,也是莊子對修辭理論的貢獻。

從莊子的美學思想來看,莊子認為天道無為,樸素至美: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

天有大美而不官,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下》)

他還認為: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繕性篇》)

這些話都是對老子觀點的進一步發揮。在這種美學思想指導下,他對文章與修辭也同樣是提倡樸案無事、自然清淡的。他主張:

雕琢復樸。(《應帝王》篇)

既雕既樸,復歸於樸。(《山木》)成玄英硫:「雄琢華飾之務,悉皆棄除,直置任真,復幹樸素之道。這就是要求修辭要達到樸素美的最高境界。這種觀點,對後代很有影響,唐代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蘇東坡要求的詩文境界要「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等,即是它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老子的飲食之道|莊子|道家|道德經|儒家_網易訂閱
    老子,又稱老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存世。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 老子莊子學說如何成為道教丹鼎符籙方術
    因《老子》著作中帶有神秘色彩,有「穀神不死」 、「長生久視之道」。《莊子》書中有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等養身成仙論調,即被道教奉為主思想,成仙脫俗、長生不老、清修煉丹終成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
  • 墨子與墨家,莊子與道家,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繫
    墨子與墨家,莊子與道家,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繫墨子,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體系,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莊子,名周,宋國人,戰國時期的隱士。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社會不公。楚王曾派人帶著重禮聘莊子為令尹(相國),遭到拒絕。莊子過著貧窮的生活,以著書自娛。據說,他曾「著書十餘萬言」。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達到這些境界,主要靠道德和精神的修煉,靠人生智慧的提升,而哲學就是提升人生智慧的學問。所以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哲學是幫人提升道德、提升人生智慧和境界的學問。
  • 老子韓非列傳:一篇道家思想學術史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開篇敘老子,結尾敘韓非,中間是莊子和申不害。老子主張無為自化,韓非呼籲嚴刑密法,司馬遷安排二人同傳,論者往往致疑。比如,《南史·王敬則傳》記載:南朝時的王儉看不起同僚王敬則,說「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隱隱流露出無奈與不滿。
  • 莊子所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道家的思想精髓,意思怎樣解讀
    在這百家爭鳴的時代,脫穎而出的就有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莊子。莊子著有一部以本人命名的著名學說《莊子》,全書有六萬五千字左右,但是內容卻包含的非常廣,涉及很多方面,政治、社會、人生、藝術、哲學、宇宙都在其中提及過,可謂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 先秦七子之老子、莊子——處事與幽默
    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七個思想家,他們分別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這七個人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摩天之星先介紹老子處事之道與莊子幽默之道。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問:老子說的道與學
    現在,老、莊並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術論調,但在古代經常講黃老之學,是把老子與黃帝思想放在一起,而莊子與玄學關係更近一些。仔細閱讀《莊子》後,我更加認為,不但《莊子》的語言風格汪洋恣肆,與《老子》的格言短語迥然不同,他們的思想也很難歸於一類。
  • 如何從《莊子》正確地看待道家的無為思想
    以前在一本成功學的書上看到作者公開抨擊老子,說他的知足思想害了中國人幾千年,這是僅從字面理解道家思想容易犯的錯誤。現在也有許多人在疑慮道家思想究竟是什麼,是知足常樂,是無為而活,還是陰陽平衡。有經驗的人會認為道家思想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基礎,才能夠正確地理解其中的深層度哲學思想的。這種看法確實是很實在的,因為道家思想需要從整體上去理解,若是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細枝末節來作為自己的思想觀點,是很危險的。《道德經》中有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多人只會記住最後一句「道法自然」,掛在嘴邊還挺順口的。
  • 溯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最終是如何成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
    老子騎青牛道家與道教,本來是有區別的。先秦道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一個學術派別,而道教則是東漢時期形成的一種宗教。但二者又並非毫無聯繫。道家哲學,乃是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在《莊子》書中,莊周把「道」解釋成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東西,「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並說,黃帝得道,以登雲天;顓頊得道,以處玄宮,「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 老子過世,朋友弔唁只哭三聲,莊子說出一番天地規律的至理名言
    老子,也叫老聃,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相信大家即使沒有讀過《道德經》也知道他的這部著作。莊子也是大家熟悉的道家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在《莊子》裡記載有這樣一則故事。(老聃去世了,秦失來憑弔他,哭號了三聲就出去了)我們想像一下這麼個場景:老子——這麼一位知名的道家創始人、一代宗師過世了,前來憑弔的人肯定烏泱烏泱的,大家都在那裡黯然神傷,還有不少人難以抑制情緒痛哭流涕,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走了進來,嗷嗷嗷的號了三嗓子,之後就又大大方方地走了。
  •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如何形成的?原始樸素的辯證思維
    遵循歷史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知道諸子百家中最早出現的便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道家」起初被稱作「道德家」,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以及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故後世又稱道家思想為「黃老之學」。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
  • 莊周夢蝶是否是道家玄學?莊子學說到底想表達什麼?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莊子呢?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他創立的是華夏哲學學派的莊學,但是在古代,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河南鹿邑,老子故裡,道家思想的發源地
    道家鼻祖老子,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漢族,李姓,名李耳,李姓的先祖,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詳,史料已經失載。傳說中,老子騎牛出了函谷關便不見了蹤跡,可能是飛升成仙了。老子在道家的身份形象便是眾所周知的太上老君。
  • 道家精神:嚮往自然之美,順應自然之道
    道家的思想體系以「道」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卻在「自然」二字。以「自然之道」一以貫之的道家思想,在人生觀和哲學層面無不主張「道法自然」,體現了鮮明的自然主義色彩。道家思想的種種基本特性和基本精神皆由自然之性生發而來,因此真正的道家人士一定都是熱愛自然之美的自然主義者。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 儒家和道家關係略述
    儒家和道家這裡首先要區別一個概念——「道家」。這個爭論在過去習以為常,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次學術會議上,大陸比較有名氣的老一輩學者跟一個臺灣學者就此問題發生爭議,這位臺灣學者本身不是搞中哲的,所以李翱還嘲笑過他,說他到了大陸竟然教起來中哲了。
  • 儒家有孔子,道家有老子,孔子和老子哪一位貢獻大?
    文/顏小二述哲文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諸子百家在那個戰亂年代掀起了人類史上鮮有的百家爭鳴,司馬談把先秦出現的這些學派大抵劃分為六家,分別是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儒家和道家。雖然每個學派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色,但是入世意味頗為濃烈的儒家,以及出世意味頗為濃烈的道家,直到今天,亦是最受人們的歡迎的學派。
  • 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老子的親傳弟子又是誰呢?
    那麼,你知道作為和孔子並稱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親傳弟子又是誰呢?老子李耳早年曾在周王室內擔任守藏室史(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員)。後來,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昏暗,就離開故土,準備西出函谷雲遊四方。當時函谷關的守關官員是尹喜,其少時就好觀天文,並且愛讀古籍,修養頗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