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墨家,莊子與道家,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繫
墨子,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於「賤人」,曾做過造車的工匠,後來官至宋國的大夫。相傳他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來他放棄儒學,自創墨家學派。現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基本資料。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墨子也把「兼愛」成為「仁」,但與孔子所說的「仁」有很大的差異。孔子所說的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兼併戰爭,主張各國和平相處。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中,以墨子為首的墨者為宣傳和平四處奔走呼籲。
墨子提倡「尚力」,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同時反對統治者鋪張浪費,主張「節用」,「節葬」。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但到戰國以後,墨子的思想便不收人們重視了。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體系,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主要代表。莊子,名周,宋國人,戰國時期的隱士。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社會不公。楚王曾派人帶著重禮聘莊子為令尹(相國),遭到拒絕。莊子過著貧窮的生活,以著書自娛。據說,他曾「著書十餘萬言」。莊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莊子》一書中。
莊子提出了「齊物」的觀點。「齊物」,就是萬物齊一。莊子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莊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他對猴子說:每天早晨給你們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怎麼樣?猴子聽了,都怒氣衝衝。老人改口說:那麼早晨給四個晚上給三個怎麼樣?猴子聽了,都很高興。在這裡,名稱和數量沒有一點變化,為什麼猴子會先怒後喜呢?這是因為猴子不了解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莊子認為,如果人們不知道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就會像猴子一樣,陷入莫名其妙的煩惱中。
從「齊物」的觀點出發,莊子提出「逍遙」的人生態度。所謂「逍遙」就是對事物的變化採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要想達到「逍遙」,就要「無所恃」,不要受各種條件左右。莊子說大鵬固然飛的很高,但需要有很大的翅膀;列禦寇能乘風而行,但也要藉助於風。因此他們都是「有所恃」的,只有至人才能「無所恃」,才能到達「逍遙」的境界。莊子說,在世界的中央有一個神叫混沌。混沌沒有長耳目口鼻。住在南海和北海的兩個神很可憐混沌,就想為他開竅。他們鑿了七天,終於開通了混沌的七竅,結果混沌卻死了。
莊子認為,天與人「不相勝」。莊子說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為。人為是對自然狀態的一種破壞,無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須順應自然。
道家的人生價值:回歸自然,避世保身。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觀點。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來,道的運行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著必須任由事物成為它所應是的樣子,絕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摻雜其中,這就是「無為」;一旦徹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驅使和強迫,事物就會在運動中完全實現自己的本性,此即「無不為」。以此自處,就可以實現莊子所謂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達到的「逍遙」自在的「無待」之境;以此處世,則可以實現「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