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著作墨學中的「五行」思想有何內涵?

2020-12-16 濤哥談古今

「五行」作為一種概念,是人們通過對自然萬物觀察後抽象出來的知識升華,「這種概念性知識告訴人們真理是可能的」《墨經》中關於「五行」的詞句主要有兩處,第一處在《經下》篇中:「五行毋常勝,說在宜。」。如果按這一思路理解,那麼墨家認為「五行」的相生相剋不是一種固定的規律,這顯然與我們現在常說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以及「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相剋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會出現「五行」亂生、亂克的狀態,即金可以生水,也可以生火,也可以生土等等。再說「說在宜」中的這個「宜」字,通常來說,「宜」的意思就是或然判斷,也就是一種可能性認識的判斷。

總結起來,「五行毋常勝,說在宜」就是說,我們所判斷「五行」的相生相剋並不是固定的規律。如果這裡的「五行」真是我們常說的「五種元素」的話,那麼墨家就是對以前諸家認知的這種規律的反駁。墨家之所以反駁這樣的認知,可能在於墨家在百家中興起較晚,為了獲得人們對自己學說的關注,不得不從另外角度切入。其承認事物的客觀實在、人的意識就是對客觀實在地反映。也就是說,墨家承認「五行」存在的這一事實,但在認識上是不同於其他諸家的。因為在墨家看來,人的認識形成需要有諸多要素,如果是這樣認識的話,我們是否換一個思路———《墨經》中所提到的「五行」並非我們通常所說的「五行」,而是類似儒家「五常」的意思———去詮釋。

之所以判斷為類似儒家的「五常」,一是因為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還是頗有力度;二是據說墨子最早也曾學儒,因為看到儒家的一些主張與社會有些不符,才另立門戶。如果真是類似「五常」的涵義的話,那麼這樣的認識是否更接近本意一些。但這又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五行」的內涵的多樣性。實際上,《尚書》「甘誓」中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裡的「五行」是不是也是類似「五常」的涵義,這樣也才能說得通。

如果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五行」的話,在《墨經》中關於「五行」內涵的相關詞句的第二處在《經說》下:「五,合水土火火,雖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離木,若識糜與魚之數惟所利。」通觀上面的文字,雖然出現了「五種元素」,但並沒有把「五」和「行」聯合起來使用,如果說這裡的「五」對應著《經》下「五行」的「五」,那麼「行」是何涵義就值得探討。梁啓超在注釋本條時著稱:「經說本條有偽奪,未敢強校。勝者貴也(指《經》下篇中的『毋常勝』句),或以五行生剋說解之,非是。

生克說出鄒衍以後,墨子時無有。」對此,著名墨學大家欒調甫解釋說,墨家談五種元素,實際上是不同於我們通常所說的「五行」生克原理的,「我以為古人的五行講生克是原始最古的,不過這種學說中還有兩個派別,應當分別言之,一是常勝派,這派自鄒衍的陰陽家,一直到現在的醫卜星相,幾乎無一家不講說的,這是盡人皆知,用不著細說。

二是非常勝派,這派是反對常勝而產生為五行進一步的學說。我雖不敢斷定這是墨子的創作,或是為墨子以前所已有的,但我知道墨子是發明五行變化者,五行有變化,就是生克不常。……五行相遇固然不免相勝,但他相生卻不是一定不移的,而且他們的相勝,因著種種機遇,且能生出變化來。譬如常勝派所說的五行相勝是說火勝金的,但火能爍金必非一星之火,反過來說,金也可以勝火,這是金與火之間有一種當值之量。

在這裡,欒調甫提出了非常勝派的概念,也就是說墨家是從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認知「五種元素」之間的關係的,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抽象和具體的問題,火能克金,但必須是足夠的火,如果火不夠量,那肯定是克不了金的。如果我們承認這一前提,那麼墨家實際上也是吸收了五行之理論的。反過來,上文所提出的「五,合水土火火」句,就是墨家的「五行」觀念。墨家的這樣表述很是符合「墨辯」的身份,也正是因為「辯」,墨家的邏輯學才有了自己的框架,五行的觀念也就就此清晰起來,你有何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諸子百家之兵家、墨家、陰陽家的開創者和思想主張的區別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著名的不過12家。大家對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還是比較熟悉的,今天小編重點和大家分享學習兵家、墨家、陰陽家的意義和思想主張。墨家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反對侵略戰爭,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等。墨家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直到清末民初,學者們才從故紙堆中重新挖出墨家,並發現其進步性。
  • 華夏文明史中,墨子與墨家的思想形成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有這樣一個團體,他們吃粗劣的飯菜,穿粗布衣服卻奔走於列國之間,為國君排憂解難,制止戰爭,並因此而顯赫一時,它便是與儒家並立的顯學——墨家。墨子、名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是哪國人,歷來就有不同的說法,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墨子是魯國人。另有史料說他是宋國人,曾長期生活在魯國,卻又做過宋國的大夫。
  • 簡說墨子和墨家思想
    司馬遷的《史記》中,諸子百家都有記載,唯獨沒有記載墨子事跡和其墨家學說,只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用二十四字模糊概括了墨子一生:「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而漢朝以後則更少有人提及墨家。人們只知其大概,對這一學派的真實情況,卻少有了解。
  • 墨子與墨家思想簡述
    墨子及其弟子們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而且他們之所以過這樣的生活卻與他們的思想信仰有關,他們認為「不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所以,就當時而言,墨家這個團體在生活方式上是大異於常人的。長時期的自苦,導致他們形容憔悴,以至於腓無肱,脛無毛,再加上短衣草鞋,人們常常將他們以刑徒役相看。即使在當時人看來,墨子與他所創的墨家也是一群非常另類的人了。
  • 墨子與墨家,莊子與道家,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繫
    墨子與墨家,莊子與道家,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繫墨子,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來他放棄儒學,自創墨家學派。現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基本資料。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墨子也把「兼愛」成為「仁」,但與孔子所說的「仁」有很大的差異。孔子所說的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
  • 帶你了解墨子,他是墨家的創始人,思想主張非常有特點
    墨子名翟,乃是墨家的創始人,第一任墨家鉅子,相信大家在《秦時明月》中對墨家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墨子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謎團,《史記》中記載他是宋國的士大夫,而《呂氏春秋》則記載他為魯國人,但也有人拿出所謂的證據說他是楚人,但墨子真正的身份早已經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而無法查證了。
  •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墨家的經濟觀有哪些內容?墨家在先秦各學派中是經濟思想較為豐富的一個重要學派。首先,他們分析各種問題均從是否對人民有「利」出發認為倫理規範之可貴在於它能「利人「義」必須依存於「利」,「義、利也」(《墨子·經上》),與儒家觀點完全對立。墨者根據此基本經濟觀點,宣揚人與人之間的交相利,反對攻戰,提倡節用,體現了「利」在墨家經濟思想中的突出地位。墨家經濟思想的另一特點是強調節儉。先秦各家無不崇尚節儉,惟不如墨者強調之甚。
  • 中國最早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思想
    中國在商周之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實踐的不斷豐富,在原始的宗教觀念中脫胎出了最早形態的哲學思想——五行思想和陰陽思想。先說五行思想。五行思想據說最初來源於先民們的治理洪水的實踐,理由是最早表述這一思想的文字中多次以治理洪水為例來進行論證。最早系統地述及的文字就是箕子的《洪範·九疇》(現收錄在《尚書》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 中華文化筆記18,墨家科學思想之七,墨家聲學成就
    地聽,是根據墨子理論的升級版設備3 聲學領域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禦敵的準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儘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白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 提倡「兼愛非攻」的反戰鬥士:墨家為何從歷史中消失?
    唯獨墨家,在歷史中轟轟烈烈地存在過,卻在亂世中由達趨微,乃至分崩離析,這究竟是歷史的選擇還是另有隱情?這種反差極大的現象十分耐人尋思,既有墨家自身的組織特徵所致,也有時代的必然。《墨子》53篇中僅《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5篇記述墨子生平言行之跡,間有師生問答。另外在《備城門》等11篇專論防禦之術的記錄中,略有師生往來的隻言片語。
  • 陰陽家的陰陽五行思想,對於兵家有什麼影響?
    兵家的陰陽家色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兵陰陽著作以陰陽五行思想為理論基礎,把陰陽學說應用於軍事領域;二是兵權謀、兵形勢著作中涉及到陰陽五行的內容,受到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班固說:「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也就是說,兵陰陽家主張根據時序、天象的陰陽變換和五行的生克,並藉助鬼神的暗示,決定生殺之事。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平淡無奇的天明逆襲成為墨家巨子,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天明本是一個天真活潑,富有正義感的少年,在經過身份曝光後,被自己的養父秦始皇下令追殺,最後在父親好友的幫助下順利長大成人,最後和自己的師父蓋聶一同來到了最具有抗秦代表性的家族「墨家」。墨家是由偉大的創始人墨子建立的,當時在亂世中思想政治非常的先進,有著嚴肅地管理制度,然而歷代的掌門都必需才德兼備,經過重重考驗,帶人平等,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大家走上輝煌,所以歷代掌門統稱巨子。最後天明之所以能成為巨子主要成身世和進入墨家開始。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這和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類以血緣親情關係為基礎的、有親疏貴賤等差別的愛不同,也是墨家跟儒家最大的區隔所在。墨家的「節葬」與儒家的「厚葬」墨子曾經提出過「三表法」,目的是為了檢驗人們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此為墨子在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上的重要貢獻。
  • 禮樂,中庸,孔子思想的核心及其歷史內涵
    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都在不同的朝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儒家思想的成就,卻是最耀眼奪目的,在中國歷史上作為正統思想延續下來。對中國的傳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領頭人物,其思想核心背後又有什麼歷史內涵呢?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其中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法家: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
  • 歷史上有名的墨家學派為什麼突然神秘消失了?
    所有經典都有遺失,不但《墨子》,《三丘》,《八索》都沒有了。儒家的《樂經》也沒有了。《禮記》也能掙個今古文。至於墨家本體來說已經融入中國文化傳統尚賢也就是敬佩有才能的人,誰更賢良大家也會敬佩誰,而非看你很能耐別人就要先弄死你這樣的行為在中國人群中很少見。(不是沒有,而是一旦有人這樣就會被大家唾棄。這就是尚賢)儒家叫廉恥明鬼。舉頭三尺有神明。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諸子百家思想
    > 為幫助各位考生備考,中公教育老師特地為大家準備了公基常識中的一些諸子百家思想,供大家學習參考。
  • 墨家為何能超過儒家,成為戰國第一門派?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墨子曾經是儒家弟子,因不滿儒家的禮樂制度和厚葬等理念,離開儒家創立了墨家學派,其影響力在短時間內急劇提升,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學派,與道家弟子楊朱創立的楊朱學派並駕齊驅,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為何能在諸子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
  • 《易》不是墨家典籍為什麼會與《墨子》有關聯呢?
    《墨子》是墨家的典籍,而《易》並非墨家典籍,這兩者為什麼會有關聯呢?墨子與墨家思想學說輯著於《墨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所謂「墨家十論」,也就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天命、明鬼」這十項主張。《易》是概括性的說法,其歷史非常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