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其人與《墨子》其書
1.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魯國(一說宋國)人,一說墨非其姓,以勤勞瘩黑得號,墨家學派創始人,我國先秦時期重要思想家之一其生平事跡不詳?大約生於孔子之後,活動於戰國初期。他出身於手工業者,能製造機械,也通曉軍事,曾率同弟子們幫助宋國防禦楚國的進攻。他早先曾學過儒家學說,後分裂出來,自創墨家學派。這一學派有嚴密的組織,不畏艱險,不辭勞苦,不尚空談,積極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宗教色彩頗濃。戰國時期,墨家影響甚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且有若干宗派。但秦漢以後,墨學衰微,墨家竟後繼無人了.
(1)生平與名號
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
翟度身而衣,rIP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呂氏春秋·高義》)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日並孔子時,或日在其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別錄》雲:「今按《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於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之後也。(見同上所載司馬貞之《索隱》)
(墨子)名翟,宋大夫,在孔子後。(《漢書·藝文志》)
墨子名翟,姓墨氏,魯人,或日宋人,蓋生於周定王時。……卒蓋在周安王末年,當八九十歲。(孫治讓《墨子傳略》)
墨子名翟,姓墨氏。每人也。··一其生卒之年,無從確知。但其時代,當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且亦為壽考人云。(蔣伯潛《諸子通考·墨子略考》)
墨非其姓,以日夜勤勞,面目瘩墨的號。故其道近釋氏之小乘,西方之天主。(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
(2)墨學及流傳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韓非子·顯學》)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孔丘、墨翟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論,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義從風而為之服役者,不過數十人。使居天子之位,則天下遍為儒、墨夾。(《淮南子·主術訓》)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訓》)
使學者以裘褐為衣,以踐層為服,日夜不休,以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亦道堯、舜,又善守御,為世顯學.徒屬子弟,充滿天下。(孫諳讓《墨子傳略》)
墨家豔子,蓋若後世儒家大師,開門授徒,遠有端緒,非學行純卓者,固不足以當之失。(孫怡讓《墨學傳授考》)
獷秦隱儒,墨學亦微;至西漢,儒復興,而墨竟絕。(同上)
2,《裡子》其書
《氣墨子》一書,非一人一時之作,亦非墨子自撰。它是一部包括墨子言論及墨家各派學說的著作,由墨子弟子、門人及其後學記錄、整理、彙編而成。
此書據《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七十一篇,至宋世已亡九篇。今存兩種版本:一「道藏」本,五十三篇;一「四庫全書」本,六十三篇。此書內容較為駁雜,體例亦不盡一致。一般認為,《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非攻》等篇比較集中、完枯地保存了墨子思想的真相,乃《墨子》宗旨所在,為全書之核心,亦為墨學之綱要。
子墨子日: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享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態音湛酒,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算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墨子·奮問》)
《墨子》七十一篇。(《漢書·藝文志》)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同上)
《墨子》七十一篇,見《漢藝文志》。隋以來為十五卷,目一卷,見《隋經籍志》。宋亡九篇,為六十一篇,見《中興館閣書目》,實六十三篇,後又亡十篇,為五十三篇,即今本也,本存「道藏」中.(畢沉《墨子敘》)
《墨子》十五卷。舊本題周墨翟撰,然書中多稱「子墨子」,則其門人所記也。原本七十一篇,今佚八篇。其說為孟子所闢,不行於世。然其書則歷代著錄,列為九流之一。觀其近理亂真之處,然後知儒、墨異同之所以然,則亦不必廢觀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十三)
墨子自己並不曾著書,現存的《墨子》這書是漢人所募集的,其中有些是墨家弟子的著錄,有些還不是墨家的東西,所以我們還不好抱著一部《墨子》便籠統地來談墨子。要談墨子本人,最好是根據《墨子》書中的左列十篇:(一)《尚賢》、(二)《尚同》、(三)《兼愛》、(四)((非攻》、(五)((節用》、(六)·《節葬》、(七)《天志》、(八)《明鬼》、(九)《非樂》、(+)《非命》。
這十篇是各有上中下三篇的,而每三篇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只是一番談話的三種紀錄。……這十篇各具三篇,正是墨家三派各派的底本彙輯。因此在這十篇之中所含有的思想,正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墨子思想的真相。在這十篇以外的東西呢,那就只好認為是後來的附益或者發展了。……這十篇是墨子的「十誡」—是他的十種主張,十種教條。(郭沫若《青銅時代·墨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