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繼儒家而起的另一個重要學派是墨家。儒墨兩家在思想主張上針鋒相對,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最早的互相對立的兩大學派。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中,儒墨兩家一直都處於顯學的地位。
墨家的創始人,姓墨名翟,魯國人。也有人說他宋國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但是,各家學者的意見並不統一。他大概生活於春秋末,戰略國初,晚於孔子,與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同時。
他的生平事跡,難於詳考。《史記》沒有為墨子作傳,僅在《孟子荀卿列傳》簡略記載了二十四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有學者認為,墨子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有的則認為他出身於工匠,但恐怕都難有確切的證據。墨子自稱:「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以想見,他並未做過官,而且也不會出於農家。所以,也有人認為他可能出身於商人階層。
墨子早年曾接受儒門孔子之學,但因為發現儒家禮儀繁瑣,厚葬久喪,勞民傷財,很不以為意,所以便脫離了儒家,自創墨家學派。墨子同情勞苦大眾,反對貴族奢侈靡費。他生活節儉,「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弟子們的生活也跟他差不多,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時人視之為「賤人」、「役夫」。
墨子是一位巧匠,有許多發明製作,曾與魯國著名的巧工公輸般比過技藝。他的著作中也記載了許多製造和建築的技術,以及科學知識。
在有關墨子的生平事跡中,止楚攻宋的故事是最著名的。公輸般為楚國製造了用於攻城的雲梯,楚惠王要利用這新裝置攻打宋國。墨子聽到了這個消息,便急忙從魯國趕去楚國,他穿著的草鞋磨破了,就用衣服撕破裹腳。腳上磨出了厚厚的繭,他也不肯休息。就這樣走了十天十夜,終於趕到了楚國的都城。
他先找到公輸般,讓他將自己引見給楚王。然後向楚王歷陳攻宋之非。但是,楚王依仗著雲梯,不肯放棄攻打宋國的打算。墨子便當著楚國的面,與公輸微般較量城池的攻防戰術。公輸般設計了九種攻城的辦法,都被墨子破掉。公輸般攻城的方法用盡了,而墨子防禦的戰術還有餘。
公輸般雖然失敗了,卻不肯認輸,他想先殺掉墨子,然後再攻打宋國,卻被墨子揭穿。他說,我的弟子禽釐滑已經帶了三百人帶著我設計的防禦器械在宋國城牆上,你們就算殺掉我,也不能取得攻城的勝利。於是,楚王只得說:「我不要再攻打宋國了。」
墨子所創立的學派,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帶有宗教色彩的團體。他們有共同的信條,有相同的生活方式。這個團體的領袖稱為「鉅子」。「鉅子」掌握著這個團體的最高權力,能夠發號施令,指揮眾弟子。可能墨子是這個團體的第一位「鉅子」。墨家弟子,個個吃苦耐勞,又熱心救世。為了反侵略戰爭而參加抗戰,既使赴湯蹈火,明知赴死也不肯回頭。
墨子與墨家的思想,匯集在《墨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載:「墨子七十一篇」,而流傳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書中記載了墨子的十大主張,分別是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書中還記載了許多戰爭的防禦之術。除此之外,也記載了一些古代邏輯學、認識論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