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藜麥田裡的守望者:河北壩上的幸福期盼
中新社張家口8月10日電 題:藜麥田裡的守望者:河北壩上的幸福期盼
作者 肖光明 郝燁 張帆
伴隨著輪軸均勻、有力地轉動,碾米機的轟鳴聲迴蕩在車間,李永明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半輩子過得苦懨懨,咋也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好光景在後頭。」李永明說。
圖為位於沽源縣白土窯鄉的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航拍圖。
中新社發 張帆 攝
因「地上無寶」,在過去的歲月中,李永明的家鄉,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的沽源縣是中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北省深度貧困縣之一。
作為貧困戶,59歲的李永明經歷過一段困苦的日子。「一家靠種莜麥、胡麻為生,20畝土地年收成不到3000元(人民幣,下同)。老伴疾病纏身,家中還欠下了8萬元的債務,日子一眼望不到頭。」
轉機出現在2018年,李永明成為鄉裡扶貧車間的工人,從事藜麥粗加工等工作,「一天收入就有110元,比之前翻了幾番。」
地處高海拔地區的沽源縣,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競賽場館僅100餘公裡。這裡氣候冷涼,富硒土地資源優厚,適合耐旱作物藜麥的生長。近年來,沽源縣依託12.6萬畝富硒土地資源,推進藜麥產業發展,實現種植、加工、銷售流程產業化,脫貧攻堅效果顯著。
沽源縣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物流部負責人李正偉指著白土窯鄉一片藜麥田說,「公司成立以來,按照『工廠+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基地』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貧困戶種植藜麥,截至目前,白土窯鄉的藜麥種植已達900畝,扶貧成效顯著。」
圖為沽源縣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藜麥加工車間。
中新社記者 郝燁 攝
李正偉說,目前公司主營藜麥,並帶動沽源縣燕麥、蕎麥、蠶豆等壩上特色農產品銷售,通過「電商+自媒體」和「旅遊營銷」等方式打造壩上高端農產品品牌,在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走上了企業發展的共贏道路。
71歲的寶元德村貧困戶郝清玉未曾想到,他的生活會因藜麥而改變。今年年初,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找來,希望通過流轉土地、技術支持、訂單保底、溢價收購等方式鼓勵村民種植藜麥,雖然心裡沒底,但種了半輩子「大田」的郝清玉還是第一個同意了。
「以前家裡靠種莜麥為生,年收入只夠本錢,苦和累是唯一感受。」如今,郝清玉家12畝的藜麥正勃勃生長,待收穫後將以每斤5元的價格被溢價收購,年收入將近2萬元。郝清玉現在對未來「很有盼頭」,「早就想買一臺三輪車,老伴腿腳不好,以後就能拉著她來地裡看藜麥了。」
「不僅要種有所幫,還要種有所銷。」沽源縣白土窯鄉組織委員王東升介紹說,貧困戶在實現「土地租金+勞務酬金+資產收益分紅」多重增收的基礎上,通過幫扶企業整體推廣銷售量,還能獲得優良藜麥種子補貼。數據顯示,僅2019年,沽源縣貧困戶種植的2000畝藜麥,每畝增收就達約800元。
短短幾年,一條漂亮的景觀道串起了大片藜麥田。立秋時節,大片藜麥在微風吹動下,翻起滾滾麥浪。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沽源縣藜麥種植面積達9500多畝;2020年,全縣種植面積將達1.5萬畝,帶動約110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努力打造「中國藜麥產業第一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