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藜麥撬動扶貧大產業——中國聯通助力河北沽源縣特色產業扶貧

2020-12-21 中國扶貧

在今年2月底剛剛脫貧摘帽的河北張家口沽源縣,越來越多的村民正靠藜麥種植走上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前幾年,藜麥銷路沒打開,種植農戶顧慮多,企業生產也不穩定,是中國聯通的產業扶貧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好機會,讓我們這個小企業有了大出路。」正值藜麥春耕時節,站在一派繁忙的地頭上,沽源縣藜麥產業的龍頭企業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永剛喜滋滋地說,「有了聯通扶貧幹部們給找的這些新技術、新路子,農戶的藜麥產量大了,廠子用工量多了,生產也穩定了,去年的營業額一下子就達到了1000萬元,比前年翻了一番。」

為全力抓好疫情之下扶貧地區春耕備耕,確保生產發展不誤農時,5月27日,中國聯通定點幫扶縣沽源縣藜麥春耕春播工作正式啟動,全縣5個鄉鎮涉及9個自然村完成機器調試的同時開始播種。經過10天奮戰,如今春播生產已經接近尾聲。中國聯通扶貧工作組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在種植技術培訓、農資籌集、農產品銷售、產業升級等方面主動作為,為沽源縣產業扶貧送上了「大禮包」。

運籌帷幄 不負春光搶農時

2019年,中國聯通根據沽源縣的自然條件,經過多次與縣委縣政府溝通,選定將藜麥這一具有很高營養價值的農作物種植作為重點產業進行扶植,全縣藜麥種植面積由2018年的2000畝猛增到現在的15000畝。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初春的平靜。疫情一旦影響到春耕農資供應,延誤春耕備耕,將會給剛剛脫貧摘帽的農戶帶來不能承受之重。

「你那裡受疫情影響大嗎?」「今年的藜麥生產有什麼計劃?」4月13日,中國聯通黨組書記、董事長王曉初通過視頻連線,與沽源縣委書記郭有和以及中國聯通派駐幹部、沽源縣副縣長吳寶玲進行了交流。郭有和代表沽源縣委、縣政府對中國聯通以強烈的政治擔當用心用力用情開展扶貧幫扶表示衷心的感謝。吳寶玲匯報了「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運營情況和藜麥生產加工及銷售情況。王曉初要求派駐扶貧工作隊要繼續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做好疫情防護和精準扶貧工作。

今年沽源縣氣候異常,藜麥春播種植時間較往年晚了近1個月。去年的好收成調動了貧困戶種植藜麥的積極性,但原計劃在春播前舉辦的第二期藜麥種植技術培訓因疫情被叫停。中國聯通脫貧攻堅工作組快速反應,組織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總結種植經驗,製成「明白卡」及時發放到農戶手中,並引導貧困農戶分時下地、分散勞動,協調藜麥合作社成立種植指導小組,深入田間協助貧困農戶進行藜麥種植和田間管理,全程提供技術保障。

聯通扶貧工作組送來的這場「及時雨」,滋潤了村民脫貧致富希望的田野。白土窯鄉村村民說:「扶貧幹部帶著專家們忙前忙後,給我們送來口罩、酒精,還下地指導土壤改良、犁地、施肥、播種,有啥困難解決啥,我們也得多學技術,一定把藜麥種好。」

知識賦能扶智 拓寬致富路

全縣藜麥種植面積一年就翻了近兩番,聯通脫貧攻堅組的組員們發自內心地高興,同時更感到重任在肩:脫貧致富的路找到了,還必須幫助農戶學習掌握種植技術,拓展產業發展思路,才能讓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2019年10月下旬的農閒時節,聯通扶貧幹部積極挖掘個人關係資源,邀請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藜麥研究所、北方學院的教授學者以及沽源縣藜麥種植大戶,對304名農民學員進行培訓,詳細講解了藜麥的施肥、播種、澆灌、病蟲害防治等知識,並現場答疑解難,引導學員們搞清楚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種後收益是多少,讓大家心裡更亮堂、幹勁更充足。

向永剛告訴記者:「2019年中國藜麥高峰論壇在沽源舉辦,我們公司參加了展會。去年年底,我們的新產品參加了北京西單的華盛公司展銷會。今年1月,我們還在聯通集團公司工作會上展銷。聯通的領導們都非常關心我們貧困縣的發展,提了很多寶貴建議,幫助我們既銷售了產品,又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學習了很多營銷知識。」

為幫助貧困戶走上產業發展的良性軌道,聯通扶貧幹部通過多方協調,輾轉聯繫到商務部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學者,請他們為沽源縣藜麥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拓寬視野,邀請「全球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公司、歐洲知名的英國沃斯葳有限公司的中國代表到沽源縣實地考察藜麥加工基地、電商中心,與沽源縣委縣政府就藜麥產業發展、市場拓展進行了深度交流。專家建議要儘快建立藜麥原料評價機制和種子基地,培育適合本地種植的種子,提高藜麥的產量和品質,並完善商品生產基地建設,發展藜麥深加工,豐富產品種類,將產品輻射到京、津等大城市。

「過去我們只有藜麥米,現在可不一樣嘍!」說到自己的產品,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工人你一言我一語,充滿了自豪,「多虧聯通扶貧幹部啟發了我們的思路,現在公司做了很多深加工,有藜麥片、藜麥餅乾、藜麥茶、藜麥麵條、藜麥花膠……拍拍胸脯說,現在藜麥行業裡產品最多、最全的就是我們啦。」

為助力定點扶貧縣的電商產業發展,中國聯通還充分發揮在信息化領域的優勢,投資近300萬元,在沽源縣搭建了農產品溯源系統,為藜麥等農產品建立了電子身份檔案,記錄生產過程,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視化溯源,讓消費者放心消費,為打響藜麥品牌、促進流通銷售提供了有力保障。

集結擔當 脫貧攻堅見實效

藜麥豐收了,銷售變現成為關鍵。2019年,中國聯通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李福申到沽源調研扶貧工作時,重點部署了藜麥產品銷售任務。河北聯通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郝立謙立即組織銷售團隊承接任務、協調落實,當年聯通集團消費扶貧項目就實現藜麥銷售400萬元。今年「5·17」國企開放日,31個省區市聯通公司總經理接力直播扶貧產品,並開展「沽源有塊地」眾籌扶貧活動,當天共實現訂單1.4萬件、金額150萬元,眾籌土地145畝,銷售藜麥近4萬斤,涉及貧困戶15戶。全縣目前這145畝地的藜麥已經播種,下一步,將利用中國聯通搭建的農產品溯源系統,不定期向眾籌戶直播藜麥生長、收穫的情況。

更可喜的是,今年中國聯通將圍繞藜麥深加工帶動產業升級。中國聯通將繼續投資1000萬元,在沽源縣富硒產業孵化研發基地園區新建總面積為1740平方米的藜麥車間,新上3條生產線,用於藜麥米、藜麥麵粉、藜麥片等的深加工,日產量可達到30噸。

中國聯通的產業扶貧,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將脫貧攻堅與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構建了「輸血﹢造血」的持續扶貧長效機制。扶貧幹部走進田間地頭,在夏日耕種之際,將汗水灑向土地,把腳印留在田間,綠了麥苗,富了農家。

相關焦點

  • 中國聯通:根植扶貧到田間 吹響沽源縣藜麥春耕「集結號」
    中國聯通扶貧工作組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在種植技術培訓、農資籌集、農產品銷售、產業升級等方面主動作為,為沽源縣產業扶貧送上了「大禮包」。運籌帷幄 不負春光搶農時新冠肺炎打破了初春的平靜。疫情一旦影響到春耕農資供應,延誤春耕備耕,將會給剛剛脫貧摘帽的農戶帶來不能承受之重。
  • 藜麥種植不誤農時 產業扶貧走出新路
    5月27日,中國聯通定點幫扶縣張家口沽源縣藜麥春耕春播工作啟動,全縣5個鄉鎮涉及9個自然村完成機器調試同時開始播種,經過10天奮戰,如今春播生產已經接近尾聲。今年沽源縣氣候溫度變化異常,藜麥春播種植時間較往年晚了近1個月。中國聯通扶貧工作組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在種植技術培訓、農資籌集、農產品銷售、產業升級等方面主動作為,為沽源縣產業扶貧送上了「大禮包」。
  • 王曉初在《中國扶貧》發表署名文章:以聯通扶貧優勢 築脫貧攻堅勝勢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保障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誌。按照國家統一部署,中國聯通集團層面承擔著貴州冊亨縣、河北省沽源縣、康保縣、黑龍江省饒河縣4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承擔對口援助西藏自治區革吉縣的政治任務。
  • 「小藍莓」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網聚美好安徽 決戰脫貧攻堅【「小藍莓」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一莓引得百業興,百業捧出盛景來。對合肥市廬江縣礬山鎮樂華村來說,發展藍莓產業,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是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一條好路子。目前樂華村藍莓產業發展狀況前景廣闊,藍莓產業日趨規模化,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6屆合肥礬山富硒藍莓採摘文化旅遊節,平均日接待遊客人數達到200-600人左右,不僅帶動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也提高了礬山富硒藍莓品牌的省內外知名度。
  • 藜麥、古鎮、煙薯 肥牛——阜新扶貧產業遍地花
    近年來,河西鎮以「黨建+」模式助力經濟發展,以「工業興鎮、旅遊強鎮、商貿富鎮、三產融合」為發展理念,以建設特色文化生態小鎮為發展目標,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共同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盤顧來路,這裡曾經礦井林立。自2017年以來,河西鎮響應去產能號召,關閉了所有煤礦。
  • 藜麥田裡的守望者:河北壩上的幸福期盼
    (中國減貧故事)藜麥田裡的守望者:河北壩上的幸福期盼  中新社張家口8月10日電 題:藜麥田裡的守望者:河北壩上的幸福期盼  作者 肖光明 郝燁 張帆  伴隨著輪軸均勻、有力地轉動,碾米機的轟鳴聲迴蕩在車間,李永明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半輩子過得苦懨懨,咋也想不到還有這樣的好光景在後頭。」
  • 小小燕麥粒撬動武川扶貧大產業
    今年5月底在貴陽市召開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憑藉一棵燕麥草在武川立業的龍頭企業燕谷坊集團分享了「一對一幫扶」和「訂單化幫扶」的精準幫扶模式,更是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近年來,武川縣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燕麥產業,引導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農民開展訂單合作,探索出一條「企業+科研單位+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將農民種植、收購和銷售市場動態對接,產業效益顯著提升,帶領一大批農民脫貧致富。
  • 蘭州七裡河:「小百合」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這裡是甘肅省蘭州市,這裡被稱為「中國百合之都」。蘭州市七裡河區農村面積佔總面積的90%,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深。近年來,隨著以百合產業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銷路打通,產業扶貧新路正引領著七裡河區99.79%的農民順利脫貧,老百姓的日子也愈發紅火起來。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
  • 秸稈利用撬動產業扶貧
    □本報記者黃紅立通訊員葛高遠趙怡    扶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秸稈處理問題,也一直是地方政府「頭疼」的大事。    近日,記者在伊川縣採訪發現,當地藉助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撬動了產業扶貧的發展,不僅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還解決了秸稈處置難的問題,取得了經濟和生態的雙贏。
  • 電商扶貧 產業助力 卓資「小燻雞」飛向大市場
    這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縣城,既沒有能源城市的發展財氣,也不像傳統農牧區擁有大片土地,曾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窮則思變。近年來,卓資縣開始在電商產業扶貧領域下功夫,建立了全國首個電商精準扶貧公共品牌「卓資山珍」,一大批優質土特農特產品憑藉「電商扶貧」的東風銷往全國各地,不僅為當地企業帶來了銷路和商機,也為貧困戶開闢了脫貧新路子。
  • 四輪驅動:國投以產業扶貧推動可持續脫貧——國投集團發布扶貧...
    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4.6億元,資助貧困學生9860名;管理扶貧基金347.25億元,引領撬動社會資本2800億元投入脫貧攻堅——這是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11月10日公布的一組數據。  2020年11月10日,國投扶貧白皮書發布會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在京舉行。國投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白濤出席會議並致辭。
  • 沙市區特色農產品直銷店助力產業扶貧、消費扶貧
    正文 來源:荊州日報 時間:2020-06-08 11:036月3日,記者走進位於荊州市二醫附近的沙市區楚鳳凰商行總店,只見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玲琅滿目的各類農產品,其貨源都是由沙市區本地農戶、貧困戶種養殖,再由沙市區的帶貧減貧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收購加工而成的極富荊州「魚米之鄉」特色的農產品
  • 小蠶豆,助力我省產業扶貧
    村兩委班子調查發現,要依託蠶豆走上致富路,就要增加蠶豆的附加值,形成蠶豆深加工的特色產業。2017年,在省農科院和州農科所的幫助下,蠶豆種子基地在沙珠玉鄉珠玉等村建立了起來,以種業推進區域產業扶貧。「去年,在省上蠶豆產業平臺的幫助支持下,我們共和縣鐵蓋鄉和沙珠玉鄉、興海縣曲什安鄉、同德縣沙溝鄉、貴南縣沙溝鄉等藏區四個貧困縣五個貧困鄉,以『青海13號』、『青蠶14號』等蠶豆品種為重點,建立種子生產基地,以種業助力區域產業扶貧,建立蠶豆種子基地5000畝,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以上,帶動農牧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海南州農牧局局長寧發貴介紹。
  • 產業扶貧助力縣域企業創品牌
    雖然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但河北省赤城縣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將產業扶貧政策與資源稟賦結合,扶持起一批優勢企業,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脫貧攻堅與奔小康同步進行。
  • 黑豬撬動扶貧大產業
    黑豬成為該村重要的扶貧產業。平陽村是浦北縣「十三五」貧困村,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共有806戶338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9戶356人。近年來,該村充分發揮養殖黑豬的傳統優勢,以打造浦北黑豬綠色循環特色種養加工示範區為目標,通過加快土地流轉,採取「合作社 企業 農戶 基地」模式,有效加快黑豬產業發展,打造成為浦北縣重要的黑豬養殖示範基地。
  • 故城縣「五金」扶貧產業助力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扶貧產業模式。他們依託「五金」扶貧產業,探索了「黨建引領、龍頭帶動、農戶入股、合作經營、金融保險兜底」的「五金」產業扶貧模式,為貧困群眾開闢了多元增收渠道。一是「金雞」模式。貧困村集體以扶貧資金入股,建設泰國正大肉雞全產業鏈的養殖環節生產設施,交給正大集團租賃經營;累計發放扶貧收益3119萬元,每村年均增收3.21萬元、貧困戶年均增收800元。二是「金蟬」模式。
  • 河北港口集團:消費扶貧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近兩年,河北港口集團職工自家的飯桌上增添了不少新花樣,青龍「在旗」粘豆包、大蘋果,張北黑木耳、西紅柿,圍場黃油蘑等本地市場上鮮見的優質農副產品越來越受到家人的喜愛。兩年來,港口集團幫建廠房、提供機器、培訓技術,並將其確定為港口集團工作服定點生產廠商之一,助力張北港會服裝廠成為易地搬遷扶貧安置區——「公會新區」的脫貧支柱產業,為扶貧工廠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撐。
  • 「小土豆」催生扶貧「大產業」
    ——山東棗莊(滕州)重慶豐都馬鈴薯產業扶貧協作典型做法自山東省棗莊市與重慶市豐都縣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關係以來,兩地在「豐都所需、棗莊所能」總基調指引下,豐都縣藉助「滕州—中國馬鈴薯之鄉」金字招牌,引入滕州馬鈴薯種,著力解決豐都傳統馬鈴薯品種個頭小
  • 貴州畢業農行助力紅託竹蓀產業扶貧
    貴州畢業農行助力紅託竹蓀產業扶貧發布時間:2020-11-24  來源:農行畢節分行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9+3」掛牌督戰縣之一。近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農行支持當地紅託竹蓀產業發展、助力百姓脫貧致富。
  • 持續推進產業扶貧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農村部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92%的扶貧戶已經參與到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當中,已脫貧人口中主要通過產業幫扶實現脫貧的高達67%。由此表明,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也是貧困地區全面小康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性工程。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們必須持續深化推進產業扶貧各項工作,不斷鞏固既有脫貧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