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七裡河:「小百合」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2020-12-21 人民網

這裡是甘肅省蘭州市,這裡被稱為「中國百合之都」。蘭州市七裡河區農村面積佔總面積的90%,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深。近年來,隨著以百合產業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銷路打通,產業扶貧新路正引領著七裡河區99.79%的農民順利脫貧,老百姓的日子也愈發紅火起來。

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7月20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記者團走進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實地感受在百合產業帶動下,當地貧困戶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

7月,正值百合花花期。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棚內,一朵朵產業之花正在盛開。(魏怡/攝)

百合產業蓬勃發展 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現在家中收入穩定提高了,2019年安裝了淨水設備,2020年安裝了一體式馬桶,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採訪中,曾是七裡河區鷂子嶺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豆萬龍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豆萬龍家中共有6口人,母親趙玉蓮患有長期慢性病,常年依賴藥物。2013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退出。近年來,在黨和當地政府的關懷下,在各級部門及幫扶責任人的共同努力下,家中收入穩步提高。

對豆萬龍來說,種植百合是一條脫貧好路子。「家裡10畝餘地,年均收入2萬元,我還是圈灘村小組組長。下一步,計劃進一步擴大百合種植面積,再增加家庭收入。」 豆萬龍表示。

據當地人介紹,蘭州七裡河區地處高海拔地區,平均氣溫低、降水量小,尤其是後山地區大多不適宜種植小麥等需要更多光熱的糧食作物。但卻比較符合蘭州百合喜溫涼、好溼潤、忌酷熱的生理特徵,出產的蘭州百合味道甘甜鮮美,瓣大、肉厚、色白如玉,纖維少,有「蘭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譽,銷售價格也優於其他產地的食用百合,是產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農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七裡河區西果園鎮鎮長竇燕琴告訴記者,原產地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等地區的蘭州百合生長周期長、獨頭率高、質地緊實,是七裡河區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目前,從事百合種植的農戶已基本擺脫貧困,很多農戶在城裡買了房,也有了一定的積蓄,日子過得很紅火。

談及百合產業發展狀況,七裡河區農業局局長王錫智表示,隨著市場活力逐步激活,百合產業日趨規模化。不但加速構建起「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繫機制,而且形成了以蘭州百合城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百合產業發展的局面。截至目前,全區具有規模百合冷藏庫68座,百合加工企業191家。

此外,百合系列產品也得到了持續研發,淨片真空包裝蘭州百合、蘭州百合幹、百合粉等產品都已上市銷售。2019年百合出口量達到463.1噸,出口創匯超過602萬美元,基本形成了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研發一條龍的百合產業發展格局。

扶貧車間內,工人們身穿白色作業服,戴著口罩和手套,在精心挑選優質百合瓣,拒絕壞芯、爛片、發黃片瓣的混入,深加工產品包裝,保質期可達90天。(魏怡/攝)

扶貧車間:把「工作」帶到家門口

「家裡蓋了新房子,孩子們現在也都在鎮上上學了,在家門口就業,能在賺錢的同時兼顧家庭,現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西果園鎮草源村村民曹鵬霞接受記者採訪時,滿臉都是幸福的樣子。

把「就業邊緣人」變成產業工人 ,在七裡河區,記者看到了這種雙贏的鄉村產業發展模式。

在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層走廊的入口處,一塊金晃晃的牌匾上印刷著「扶貧車間」四個醒目大字。車間內,綠色的地面打掃得乾乾淨淨,操作臺上一塵不染,工人們身穿白色作業服,戴著口罩和手套,在各自的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把清洗乾淨、加工後的百合裝進消毒過的包裝碗中。

曹鵬霞就是「扶貧車間」的一員。曹鵬霞告訴記者,自己家有13畝地,種植的都是百合。她說,蘭州百合「生三年、養三年、長三年」。一顆頂級百合走上餐桌要經歷兩次移栽、三段生長,歷時9年。每當農活不忙的時候,自己都會來車間工作。

她說,從2016年開始來這裡工作,到現在已經工作3年多了,已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熟練工,收入大幅提升了。如今,她一天可以裝300多碗百合,每月的工資能達到4000多元。

據甘肅爽口源董事長呂斐斌介紹稱,這個百合系列產品精深加工「扶貧車間」,不僅提升了蘭州百合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扶貧車間還搖身一變,成為穩就業的「蓄水池」,安置了周邊農村近百名鄉村婦女進廠務工,並在原料分揀、貨物搬運、種植採收等方面解決了500多名季節性短期工的就業問題。同時,採用「折資量化、分紅到戶」的方式,讓西果園鎮鷂子嶺村73戶貧困戶、246人貧困人口參與享受公司生產線的發展紅利,家庭收入顯著增加。

在企業的冷藏庫中,存放著許多從農戶處收購來的百合。(任妍/攝)

政府加碼扶持 電商加速賦能

脫貧致富快,還需產業帶。當前,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生存和發展問題的重要路徑之一。發展產業,促進貧困地區「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是新階段中國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

王錫智介紹稱,近年來,政府對當地百合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大。省委省政府出臺了《甘肅省支持百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成立了「蘭州百合研究所」,同時,七裡河區也制定出臺了《七裡河區百合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和《七裡河區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現代農業獎補扶持辦法》等政策性文件,加大項目支撐和政策保障力度。

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百合產業日趨現代化。

王錫智表示,蘭州百合已經形成多元化的銷售網絡。一是百合加工銷售企業線上線下銷售快速發展,在191家百合加工銷售企業中,已有28家企業通過政府入駐淘寶、天貓、阿里巴巴和三維商城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線上銷售業務。二是蘭州市線上銷售百合系列產品的店鋪蓬勃發展,在200多家百合系列產品的店鋪中,有130多家開展了線上銷售業務。三是為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蓬勃發展,不斷構建村級電商服務網點,帶動後山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區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3個,形成了「網際網路 」三級電商銷售服務體系。

談及接下來對於百合產業如何助力脫貧不返貧時,王錫智指出,七裡河區將把推動產業發展作為關鍵環節,依託百合產業優勢,探索鄉村發展新模式,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發展,想方設法謀劃項目,打贏七裡河區脫貧攻堅戰。

「我們將從提升企業抱團發展意識、提升百合品質產量、強化龍頭企業帶動、延伸精深加工鏈條、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加大品牌保護力度、深度挖掘百合文化等七大方面著重發力,繼續堅持走好精準扶貧、脫貧致富不返貧的穩路子。」王錫智說。

相關焦點

  • 蘭州七裡河區:「小百合」「大蘑菇」撐起產業扶貧一片天
    當下,正是百合花盛開的時節,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7月20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記者團走進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實地感受在百合產業的帶動下,當地貧困戶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在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棚內,一朵朵產業之花正盛開怒放。
  • 「小藍莓」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網聚美好安徽 決戰脫貧攻堅【「小藍莓」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一莓引得百業興,百業捧出盛景來。對合肥市廬江縣礬山鎮樂華村來說,發展藍莓產業,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是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一條好路子。目前樂華村藍莓產業發展狀況前景廣闊,藍莓產業日趨規模化,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6屆合肥礬山富硒藍莓採摘文化旅遊節,平均日接待遊客人數達到200-600人左右,不僅帶動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也提高了礬山富硒藍莓品牌的省內外知名度。
  • 「風吹百合香 魅力七裡河」 第九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開幕
    黃鷹攝本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主題為「風吹百合香 魅力七裡河」,並擬定了「百合花開時 最美七裡河」「悠悠絲路情百合之鄉行」「黃河金岸七裡夢鄉」「精緻蘭州魅力七裡河」「相約多彩百合節暢遊美麗七裡河」「北國南地石佛溝山水宜居活力城」等6條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活動口號,以突出現代中心區建設、百合產業發展、文化旅遊等重點工作內容。
  • 當滿山坡的荷蘭百合邂逅蘭州百合,七裡河的「百合谷」便問世了!
    夏日的蘭州真是百花齊放,前不久雲頂山的魯冰花海讓蘭州七裡河著實火了一把,熱頭還沒過,七裡河百合谷的百合花又盛放了預測七裡河要再火一把嘍!安排!天下百合第一村橡樹攝影——黑馬上山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位於七裡河區西果園鎮,距市區15
  • 七裡河用心做最好的蘭州百合
    蘭州百合到底有多好?今天,就跟隨我們去「百合之鄉」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看一看,見證蘭州百合從田間地頭到千家萬戶的過程。南邊第一間廠房內,百合從地裡收購過來後,先按個頭大小進行挑選,大的能賣個好價錢,小一點的則可以價格略低,品相不好或者被挖破的,則剝下來做百合幹用。清潔每一顆百合親手掃乾淨第二間廠房內,被挑選過後的百合在這裡進行去皮和清潔。
  • 個頭大、味道甜、產量增 蘭州七裡河百合試驗田畝產達到2000多公斤
    原標題:個頭大、味道甜、產量增  七裡河百合試驗田畝產達到2000多公斤
  • 【蘭州百合】可賞可食自風流
    圖為農民正在分裝蘭州百合。 日前,一場名為「舌尖上的蘭州百合」的廚藝大賽在蘭州七裡河區小西湖公園舉行。 據《皋蘭縣誌》記載,蘭州栽培百合始於清鹹豐年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作為食材,蘭州百合潔白如玉、瓣大肉厚、口味香甜。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專家孔憲武教授評價:「蘭州百合味極甜美、纖維很少、又毫無苦味,不但聞名全國,亦可稱世界第一。」它可煎、炒、蒸、炸、煮,現已有以其為主料的粵、浙、京、川各大菜系百合名菜幾十種,成為中國菜餚中的珍品。 當地政府積極扶持百合產業發展。
  • 蘭州百合全面觸網,天貓助力正宗優質甜百合銷量大爆發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蘭州百合產地聲量將不斷走高,蘭州百合產業也將邁入新的臺階。  天貓正宗原產地牽手蘭州百合,助力百合產業全面數位化  誕生自2019年的天貓正宗原產地項目,立足於產地和產品特色,聯合全國各大優質原產地政府、商家共同致力於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從而優化產業鏈效率,帶動原產地產業升級,也讓消費者擁有更好的農產品消費體驗。
  • 雲南元陽:「小黃姜」撬動「大產業」
    「小黃姜」撬動「大產業」 供圖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雲南元陽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全縣實際發展小黃姜扶貧產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確保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裡河區袁家灣村的幸福日子
    一根網線,就把偏僻的小村子和外面的世界連接了起來。「當時就想,要把我們村裡種的好百合通過淘寶賣出去。」高作旺說。沒人懂怎麼辦?恰逢小女兒高豔玲大學畢業,於是高作旺把大學畢業的小女兒硬拽了回來,準備在淘寶上開店銷售百合,父女倆還因此結了「梁子」。「父親讓我回到村裡在淘寶上開店銷售百合,當時我特別不願意,心想難道又要回村裡待一輩子?」
  • 秸稈利用撬動產業扶貧
    近日,記者在伊川縣採訪發現,當地藉助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撬動了產業扶貧的發展,不僅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還解決了秸稈處置難的問題,取得了經濟和生態的雙贏。    秸稈利用與「精準扶貧」巧結合    9月19日,在伊川縣秋季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上,隨著秸稈飼料青儲機、深松機、免耕播種機、秸稈還田機、秸稈撿拾機等農用機械的馬達轟鳴聲,有著不同需求的農民便可各取所需了,有的在田裡收穫了玉米,有的裝滿了一拖拉機的青儲飼料拉往養殖公司……    9月24日,伊川縣鴉嶺鄉殷橋村萬祥畜牧業有限公司青飼料儲藏車間,機器轟鳴,一片繁忙
  •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如今,甘肅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主導產業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特色產業為補充的產業格局。特色產業催生出了「拳頭」產品。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公布的《「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中,天祝藜麥、蘭州百合、民勤蜜瓜等脫穎而出。
  • 蘭州2000箱食用百合馳援武漢
    2月17日下午,由甘肅省百合產業產銷協會(蘭州百合協會)組織捐贈的價值120萬元2000多箱食用百合在蘭州百合產業園裝車,滿載著全省百合種植和加工銷售行業人員對武漢新冠肺炎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關愛,發往武漢中心醫院、協和醫院、甘肅援助湖北後勤保障部等醫院,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
  • 阿里豐收購物節 蘭州百合獲得天貓正宗原產地認證
    這個以百合第一村著稱的村子同時迎來了自己的大喜事:9月17日,由蘭州市七裡河區政府聯合天貓共同舉辦的「阿里豐收購物節蘭州百合天貓正宗原產地」新聞發布會順利舉行,蘭州百合成為天貓正宗原產地產品。這意味著蘭州的百合將通過線上首創嚴選標準,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 蘭州市七裡河區袁家灣:百合花開滿小康路
    7月13日,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暨第三屆袁家灣生態文化旅遊節開幕。甘肅袁家灣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高作旺介紹,通過舉辦旅遊節,百合谷的知名度漸漸提高,遊人一年比一年多。為方便遊客品嘗各種特色百合佳餚,村上開了好幾家農家樂。百合旅遊,是村上延伸百合產業發展的新項目。
  • 第九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9日啟幕
    蘭州晚報訊 7月9日,第九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暨七裡河區百合產業發展、文化旅遊推介及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在七裡河區嵐沐文體旅產業園百合藝術中心舉行,標誌著一年一度的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正式與廣大市民見面。
  • 蘭州百合:十年修得聖潔身,有市無價被賤賣
    大山溝裡,採挖百合,等待收購。他所在的地方,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這裡平均海拔2000米,土質肥沃疏鬆,晝夜溫差極大。獨有的氣候和土壤,是孕育「蘭州百合」的絕佳溫床。然而今年,當商販報出9塊錢的收購價後,王照明有些措手不及,再次確認擔心聽錯了。這比起往年15、16塊錢的收購價低了不少。他搖搖頭,點了支煙,無奈卻也沒辦法。
  • 「金獎」百合背後的稅收故事
    蘭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責任公司參展的「米家山」鮮百合榮獲本屆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米生祿向前來企業調研的稅務幹部展示鮮百合「金獎」獎牌。  獲此殊榮,蘭州米家山百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米生祿感慨萬分:「這些年,國家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企業扶持力度很大,營商環境也越來越好。
  • 「中央媒體看甘肅」張學文:領跑蘭州百合產業
    【奮鬥實幹在一線】張學文:領跑蘭州百合產業本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打從記事起,我就跟著父母種百合。春天鬆土施肥播種,夏天在百合花海中除草,秋天收集枯黃的百合稈準備冬天餵羊,趕在土地上凍前挖百合、存百合,到了春節前後,再取出百合售賣……」對於張學文而言,百合早已與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張學文是蘭州市七裡河區袁家灣村蘭州振興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也是兩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百合王大賽的「百合王」得主。
  • 小小燕麥粒撬動武川扶貧大產業
    今年5月底在貴陽市召開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憑藉一棵燕麥草在武川立業的龍頭企業燕谷坊集團分享了「一對一幫扶」和「訂單化幫扶」的精準幫扶模式,更是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燕谷坊集團從市場需求出發,依靠「小微訂單農業」,擴大了武川縣的整體燕麥種植面積,增加了燕麥產量,直接促進當地燕麥種植面積呈幾何級增長。從2015年開始,燕谷坊集團實行燕麥訂單種植,以每年高於市場價30%的訂單(1.65元/斤)收購價向農民收購燕麥原麥,訂單種植農戶由118戶發展到2314戶,基地訂單面積發展到6.7萬畝,訂單基地覆蓋全縣9個鄉鎮、73個行政村、360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