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蠶豆,助力我省產業扶貧

2020-12-24 青海日報

蠶豆種植基地。

蠶豆聯合收割機。

蠶豆機械化覆膜。 圖/劉玉皎

憑藉著土壤適種、陽光充足的優勢,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珠玉村種植的蠶豆遠近聞名。特別是用沙子炒出來的蠶豆,是很多人難忘的當地美食。

不過,長期以來,當地一直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種植蠶豆,產量不高,如果遇到價格起伏較大的年份,種植蠶豆便賺不到錢,許多村民失去了種植的信心。

村兩委班子調查發現,要依託蠶豆走上致富路,就要增加蠶豆的附加值,形成蠶豆深加工的特色產業。

2017年,在省農科院和州農科所的幫助下,蠶豆種子基地在沙珠玉鄉珠玉等村建立了起來,以種業推進區域產業扶貧。2018年沙珠玉鄉建立 「青海13號」種子基地500畝(一畝≈0.067公頃,下同),配套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與當地老品種相比,每畝增加效益30%以上;2019年珠玉村「青海13號」蠶豆種植面積達1100畝,其它新品種種子繁殖近200畝。

「為了讓我們掌握種植蠶豆的新技術,這兩年,省上蠶豆產業平臺的專家,還有州上縣上農牧部門的專家和老師們,到我們村子裡來幫助建立蠶豆繁種田,面對面地對種植戶進行蠶豆種植技術培訓。」村黨支部書記韋強告訴記者。

在蠶豆繁種基地建設中,珠玉村推行「科研院所+種子企業+貧困農戶+種子基地」模式,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把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極大提高了村民種植蠶豆的積極性。

新品種新技術,

讓農民增收致富

蠶豆作為最重要的食用豆類之一,是糧、飼、菜、肥兼用作物,在糧食、飼草(料)、蔬菜和綠肥(固氮)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

「蠶豆是高原藏區的重要作物之一,種植蠶豆也是增加農牧民種植業收入的途徑之一,種植1畝蠶豆的收入在1500-2500元之間,3畝地的秸稈可以飼養1個羊單位,每畝還可節省15-20元的氮肥。」青海蠶豆產業首席專家、研究員劉玉皎介紹。

2019年,劉玉皎帶領團隊在海拔3000米的共和縣塘格木鎮東格村,成功實現以早熟蠶豆「青海13號」以及全程機械化綜合配套技術為核心的 「蠶豆+青稞」輪作模式,建立示範基地2000畝,平均畝產量達300公斤以上,蠶豆秸稈產量每畝約100公斤,產值達1500元左右,較傳統產業種植效益畝增收近500元。實施全程機械化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

「去年,四川來的商人直接到我們家門口來收蠶豆,一畝的收入有1500元,比較種青稞等作物,每畝增收500元以上。而且蠶豆秸稈為我們的養殖提供了飼草,每畝飼草的產值在150元以上。我們村的種植面積會逐步擴大,今年我們村種植蠶豆至少5000畝以上。」東格村村主任、蠶豆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賈壽祿開心地說。

「去年,在省上蠶豆產業平臺的幫助支持下,我們共和縣鐵蓋鄉和沙珠玉鄉、興海縣曲什安鄉、同德縣沙溝鄉、貴南縣沙溝鄉等藏區四個貧困縣五個貧困鄉,以『青海13號』、『青蠶14號』等蠶豆品種為重點,建立種子生產基地,以種業助力區域產業扶貧,建立蠶豆種子基地5000畝,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以上,帶動農牧民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海南州農牧局局長寧發貴介紹。

作為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蠶豆崗位科學家,劉玉皎認為,全國蠶豆種植面積在1300-1500萬畝,其中鮮食蠶豆佔1000萬畝以上,且全國「幹改鮮」有增加之勢,幹蠶豆的產量與市場需求已呈現出「供不應求」局面,也給蠶豆產業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劉玉皎表示,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一優兩高」戰略和推進省部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的總體目標要求下,只要按「糧、菜、飼、肥」的功能實現蠶豆區域化布局,構建合理的輪作體系,調整優化區域種植業結構,促進蠶豆助力產業扶貧是可行的。

調結構,

保障綠色發展

「海南州塘格木地區沒有種植蠶豆的歷史,也沒有適宜種植的蠶豆品種,長期以來,輪作體系單一,土壤質量不斷下降,『青海13號』蠶豆試種成功,與青稞等區域優勢作物輪作倒茬後,優化了種植業結構,相當於上了一茬農家肥,為後茬青稞穩產打下了良好基礎。」海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許建業告訴記者。

據了解,青海省蠶豆產業平臺首席專家、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育種崗位科學家,聯合青海省蠶豆產業海南轉化基地,於2016年開始試種早熟蠶豆『青海13號』,並逐年擴大。該區域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60畝發展到2019年的2000畝,2020年有望發展到10000畝以上。

「可以說,蠶豆在海南州的種植,可以讓本地的種植業結構得到全面優化,不僅種植效益顯著增加,化肥用量還可以減少50%直到零使用;蠶豆秸稈還能做為保障秋冬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優質飼草。蠶豆+青稞輪作模式已成為海南州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蠶豆種植為打造青稞品牌提供了物質保障,更契合國家綠色發展,減肥增效政策。」許建業表示。

嘗到甜頭的賈壽祿告訴記者,「我們這裡一直種植青稞、油菜等作物,結構比較單一,為了保證產量,化肥施用量比較大,土壤肥力下降明顯,連年種植青稞產量逐步下降。蠶豆在我們這裡種植成功後,和青稞油菜倒茬,可以讓莊稼的收成一直穩定。」

「為了較好地掌握飼草種植的方法及生長規律與特點,依託本地資源,建立高產優質人工草地,我們可以選擇種植青貯玉米、燕麥和豌豆混播、飼用蠶豆(『青海13號』)和藜麥等品質優良飼草種植,一方面保養土壤,另一方面也為畜牧業發展『糧』草先行,提供在枯草期補飼用的青貯和青幹牧草,保證家畜安全越冬、維持正常的畜牧業生產。」在省級蠶豆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互助縣蠶豆種植基地,產業平臺的專家們向技術人員、科技示範戶做著詳細的講解。

經過6年的發展,我省蠶豆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基地達13個,對接服務8個蠶豆示範縣,逐步解決了蠶豆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並將技術展示在省級轉化基地。

在劉玉皎看來,我省湟中、互助、樂都、循化等蠶豆主產區域實施「蠶豆+」輪作模式,以蠶豆機械化地膜覆蓋播種一體化技術和「幹改鮮」模式發展傳統蠶豆產業,並進行技術升級和培育蠶豆蔬菜產業新業態;在海南州中低海拔地區,以培育和發展蠶豆種業為重點,並在高海拔地區或農牧交錯構建「蠶豆+青稞」輪作體系,以品種和機械化為核心,以蠶豆生產改良和培肥土壤地力,推動區域優勢產業和蠶豆產業「兩高」發展,可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兼高,助力產業扶貧。

「蠶豆+」輪作模式的成功,進一步促進了農田用養結合,在減少化肥使用量,減輕農業面源汙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程機械化,

提升生產效率

「以前我們互助好多農民都不願意種蠶豆,主要是勞動強度大,再就是沒有太多時間操心,因為蠶豆種植是一個細活累活。現在機械化種植、收割,省心又省力,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種上幾畝蠶豆。而且還能化學除草,不用趴在地裡拔草,解放了勞動力。種出的豆子可以賣上好價錢,自家也能留著吃,還可以和別的農作物倒茬,收成都變好了。」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貴全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因蠶豆的生長特性和缺少適於生產的機械,從種子加工、播種、管理至收穫等各個生產環節,均為人工操作,機械化問題是制約我省蠶豆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蠶豆在全省現代農業體系中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蠶豆在現代農業系統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無論是養地、養畜、健康人類還是加工轉化增效,均有較大的潛力。而農機農藝綜合配套,全面實施蠶豆全程機械化生產,可以重新將蠶豆整合到現代農業生產系統中,構建科學合理的輪作體系,對切實有效落實『減肥增效到有機肥替代』非常有利。」劉玉皎說。

從提高生產效率入手,我省農牧業科技創新蠶豆產業平臺,積極致力於蠶豆生產的機械化,整合全省農機企業技術力量,研究改裝適應於我省蠶豆生產的機械,實現了機械施肥、點播、覆膜一次性播種關鍵技術的突破。尤其是蠶豆生產實現機械化聯合收割,成為國內蠶豆生產的一大亮點。此項技術的成功應用,將蠶豆生產成本每畝降低200-300元,生產效率提高20倍以上,對全省旱作農業區發展蠶豆產業、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作用。

據了解,我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經多年試驗示範,選育了適於機械化生產的「青海13號」「青蠶16號」「青蠶19號」等籽粒均勻、結莢集中、成熟一致的蠶豆新品種。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獲悉,蠶豆機械化生產被列為青海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十三五」重點研發攻關任務,蠶豆機械化種植和化學除草技術的成功,是蠶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最關鍵技術的突破,對全省蠶豆生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19年,我省在湟中、共和、興海、互助、湟源等蠶豆主產區實施機械化播種、機械化收割和機械化加工,累計示範面積超過萬畝。同時,制定了蠶豆機械化播種、機械化聯合收割等技術標準。

據了解,「蠶豆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增效技術」、「化學除草節本增效技術」等三大主推技術以及蠶豆與飼草、蔬菜產業融合技術應用,已取得喜人效果。

目前,我省蠶豆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出3個適於機械化收割的專用或特用品種、8個專用品系;成功改制蠶豆聯合收割機,並投入使用。研發出蠶豆蛋白肉、蠶豆青稞營養工程米、蠶豆青稞醬、蠶豆青稞掛麵、蠶豆納豆等5個蠶豆產品。蠶豆產業鏈不斷延長,研發了休閒食品、罐頭食品、蛋白食品等多個蠶豆食品,並在加工轉化基地完成中試和擴大規模。

依託蠶豆產業,一個個曾經不起眼的小村莊邁開了產業振興的步伐。

作者:王玉娟 來源: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我省打造農產品商標品牌、發展產業扶貧示範項目、力推科技興農...
    產業扶貧是助力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海南日報記者1月2日從省扶貧辦獲悉,去年以來,我省聚力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通過擦亮「瓊」字農業品牌、強化科技興農,讓「瓊」牌農業實力強,脫貧攻堅底氣足。
  • 持續推進產業扶貧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農村部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92%的扶貧戶已經參與到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當中,已脫貧人口中主要通過產業幫扶實現脫貧的高達67%。由此表明,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也是貧困地區全面小康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性工程。在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們必須持續深化推進產業扶貧各項工作,不斷鞏固既有脫貧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 崇禮:發揮地標品牌優勢 振興蠶豆產業
    發揮地標品牌優勢 助力蠶豆產業振興 ——國家知識產權局定點扶貧崇禮特色農業的生動實踐 「崇禮蠶豆」是北方優勢雜豆品種,屬低耗水產業。 為助力崇禮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崇禮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國家知識產權局駐崇禮扶貧支教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選取將「崇禮蠶豆」作為品牌建設的首個產品,並於2019年4月邀請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到崇禮調研
  • 我省拉麵扶貧做法入選「2019人社扶貧典型事例」
    記者從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獲悉,我省海東市發展拉麵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做法入選人社部「2019人社扶貧典型事例」。截至目前,海東市已通過拉麵產業帶動1.28萬戶、7.26萬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佔海東市整體脫貧總數的37%,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這一比例更高達69%,小小的拉麵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致富面」。
  • 山西左權創新發展小米產業 助力精準扶貧
    山西省是小雜糧王國,而小米則是雜糧中的「國王」。在太行山以西、太嶽山以東的地區,歷來是山西小米的主產區,也是優質小米生長的地方。獨特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品質上佳的太行山小米,被喻為「太行山上的軟黃金」。而如今方便小米粥產品的出現,將讓田地裡的寶貝真真正正成為人人捧在手心裡的寶貝,成為山西功能食品的新名片。
  • 電商扶貧 產業助力 卓資「小燻雞」飛向大市場
    這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縣城,既沒有能源城市的發展財氣,也不像傳統農牧區擁有大片土地,曾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國家級貧困縣。 窮則思變。近年來,卓資縣開始在電商產業扶貧領域下功夫,建立了全國首個電商精準扶貧公共品牌「卓資山珍」,一大批優質土特農特產品憑藉「電商扶貧」的東風銷往全國各地,不僅為當地企業帶來了銷路和商機,也為貧困戶開闢了脫貧新路子。
  • ——我省開展電商扶貧東西部協作結碩果
    4月15日,隨著甘南州「天津館」O2O線下特色體驗館順利開館,東部沿海省份對口支援我省的隴南市「青島館」、臨夏州「廈門館」、定西市「福州館」共4個線下體驗館全部開館,標誌著我省電商扶貧東西部協作邁出堅實步伐,也為甘肅農產品「走出去」搭建起良好平臺。  搭建平臺,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  我省特色農產品豐富。
  • 小藜麥撬動扶貧大產業——中國聯通助力河北沽源縣特色產業扶貧
    「前幾年,藜麥銷路沒打開,種植農戶顧慮多,企業生產也不穩定,是中國聯通的產業扶貧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好機會,讓我們這個小企業有了大出路。」正值藜麥春耕時節,站在一派繁忙的地頭上,沽源縣藜麥產業的龍頭企業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永剛喜滋滋地說,「有了聯通扶貧幹部們給找的這些新技術、新路子,農戶的藜麥產量大了,廠子用工量多了,生產也穩定了,去年的營業額一下子就達到了1000萬元,比前年翻了一番。」
  • 油莎豆助力新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原標題:油莎豆助力新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 8月31日,新疆油莎豆產業精準扶貧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召開。 8月31日,新疆油莎豆產業精準扶貧研討會在烏魯木齊市召開。
  • 星巴克助力雲南普洱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
    4月16日,星巴克宣布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1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16萬元), 啟動「共享價值」咖啡產業扶貧計劃二期項目,助力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咖啡產業扶貧戰略,以期幫助當地咖農種出「好咖啡」過上「好生活」,同時,通過持續的努力推動高品質的中國雲南咖啡走向國際市場
  • 崇禮蠶豆、桑植白茶 2385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助力鄉村振興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桑植白茶」「崇禮蠶豆」,以地理標誌和特產結合的模式,一批農村品牌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禮分別於1994年和2007年成為知識產權局的定點扶貧區縣。兩地通過保護和運用「桑植白茶」「崇禮蠶豆」等地理標誌,扶持壯大產業,形成「專業合作社+品牌+產業+貧困戶」等產銷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創收,以「造血式」扶貧構建扶貧長效機制。
  • 貴州畢業農行助力紅託竹蓀產業扶貧
    貴州畢業農行助力紅託竹蓀產業扶貧發布時間:2020-11-24  來源:農行畢節分行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貴州省深度貧困縣、「9+3」掛牌督戰縣之一。近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農行支持當地紅託竹蓀產業發展、助力百姓脫貧致富。
  • 助力脫貧攻堅 平安銀行新發產業扶貧貸款8億元
    原標題:助力脫貧攻堅 平安銀行新發產業扶貧貸款8億元   5月28日,中國
  • 河南省副食品有限公司三到洛寧高灣村,助力鄉村產業扶貧!
    活動現場,王慶雲代表河南省副食品有限公司向高灣村捐贈產業發展資金20萬元。據悉,這是王慶雲代表公司第三次走進高灣村,助力高灣村發展。早在2017年就在高灣村同心繼明小學開展「情暖童心,王子築夢」關愛留守兒童的助學公益活動,為孩子們發放助學金,捐贈圖書室及體育室等,助力高灣村教育事業的發展;2019年,向高灣村捐贈產業發展資金30萬元,支持高灣村的產業發展,為脫貧攻堅、精準扶貧貢獻力量。
  • 科技扶貧顯動力 小魔芋成大產業
    我省懷化會同縣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魔芋適生區,該縣出臺了大力發展魔芋產業的相關政策,將其打造成全縣經濟增長和脫貧攻堅的特色支柱產業。    不過,魔芋要在脫貧中彰顯「魔力」並非易事。以農林特色專業見長的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會同縣,開展魔芋豐產高效栽培研究,為會同魔芋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竹根灘鎮紀委:以常態化監督助力產業扶貧
    聽到公司技術總監張小平的回答,汪萬發微笑著點頭說:「很好,農民朋友掙錢不容易,產業扶貧就是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這是竹根灘鎮紀委以常態化監督助力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竹根灘鎮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南紅北綠」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以綠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將半夏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助力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來抓,於2019年9月成功引進南章莆中藥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群聯村。
  • 沙市區特色農產品直銷店助力產業扶貧、消費扶貧
    在店內的沙市區扶貧專柜上有振飛牌土蜂蜜、松花皮蛋、荊州魚糕、稻花香米、蝦稻生態米、豆瓣醬、辣椒醬和小胡鴨等系列特色農產品。>-->「我是在朋友的介紹下過來的,感覺這個店的特色農產品確實有特色,還非常實惠!」在沙市區楚鳳凰商行總店購買了小胡鴨和荊州魚糕的外地遊客王女士很是滿意。
  •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甘肅省拉開架勢構建產業扶貧...
    「十三五」時期,在一系列產業扶貧到戶扶持政策的強力推動下,甘肅省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工作發展如火如荼,貧困戶特色產業種養規模迅速擴大,貧困群眾產業收入大幅增長。據我省農業農村部門統計,僅2018年至2019年,全省依靠發展產業和「產業+勞務」脫貧的人口就達131.45萬人,佔到脫貧總人口的76.8%。
  •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強農商標富農地標興農助力精準扶貧
    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26日說,在脫貧攻堅戰中,該局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助力精準扶貧,通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探索出將智慧財產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融合、共發展的有效路徑。
  • 日照:整合扶貧資金 助力產業扶貧
    日照市跳出「就扶貧抓扶貧」的思想藩籬,以效益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全面整合資金、集聚項目,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確保扶貧資金收益穩定,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重要保障,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在東港區三莊鎮,新建成的龍門崮田園綜合體蛋雞養殖項目已投產運營。與普通的蛋雞養殖項目不同,這個投資約8000萬元的項目中,有4122萬元來自東港區的扶貧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