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客家人過端午的種種趣事

2020-12-24 聞香識故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亦稱端午。

關於端午,有史記載:「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五」「端陽」。但客家人習俗不叫端午節,而叫「五月節」,是客家人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客家人遍布廣東、福建、江西等地,海外也有不少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保留了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如包粽子、做艾飯、掛菖蒲和艾草、香草燒湯沐浴,划龍舟,寫午時符等。按照客家人慣例,有女婿的會送些雞、鴨、豬肉等到丈母娘家,所謂「送節」,女兒會帶著孩子,挑上粽子等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那麼,我們來聊一聊客家人過端午佳節的種種趣事!

端午必備食品 粽子

1、艾粄 裹粽子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會從野外採集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艾飯,備足糯米和箬竹葉裹粽子。常用的青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將採集回來的草藥洗淨、去梗、煮熟,可加入糯米粉,白糖拌勻,搓成橢圓形製成塊,上鍋蒸熟即成。客家人製作粽子的方法是用泡溼的粽子葉包裹浸透的糯米而成,蒸熟即可食之。其講究者,則夾入各種可口的餡心。粽子是一種米制的涼食,不僅有獨特的色、香、味、形,而且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的確是一種時令佳品。粽子有甜粽、鹹粽之分,有鹼粽、白粽之別,粽子品種更多,有烏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門。

添加了雄黃的米酒

2、喝雄黃酒

五月五日正值春夏之交,氣溫潮溼多變,百蟲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其實,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惡痛絕,這是因為進入五月以後,天氣炎熱,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蠅以及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開始播害人間。於是,古人便將散發辛香之味的艾草懸掛門前,往房間裡灑雄黃酒,以驅除蚊蠅和毒蟲。

古人認為雄黃酒具有避免或驅除災難、祛病和解毒等作用,如《抱樸子》中講,單服雄黃酒可以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並闢」,還可使「百病除」。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雄黃酒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溼、殺蟲驅痰之功效。」。雄黃則為蛇蠍毒蟲之敵,灑喝均有防身之效,所以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盛行製作菖蒲雄黃酒,用以塗小兒面額寫「王」字,灑地及飲用,以避毒。

隨著科學的進步,醫藥知識得到普及,人們了解到雄黃又叫「雞冠石」,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砷(ASS),是製造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也用於製造殺蟲劑。據《本草綱目》講,少量服用雄黃可鎮驚癇、瀉內毒,外敷有殺菌鎮痛的功效,但服用過量會引起神經性中毒,甚至死亡。雄黃酒具有毒性,喝了會引起中毒反應。因此在端午節,客家人都不再飲用了,但有些地方,人們還是會用艾條蘸著雄黃酒往地上灑,用來殺菌驅蟲。

把艾草插在門楣上,寓意健康
頭戴艾草

3、插青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據《荊楚歲時記》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在端午節,客家人會採集大量的桃枝,艾草和菖蒲等綠色枝條插於門楣和懸於堂中,這是客家人特有習俗,視之為驅邪之物,藉以避邪去病、驅蚊蠅蟲蟻。

艾草與菖蒲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和淨化空氣,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

4、燒湯沐浴

端午節這天,客家一些地方還有洗花草浴的習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藥水澡。這一天百草為藥,洗藥草水可以去溼驅瘴以健身。香草燒湯沐浴,以祛百病。據清代《贛州府志·禮俗》載:「採各香草燒湯沐浴」。端午正是採藥最佳時節,各種藥草已茂盛生長,藥性強旺。據《夏小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因此,客家民間地區也流行端午節採藥之俗。

賽龍舟激烈場面

5、賽龍舟

客家人的龍舟賽,大都以宗姓為單位,一姓一船,百姓爭渡。在端午這一天舉行龍舟競賽。一些地方在端午龍舟決賽時,當年添了人丁的家庭,都會煮一些紅蛋和香粽,備一些自釀的米酒,擺上八仙桌,邀請參賽的選手來飲食,一則向他們表示鼓勵和敬意,二則希望自己家裡的男丁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身體強壯。

賽龍舟之前,要進行「祭龍舟」儀式,儀式包括:請龍王、祭龍舟、安龍頭,舟下水等項目,每當祭典,鄉親們都要帶著「三牲」和粽子來到現場,擺祭品、點香燭、放鞭炮、行大禮。兩岸觀者如堵,絲竹嗩吶,鑼鼓喧天,熱鬧空前。

6、寫午時符

所謂「午時符」 ,指於午時在黃色符紙上,畫一八卦或一神像,下書「勒令」二字,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蚊蟲一切盡消除」 一類的字樣,貼於門上或牆上。此俗,相傳是道教張天師是客家端午節祭祀的神靈,曾教導弟子用道教的符咒形式以避「五毒」的。故流傳以此作為驅除鼠蟻蚊蟲之用。

端午時節的活動很多,大家可以一起聊一聊你家鄉的端午習俗。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客家人是怎麼過的?
    端午即五月初五。五月初客家人還稱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節慶,五月初,人們就抽空上山採摘包粽子的竹葉,採集葛藤、艾葉等晾乾備用。客家人除了包粽子,還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同時還請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廟燒香,備牲禮祭祖,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
  • 端午節將至,粽子飄香,你還記得客家人的灰水粽嗎?
    食物是鄉愁最好的慰藉,端午節將至,粽子飄香,你還記得客家人的灰水粽嗎?現在仍然記得以前過端午節幫媽媽包粽子的情景,雖然當時不會包,但是總記得媽媽手把手的教自己包,卻始終沒有成功,後來自己慢慢琢磨媽媽教的方式才學會的。過端午,吃粽子,一定要吃自己親手包的,因為那是媽媽的味道!
  • 除了粽子,端午還有哪些「吃"的樂趣?
    內容簡介:五月五,端午到。茜茜祝大家端午安康!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粽子之外,端午那些關於吃食的趣事。五紅菜:江蘇南京一帶,民間有吃「五紅」的端午習俗。隨著時代變遷,民間傳說中用來「嚇退」五毒的五種紅色的菜也變成了現在的烤鴨、鴨蛋、莧菜、龍蝦、黃鱔。
  • 你不知道的客家人喜宴上菜兩三事
    你不知道的客家人喜宴上菜兩三事是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很崇尚禮儀。特別一些農村地區的客家人,在舉辦喜宴的時候,上菜順序是很有講究的。現在,大家基本上,都在飯店請客,菜品也非常豐富了。但是,以前,物質生活比較貧乏,條件也沒有現在好,都在家裡請客。逢喜宴的時候,就開葷了。以一個娶親的喜宴來說,最不能錯的順序,有幾個:第一道上來的必須是主食裡面的餈粑。
  • 客家人端午節必吃的美食—鹼水粽
    端午節前心靈手巧的客家人都會砍一大把布荊草,然後將其曬成八、九成幹後,把其燒成「地灰」(草木灰),再把這些布荊草灰收集起來,用布濾成乾淨的黃橙色的灰水,加之於糯米上,蒸粽子時布驚的獨特香味和粽子葉、糯米混合一起,頓時香味四溢,讓人胃口大開。
  • 【網絡中國節】除了粽子,端午還有哪些「吃」的樂趣?
    內容簡介:  五月五,端午到。茜茜祝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粽子之外,端午那些關於吃食的趣事。  五毒餅:  吃印有蛇、蠍子、蜈蚣、壁虎、蛤蟆五毒圖案的五毒餅,是北京獨特的習俗。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傳統鬥笠客家人的童年是在阿公、阿婆口中充滿童趣的童謠裡度過的:「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 蓑衣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
  • 客家人常說的「番鴨」,你吃過嗎?
    番鴨是外來品種,享受著與番薯、番茄、番豆一樣的冠名待遇,客家人稱為「番鴨」。番鴨公體型肥碩,大的有10多斤;番鴨嫲體型小,勻稱。黑毛、紅鼻、顏值高,是傳說中別人家的鴨子。在鄉鎮農貿市場的圩日,有正番、土番、白番、半番各種番鴨的叫賣,這是番鴨的雜交特性繁殖出這麼多的不同品種。
  • 客家人常說的「番鴨」,你吃過嗎?
    與負責日常禽蛋供給的水鴨、經濟型的泥鴨比較,番鴨肉質細嫩鮮美,脂肪少,沒羶味,營養價值高,穩居鴨中C位,深得客家人的喜愛。家庭主婦往往選擇端午節後,買三五隻一斤重的正番鴨苗,以糠飯玉米餵養番鴨味甘,性寒涼,客家人常以溫熱的姜及酒糟來搭配。例如用老薑燜、仔姜炒,姜燉鴨湯則採取同等量比例,是秋冬滋養強身的美味好湯。
  • 端午節客家人的灰水粽,軟軟糯糯,咬一口,滿滿的媽媽的味道!
    食物是鄉愁最好的慰藉,端午節將至,粽子飄香,你還記得客家人的灰水粽嗎?現在仍然記得以前過端午節幫媽媽包粽子的情景,雖然當時不會包,但是總記得媽媽手把手的教自己包,卻始終沒有成功,後來自己慢慢琢磨媽媽教的方式才學會的。過端午,吃粽子,一定要吃自己親手包的,因為那是媽媽的味道!
  • 端午節客家人都吃粄粽 與南北粽有什麼不同?
    端午節快到了,可別以為只要吃吃粽子,劃划龍舟就好,其實,客家人有特別的習俗,連吃的粽子都不是南部粽與北部粽。它們最愛吃的是依循傳統製作的粄粽與鹼粽。鹼粽大家都吃過,香甜可口又彈牙,但粄粽是什麼呢?
  • 中國人過端午節可以理解,為何韓國人也過「端午」,還申遺成功?
    但有一個節日令很多網友不解,那就是中國的端午節與韓國的「端午」。中國人過端午可以理解,但韓國人為何也過端午,竟還申遺成功了?關於兩國「端午」,我們先從其中始末開始了解吧。中國的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始於吳越之地,起先創以祭拜龍祖,後又因屈原事件,人們又將端午節演變成屈原紀念日了。
  • ​客家人常說的「番鴨」,你吃過嗎?
    番鴨是外來品種,享受著與番薯、番茄、番豆一樣的冠名待遇,客家人稱為「番鴨」。番鴨公體型肥碩,大的有10多斤;番鴨嫲體型小,勻稱。黑毛、紅鼻、顏值高,是傳說中別人家的鴨子。與負責日常禽蛋供給的水鴨、經濟型的泥鴨比較,番鴨肉質細嫩鮮美,脂肪少,沒羶味,營養價值高,穩居鴨中C位,深得客家人的喜愛。
  • 拜月華、月下對歌、吃月光糕……客家人這樣過中秋
    對於客家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客家民間將中秋節通稱「八月節」或「八月半」。月亮在這一天中最圓,客家人傳承「圓」的文化,賦予其親切的情感。四處謀生的客家人會在這一天在家鄉團聚,被視為「月圓人圓」的團圓日子。
  • 「口吃粽子撐竹排」端午佳節記銅鼓客家習俗(全文)
    江西省銅鼓縣位於江西西北部屬宜春地區,明末清初有大量的粵東閩西客家人移民到此,造成了銅鼓原駐民與客家人混居的局面。現今的銅鼓縣依然保留這他古樸的客家民風。江西銅鼓人稱端午節也叫五月節、端陽節。那麼銅鼓過端午節的習俗是如何的呢?
  • 各類端午民俗知多少?
    但除了水鄉片較傳統的端午龍舟賽,東莞各鎮都有自己的端午民俗。近日,網友「美麗之景」就在東莞本地論壇陽光網上發帖,羅列了部分鎮街的端午民俗,清溪的包客家粽吃團圓飯、洪梅的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樟木頭的客家人端午洗澡愛燻腳等皆有上榜。
  • 廣東客家人的年是這麼過的
    客家人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有兩千五百多萬,主要居住地是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客家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與潮汕,廣府群體的某些文化相融合,但也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在春節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
  • 冬至是客家人過的日子
    暖陽高照,今日冬至是客家人過年的日子,雖非法定假日,可在客家人聚居區按傳統習俗是要放假的。我和客家人一起工作過,熟悉他們的生活習俗,他們的祖先本是中原人,期待春暖花開回中原,他們死了先入土為安,一年後挖出來裝入壇中,存入陰城,期待隨時提著祖先的骨頭回中原,中國人的祖先情節是難以根除的。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01端午節的由來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古代有各種傳說和故事,如今因為媒體宣傳等原因,許多人多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事實上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甚至屈原都可能經歷過端午節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屈原自沉之地汨羅,早在2009年9月30日,「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著中國的端午節「申遺」成功。而且韓國申遺的是「江陵端午節」,這一節日無論是名稱、含義、活動內容、時間都與中國傳統端午節不同。
  • 編色繩、射五毒、包粽子…梅州市民的端午你「檸檬」了嗎?
    端午,是除穢驅邪的民俗節日,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掛葛藤、浴艾草、包粽子、吃釀苦瓜……7日,梅州市民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中度過了端午節。做香包、編五色線,也是傳統端午習俗,象徵著祈福納吉的美好寓意。在梅城一家城市綜合體裡,梅州市漢文化發展研究促進會南枝漢文化社穿著漢服的成員,與市民一起動手體驗編五色繩、射五毒、投壺、包粽子等傳統端午習俗。其中,射五毒的體驗活動尤為引人矚目。美女身穿漢服射五毒,演繹傳統端午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