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的早餐,可能很多人都想到前兩年火起來的「桃園眷村」,作為開在LV旁邊的早餐店,有著「早餐愛馬仕」的稱號。它的貴,不在食材而在情懷——用感官來喚醒人們對於時間的記憶與文化的交融、繼承與發揚。
梁實秋曾在《燒餅油條》一文中評價:「現在臺灣的燒餅油條,我以前在北平還沒見過」。有人說,臺灣的早餐是 n個種類x n個口味任意組合:永和豆漿、古早味面線、漢堡蛋餅、紅茶米漿……隨意搭配都可以當做新的一天的開始。
最先,柚柚採訪了幾位身份不同的好朋友,對他們最喜歡什麼早餐以及對臺灣早餐文化的看法簡單地徵集整理。
小時候比較常吃傳統中式早餐:燒餅油條、豆漿米漿等等;到了新竹、臺北讀書工作以後,比較常吃西式例如吐司,比較難找到小時候的味道了。
就我的感覺,臺灣其實一部分人不吃早餐的,可能是晚睡晚起的習慣。在山東大學交換時,食堂吃飯會有許多可供選擇的湯湯水水粥類,這在臺灣很少見!
從小也是吃早餐店(蛋餅、吐司、煎餃、蘿蔔糕之類),媽媽有空也會自己做早餐(蛋餅、熱狗、雞塊之類的)。我現在偏向這些,幾乎不會去吃麥當勞這些速食店的早餐。
大部分臺灣人都蠻重視早餐的,但現代人很多因為趕時間沒有辦法好好吃早餐,如果沒有時間壓力我還是蠻喜歡享受早餐時光的。
我在大陸的北方長大,在臺灣也是依舊吃油炸麵食居多,口味蠻像。
可能因為臺灣人來源廣,臺灣早餐品種豐富,中西結合,而且似乎西式更流行?
臺式早餐便是如此豐富。風雲變幻中,食物傳遞情感,味覺承載記憶。臺灣早餐究竟如何呢,且隨柚子來探秘。
20世紀中期農業社會,臺灣民眾需要大量勞動才能維持生計,需要早出晚歸,因此只有早餐、晚餐兩頓。早餐一般在家吃乾飯配青菜、醬菜,只有經濟條件好的地主才有肉當配菜吃。而在五十年代後,美式餐點才開始引進臺灣,但只有靠特殊關係,才能進入美軍俱樂部享用。
臺北陽明山美軍俱樂部舊址
與此同時,逐漸進入工業時期的臺灣社會鼓勵女性進入工廠上班,在夫妻二人都需要上班的情況下,逐漸發展出來的外食早餐的飲食文化。原本只做午餐的攤販,應顧客需求提前營業,演變成如今的早餐店。2005年,臺灣早餐外食比例為65.3%。2015年,提升至74.1%,意味著臺灣人的早餐大多均為外食。
2018年博思市調公司針對臺灣600萬上班族進行的分層抽樣調查
印象中大陸早餐的標配「豆漿配油條,還可加點糖。」直至偶然聽說臺灣真正的豆漿是加醋吃的,震撼三觀。「永和豆漿」也大名鼎鼎,去臺灣,不得不嘗正宗的「永和豆漿」。
永和,是指臺灣新北市永和區。1950年代,幾位退伍老兵在永和路口的街頭擺攤,磨豆漿、炸油條、烤燒餅從此成為臺北地區豆漿店的起始。1955年永和區豆漿大王創立,成為臺式豆漿店的代表。此後的數十年,臺北人想吃早點或宵夜,便來上一句:「走,到永和喝豆漿去」。
直至現在,豆漿店都是不少臺灣人的最愛。豆漿也在臺灣不同地方發展出了不同的味道,臺灣的鹹甜豆漿之爭跟大陸的冬至吃元宵餃子之爭一樣激烈有趣。
柚語音 | 臺灣甜、鹹、酸豆漿之爭
不過,臺灣早餐卻遠遠不止可以享用豆漿。
在臺灣,實際上比豆漿店更普遍的,是漢堡、三明治等西式早餐店。美食作家鄧士瑋說「臺灣常見的美而美西式早餐店,起初是由一位塑膠工人林坤炎,開著一臺小貨車賣起三明治當早餐,進而發展起來的。」在當年早餐品種單一到只有米飯、燒餅的年代,林先生賣的西式早餐便宜又新奇,因此大受歡迎。後來在臺北市八德路設店,名稱就叫做「美而美」。
1979年後,「美而美」在臺灣各地陸續開張。「美而美」還引發了一場自90年代開始長達20年的商標之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臺灣西式早餐連鎖店的發展。據說吳青峰的媽媽在臺東市還經營了一家美而美早餐店哦!
如今,佛系青年們已經因懶惰恢復了最原始的一日兩餐模式——只吃午餐和晚餐,但「早午餐」的說法還是比較有臺灣風味。早午餐自21世紀應運而生,一開始多為咖啡店、美式餐廳供應,如臺北老牌早午餐店「樂子the Dinner」,以炒蛋、培根、馬鈴薯等高熱量美式餐點為主。隨後, 坊間一般的早餐店也延長了營業時間,常常到下午才結束一天的營業,以供應現代人的需求。
因此,賴床黨們在臺灣完全可以不用怕起得晚沒有早餐吃啦。不得不說早午餐店也是到臺灣必須體驗的臺灣生活之一,這或許是臺灣人最熱衷的飲食享受,真是給賴床找了個好理由!
隨著各國料理進入臺灣,其他國家的早餐也漸漸到臺灣開設分店。從新加坡早餐到韓式早餐Isaac Toast & Coffee,以及結合東西洋的日本KOMEDA's COFFEE等各種餐廳來臺開店,甚至連港茶也搶進早餐商機,臺灣早餐的選擇愈來愈豐富。
流失的時間積累了現在看到的多元臺式早餐文化,在這期間臺灣不同地方居民也形成了當地的特色飲食習慣:基隆人的魚湯,臺南人的牛肉湯,嘉義人的火雞肉飯,彰化人的肉圓……如果你在凌晨三點的大街看到熙熙攘攘的豆漿店,不要驚訝,邁進去好好體味道地的臺灣生活~
臺灣夜市豆漿店內景
因生活節奏不同,臺灣各部也產生了獨特的早餐習性。臺北居民生活步調急促,大多以西式早點為主,不少上班族火速買上三明治奶茶就到公司速速嗑掉。早餐店的選擇以摩斯漢堡、SUBWAY等速食店為主,也有人選擇在捷運站附近的銅板早餐店買只漢堡,配一杯飲料。
在最北部城市基隆,特別的早餐當屬鮮魚湯和米苔目了,這是應早期基隆漁港文化而生。
臺灣中部則還是以西式早餐為大宗,不過菜單中也常會有一些 「輕食」(中式餐點),例如蘿蔔糕、鍋燒意面、煎餃等。有些人也會喜愛本土小吃作為早餐,如:爌肉飯、面線糊及碗粿、肉羹。
南部傳統美食甚多,有蝨目魚湯、牛肉湯、肉燥飯等。來跟隨臺灣YouTuber的腳步大飽眼福~
關於臺灣的舌尖記憶,往往是厚重Q彈的眷村牛肉麵、棺材板裡濃鬱甜美的玉米湯、滾燙重口的臭臭鍋、香辣酣暢的鴨血火鍋……
這些輕而易舉騙出口水的味覺記憶啊
不停在心裡撓痒痒
什麼是你最喜歡的臺灣味道呢?
評論區裡,我們battle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