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傳十手拳 不傳一手胯——太極拳之松胯

2021-01-10 騰訊網

拳界歷來就有「寧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的說法。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肯輕易傳人。

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並以此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臺下演員用手來指揮完成的。 演員的手拉得越好,術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極拳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

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也指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而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 。」

而在太極拳界,也流傳有「教拳不傳胯,傳胯師父差」之說,這些都充分說明,胯的練法對於練好太極拳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而太極拳胯的練習側重在松胯,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將會瞬問斷勁,功虧一簣。會松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 幅度,使周身協調。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條件。再者,松胯還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係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摺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位叫作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 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

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蕩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同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蕩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如此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鬆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鍾錘,向左偏時左胯落的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已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及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松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松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鬆胯關節,並放鬆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松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對形體而言,堅持長期科學、系統的胯鍛鍊,可使胯範圍渚如骶髂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

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出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其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

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個概念,似乎不難明門,但如何練到位卻是需要研究的。現以楊式115式太極拳為例,談談個人練功體會。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從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 ,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如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後推、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它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靈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 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足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習慣本能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人身體,就抑或是被輕鬆化掉。太極拳名師林文濤先生在教學中常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 動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礎上,臀再加點下墜的意識。下墜的時候注意胯仍持著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時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蓋要朝著腳尖的方向微微頂一點兒,實腳尖有回扣之意。 要體悟下肢在放鬆狀態下的對拉,要領做對了,腳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會有沉脹的感覺。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教授太極推手時指出:「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坐胯用於攬雀 尾、摟膝拗步掌等動作。

四、塌胯

塌胯與頂頭同是太極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規則,從作用上說,它與沉勁、化勁、發勁等關係密切。太極拳名師張義敬先生在《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中談到塌胯時說:「太極拳多用弓箭步,初練塌 胯,後腿髖關節必然緊張,很不自然,這正是不松的緣故。」弓箭步的後腳,膝關節應力微曲,但彎曲過多,髖關節就達不到鍛鍊的目的。但膝關節僵直也不對。粗看後腳似直非直,其實胯根撐開而松沉 ,後腳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髖關節的靈活,特別是在立身中正身體下的靈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謂氣沉丹田、松腰塌胯、開襠、沉氣等等說法,都不過是在強調降低重心而又靈活安穩。在髖關節靈活之後,再加以腰部的旋轉自如,才可能化解對方的來力,安穩不敗。一般化勁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的塌胯訓練,髖關節未能鬆柔靈活的結果。運用弓步時先落胯,後塌胯。塌胯 時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鬆,胯骨自然下垂,胯骨與腳底湧泉穴形成彈弓勢。太極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說:「發勁時松腰塌胯,對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於攬雀尾的按勢前推、摟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動作。

五、開胯

它不是指廣義的開胯,而是狹義的開胯,是指左右兩胯的對拉鬆開,膝蓋外展。胯的對拉鬆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開胯後,其勢產 生一種既沉穩又靈活的彈力,與意念一起形成整體勁。開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開胯用於單鞭掌、扇通臂等動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組成胯關節的各部分向命門穴至會陰穴之間聚合,與腰和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做好合胯能使身勢整體穩固,若與意氣勁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嶽之穩同。合胯是從外向裡合,不是胯關 節自身的緊縮和僵死。合胯發勁時應是瞬間爆發的,不宜延時僵滯;合胯化勁時則相機慢些,合至對方來勁化淨即可。合胯用於打虎式、彎弓射虎等動作。

七、轉胯

轉胯是指前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水平方向由內轉外或由外轉內的狀態,常用於進退行步時中間過渡的提腳動作,或在直勁轉橫勁抑或橫勁轉直勁的動作。若是行步時轉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邁 出,前實腳轉胯的幅度以轉至後腳跟、後腳掌、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時為準。轉多了會使身勢歪扭而影響重心,轉少了則提腳不自然。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拳諺云:「腰胯微轉鳥難飛。」 既強調了腰胯在技擊發化勁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部分動作最終的勁力是由身體單側作用到目標上。在完成技擊過程中,胯關節為了協調整體動作的完成,必須作出相應的轉胯動作。

八、旋胯

旋胯是指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沿立圓方向由下轉上的狀態,用於橫向行步中間過渡時的提腳及收腳動作。諸如雲手、十字手等動作。旋胯就是以胯領起虛腳提起橫向移步靠攏或邁出,虛腳旋胯的 幅度以旋至腳跟、腳掌、腳趾先後提起離地時為好。旋多了,會使身勢變形而影響重心的穩定性;旋少了,則提腳不順。要周身協調,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九、脫胯

脫胯是指髖臼和股骨頭好似脫開一樣的感覺,故有「胯松欲脫」之說,常用於右左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太極拳的起腳擊打動作主要是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髖關節來完成,又有胯關節周圍的韌 帶、髂骨股韌帶、恥骨囊韌帶、坐骨囊韌帶等,與腰肌、腹肌、盆帶肌、大腿肌等輔助完成,不同的腳打動作是一個複雜的協調工作。踢腳或蹬腳時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腳尖或腳跟,以腳的末端上領,這樣做可以減少胯關節的支配意識,無意間就把胯關節放鬆了。還要做好整個身勢的虛實變換,若能配合丹田內氣發放則效果更好。

十、提胯

提胯是指實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下松沉的同時,虛腳的胯關節及肌肉、韌帶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爭的松胯態勢。用於提手上式、金雞獨立等動作。提胯利用上下摺疊的勁道,能較好地傳遞地 面反彈力,達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來擊打對方。

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稱跟胯,指對應前腳膝關節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應意念命門穴使胯向側前送去,或者意念骶骨託起胯關節向側前推去,正如太極拳名家葉大密先生所說:「尾閭如行舟之舵。」此時注意 放鬆會陰穴、腹股溝和膝關節,使腰胯腿的肌肉、韌帶恰到好處。送胯,前腳是虛腳即有虛腳的用法,是實腳亦有實腳的用法,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間過渡動作不一樣。由胯把勁力傳達至腰部,以爆 發內勁把對方擊倒或發放出去。如果送胯動作做成縮胯(除了用於引化的縮胯之外)會使胯關節本身及附著在胯關節上的腰及大腿的某些肌肉、韌帶出現負功,把起於腳的部分氣力在胯關節處被抵消或改變 方向,錯失機會和勢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擊打、發放效果。恰到好處的送胯,是得機得勢的表現。送胯用於斜飛勢、白蛇吐信、邊化邊發等動作。

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點(但是不能刻意用力向前挺)的同時,隨關節向上翻的松胯狀態,猶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虛腳從腳跟、腳掌、腳趾很自然地帶起離地,用於進退行 步的虛實轉換。

十三、扣胯

實腳的胯根內扣,俗稱扣胯。實腳胯根內扣能帶動虛腳掌、虛腳趾離地(虛腳跟先由實腳轉胯帶動離地),常用於搠手上式與攬雀尾中間的過渡動作,以及單鞭掌與提手上式中間的過渡動作等等。初學 者扣胯的常見毛病是凸臀。扣胯的要領是胯根內扣時,放鬆腹股溝、臀部及腰背的肌肉,做到含胸拔背、垂臀,放鬆大椎穴往上領的同時,放鬆腰背、臀部往下沉。扣胯時,實腳沉穩,虛腳輕靈。

以上介紹了十三種松胯狀態,便於習拳者在盤拳架、練推手時對號入座白查。諸如哪個動作是否鬆開了胯,太極拳特有的松活感覺是否良好等等。起落猶似貓行的太極步包含落胯、塌胯、轉胯、扣胯 、抽胯、送胯等等。多練太極步,練好太極步,對於體悟松胯很有幫助。松腰決竅在於松尾閭,前胯鬆開了,才能把腰松好。打坐雙盤有助於鬆開前胯。鬆開骶骨就是鬆開後胯,不過較為難練。

太極拳是內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內功運行。腰胯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其準確性和難度較大,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之說。所以,練拳者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授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松胯時骨肉皮的變化,做到心中有數。要想活胯首先從鬆柔人手練起。對於成年人學練太極拳,由於 胯骨、胯肌肉、胯韌帶鈣化變硬,所以相對青少年來說,中老年人不易把胯鬆開,若兩三年內能鬆開胯,已經算是較快的了。除了盤拳架、練推手之外,還要在明師指教下練些抖松胯骨肉、平圓立圓轉胯 的輔助功法(注意不要誤練成扭胯翹臀的舞蹈基本功),要較好地掌握胯關節的開合、松沉與旋轉,提高支配胯部靈活運動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是用意指導巧力,而不用拙力。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如何練腰胯,這個就是訣竅
    只能是其他太極拳。 開襠後,骨盆增加了橫向的移動距離,打拳時,開則骨盆向兩邊打開,合則骨盆從兩側往前包合,太極拳講開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三、松胯練習 我們學練太極拳雙胯必須鬆開,襠部撐圓。松胯哪怕鬆開一點點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時不能使內氣內勁產生。
  • 練習太極拳要講究拳理,拳理是什麼?它的理論基礎又是什麼?
    太極拳也一樣,它也有自己的一套科學的訓練理論、道理和原理,按照拳理練拳才會出效果。我們一般把它稱之為「拳理」。太極拳素有「練理不練力,練力非太極」的說法。練理,指的就是要本著太極拳拳理來訓練;練力,指的就是練體力。一直就說太極拳不練力氣,它練的是松,肌肉的力量被排除掉了。那麼太極拳又有哪些拳理呢?
  • 學拳必看太極三功:腰功、胯功和腿功
    當然,強調了腰的主宰作用,也不是說手就是完全被動的,練拳時,要「腰帶手領」,就是說,手的引領作用和腰的主宰作用要相輔相成。二、太極胯功「胯」是人體下肢三大關節之一,是下肢三節之根,胯關節是腰與腿連接的重要樞紐。胯的技擊作用很大。甚至腰與腿靈活性的關鍵也在於練好胯關節。
  • 趙堡太極拳之玄機——「以襠代手」
    早在杜元化的《太極拳正宗》已經把膀胯列入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在「太極拳啟蒙規則」一文中把它列入必修的規則:「兩膀兩胯為四大節,膀為稍節之根,胯為根節之根,周身活潑全賴乎此」。八小節:兩肘、兩膝、兩手、兩腳,節節隨膀隨胯依次運動。勿令死滯,自能隨順,與膀胯為一。
  • 練太極拳要做到「換胯」,理解之後功夫進步飛快
    多情之人,必然寡性。命犯孤星,多是自古傷心之人。一路走來,人來人往,物是人非。想留也難,該來就來。人前彰顯,不是本事;獨自堅強,才見性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凡人都扎堆活,庸物在草稞聚。為何?人怕孤獨,物怕格。業力難斷,宿命難桃。斷了緣,舍了物,棄了名,你還敢振臂高呼嗎?底氣從哪裡來,觀眾是誰。你所倚重的,就恆古長存嗎?別刻意,就素麵朝天,你再回頭看看。逃不掉是水太深,看不透是資歷淺。
  •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黃仁良回憶先師張玉當年教拳的體悟
    先師曾多次走到我身旁來糾正,讓腰胯再松沉些,手臂略後收成微曲,肘部下墜而略含外掤。如此經過反覆糾正,拳架定式時,手掌恰到腳尖,不再超前,立身中正了,手臂也達到了圓滿狀態。先師再三告誡:「無過不及」不是單指弓步的膝蓋,也指手掌和全身各處,手不過腳尖,肘不過膝蓋。在以後的練拳中,就逐步體悟到手、腰、身、腳所有動作,乃至運勁、行氣、呼吸,都應有「無過不及」的要求。
  • 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附上值得一看的松腰方法!
    所以太極拳經譜中云:「腰為主宰」、 「主宰於腰」。 「脊」(人體腰背上中間的骨頭,上與胸椎、下與骶椎連接的關節)是上下的門樞,「腰」(人體胯上肋下的部分,分布在脊柱的兩側,介於髖骨和假肋之間)是左右的門樞。如果腰松不開,堵塞上下協調,肩、肘、胯、膝、腳關節的僵力就會化不掉。比如膝蓋傷痛的拳病,主要原因在於腰松不開和胯松不了。
  • 太極拳的「勁」與「力」,理解這些,就掌握了「太極勁」的奧秘
    在古代拳論中有許多關於勁力的論述,正確理解並把握古聖先賢的這些拳論的核心,是掌握太極拳內勁的一個重要途徑。太極拳中「勁」與「力」的區別在於,「力」是單純的力點和方向,「勁」則是複合型的力的合成,混元一體並充滿了變化。其中「意」的作用是主宰。
  • 趙堡太極拳的「耍拳」是怎麼回事?
    武當趙堡太極拳之「耍拳」,是趙堡人練拳的特色。所謂「耍拳」顧名思義,即是玩之意,通常叫做玩耍,「耍拳」,「耍拳」即是一種遊戲、玩耍。趙堡太極拳把煉拳行功稱之「耍拳」,武當太極拳這個博大精深,見難學之更難,猶如萬丈瓊崖,高不可攀、深不可測。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之抻筋拔骨-身顫如簧什麼叫身顫如簧?就是整個身體從上到下都能夠把骨節撐拔,使大筋拉起。一旦有一個點產生阻力,那麼整個身體就能夠瞬間的釋放勁力,如同一個彈簧被拍動以後產生的連續的動作。
  •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之十二
    太極拳的習練過程就是一個從能量空洞無物的無習練到能量「無處不在」的無來,而其中的過程,就是要習練出有的能量傳簇來。到了真氣鼓蕩的程度,能量已經傳簇入骨肉,肌肉已經產生質變,能夠在不用以心行氣的狀態下以松沉蓄髮能量,所以就不需要強大的以心行氣了,只需抽絲換力即可,此時就是心虛的狀態。由心虛到身虛,身虛就是不丟不頂之狀態,就如前面我說的手指頭那個例子。
  • 楊澄浦《太極拳術十要》,要什麼?無非就是一個松字!
    《太極拳術十要》,是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浦先生對太極拳的巨獻。雖出於楊氏太極,因太極拳「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所以它也是對整個太極拳界的貢獻。有道是拳在拳外,功在拳中,虛領頂勁也不例外。要體會到虛領頂勁的感覺,還是要在功中求。此功就是站樁。渾圓樁練到一定的火候,在百會與會陰之間產生對拉拔長的感覺,虛領頂勁就快要形成了。下顎微收,尾屢松垂,脊柱被整個拉起來。這種對拉拔長的勁很大,像是用力拉扯一塊鬆緊布的感覺,力量很大。
  • 太極拳一力降十會,一巧破千斤,矛盾就是和諧!
    矛盾是個自然之理。天地之間,無一不存在矛盾,無一不是矛盾。矛盾不可怕,它是改革與改良的理由,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生長中的樹木,根系是向下的,枝葉是向上的。根繁葉茂,根扎得越多越深,樹長得越快越好。往下吸收的營養越多,往上才能有更好的光合作用,促進樹木健康發展。
  • 「蹲牆功」在太極拳中重要作用
    青少年時代,筆者曾有幸跟著父親陳惠良,向吳式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師爺學拳。這些年來始終珍藏著一張他老人家督促我練功的照片,觸景生情,思緒萬千。照片上,王師爺正在指點我習練「蹲牆功」。那時,自己已經站過幾年樁,練過幾年拳,具備一定的基礎,自認為腰腿已經不錯了,但沒想到,師爺卻說:「樁還要繼續站,身上還不夠松。就好比一 塊剛搓揉成團的生面,既需要一定的時間醒發,更需要化時間不斷搓揉」。他認為,「有人條件差,沒辦法。有人條件不錯,要不嚴格要求,是誤人子弟!」語氣十 分嚴峻。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四回:太極拳蛇鶴世單傳,董亞生破規收弟子
    蛇鶴太極拳從身形上帶有外家拳之特點,動作靈活,變化萬千;從力學上又有內家拳之通點,以螺旋力帶動周身,以腳、腿、胯、腰之扭力,像蛇一樣把來力纏住,化解,使對方感到自己縱有千斤力氣,在纏繞中還是被破力,從而無力可施。蛇鶴太極拳中之彈簧力體現,在拳打出瞬間,像彈簧一樣把力彈出,力具有連續的衝擊性,後力無窮,威力無比。
  • 練習太極拳是[以腰帶手]還是[以手領勁],練習者必須知道
    太極拳在行拳練習中強調的基本原則就是"腰為主宰",指的是太極拳的修煉方法,是體,但凡一切肢體動作都是隨腰而動,上下相隨,"以腰帶手",腰下連胯,中連腰脊,是動力傳遞的樞紐,又是動力源(丹田)的關鍵所在,內氣內勁的運行無不是在腰的主導作用下完成的,拳論中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不僅是太極拳"以腰帶手"的理論依據,也更是練習太極拳的具體方法
  • 【老張侃太極】陳式太極拳功夫架和健身架的區別
    咱們先說現在健身的練法,先把起勢做好,兩手往上抬,往下按,然後再掤,左掤,左胯一松一沉翻掌,移重心,旋右胯,提腿開步,重心由後往前移,旋轉下沉,移重心到中間,旋轉前面這個胯,這個胯在收右步的時候一個旋轉下沉,重心往前壓,上步合手,合完手以後還要攥拳下沉,提腿震腳。
  • 太極拳「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
    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對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而不浮力,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沉勁於下,以下制上」,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法則。二、轉變虛實,避實擊虛如果對方亦運用沉勁於下的法則向我進攻,這時須運用轉變腰胯的虛實。
  • 太極拳架和勁道一起盤,想不出功夫都難!
    一般人練拳架,只練套路,不練勁道,或練不出勁道,那莫這個拳架只是一個空殼子,就跟簡化太極拳相似。 不管練什麼拳架,只要沒練出勁道,這時都可以認為是空架子。 大體上說,就是通過松,練出沉來,當身體帶著這種沉感做動作,時間長了就能練出一種沉勁,就是松沉勁。根據動作的不同,又細分為棚勁,按勁等其他勁,這就是勁道,但本質都是松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