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簡稱為「晉」,「晉」指的是周王朝的諸侯國晉國,所以,說山西的歷史,要從晉國開始。
晉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晉國的第一任國君。有個很著名的典故,「桐葉封地」,或者說是「剪桐封弟」:
故事說,周成王剛繼位的時候,唐地發生叛亂,被周公平息。周成王和叔虞在一起玩兒,把一枚桐葉剪成圭的樣子送給叔虞,說,我把那兒封你。然後,有人就說,你真要冊封他嗎。周成王說,我是鬧著玩的。人家就勸諫說,天子無戲言。正好,那時候唐地的叛亂剛剛平息,周成王於是就把叔虞封為唐侯,史稱「唐叔虞」。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這個故事在《呂氏春秋》和《史記》都有記載,只不過,《呂氏春秋》說勸諫的人是周公,也就是周成王和叔虞的叔叔周公旦,而《史記》說是「史佚」——主持編《呂氏春秋》的呂不韋是丞相,所以勸諫的人的就是曾代周成王執政的周公;編著《史記》的司馬遷任過太史令,所以勸諫的人也就成了史官。這麼一想,是不是就很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桐葉封弟」雖然有手足情深和誠信立國的美好寓意,但這個事大可能是假的。《呂氏春秋》那種滿是寓言的書固然信不得,司馬遷的記載也不靠譜——司馬遷在《晉世家》開篇就講了個神話——叔虞母親邑姜曾夢見上天對她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叔虞生下來後,手上竟然有個「虞」字。
一直以來,就有很多人對「桐葉封弟」抱以懷疑態度。柳宗元寫過一篇文章《桐葉封弟辨》,大概意思是說,分封諸侯是件嚴肅的事,如果應該封叔虞,周公應該及時提出來,不需要借這個玩笑的機會;如果不應該封叔虞,周公反而把這個玩笑當真,這於國於民並不好。難道周成王和婦女近侍開同樣的玩笑,也要封他們嗎?周公這樣的聖人,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的。
柳宗元是從歷史邏輯方面論證「桐葉封弟」的事情不會發生,實際上,我想司馬遷內心也不認為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但歷史嘛,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可以是歷史;過去有這樣的說法,何嘗不是歷史呢?
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也許司馬遷在字裡行間也給出了自己答案。他先寫了叔虞不平凡的出生,中間插了唐地之亂,然後才是「桐葉封弟」的故事,所以,不是「剪桐封弟」,而是「剪唐封弟」——剪滅了唐國,把唐地封給自己的弟弟。
《說文解字》裡說,桐,從木同聲,徒紅切;唐,從口庚聲,徒郎切。唐、桐,兩個字聲音有點像,久而久之,「剪唐封弟」就訛傳為「剪桐封弟」。
另外一個佐證是,我國最早的剪刀實物——沒有支軸,沒有軸眼,一根鐵條,兩端磨出鋒刃,然後彎曲回來,要剪的時候,就按兩端鋒刃——發現於洛陽的西漢古墓,周朝初年有沒有剪刀,尚在兩可。
當然,無論如何,叔虞被封在了唐地,成為唐侯,這是確鑿的史實。但是問題又來了,叔虞不是晉國的開國君主嗎,為什麼是唐侯?
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