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航運新機遇 - 物流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2020-12-28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一個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1.35萬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包括兩個特別行政區、兩個副省級城市、七個地級市;三種獨立貨幣,人民幣、港幣、澳門幣;兩個證券交易所;三種司法體系;三個獨立關稅區、四個正廳級海關;港口、機場、鐵路、公路等一類口岸門類齊全;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經濟特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全覆蓋。

 

  這是中國境內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特別區域,她就是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輻射擁有全國約1/5國土面積、1/3人口和1/3以上經濟總量的「泛珠」區域,為航運業提供了優越的發展條件和基礎。粵港澳大灣區的體量決定了這裡將是航運業最大的熱土,在資源配置中集聚航運要素。同時,「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疊加效應,也將進一步推動區域內航運業發展。

 

  定位於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先進位造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的加速建設將給航運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

 

  A、立足雄厚基礎 迎來黃金髮展期

 

  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後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範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

 

  粵港澳大灣區就經濟體量而言,與俄羅斯、澳大利亞持平,已超過舊金山灣區,未來將比肩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成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中轉港和物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是灣區對接世界的窗口,擁有金融、港口物流的國際化功能。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開展商貿合作的服務平臺,與珠三角及內地有著長期且豐富的旅遊、會展商貿、中醫藥等產業合作。

 

  廣州是樞紐型網絡城市和綜合性產業基地,是灣區的商貿中心、南中國腹地港口物流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以及網際網路、地產業、顯示產業、化工產業和華南汽車製造等綜合性產業基地。深圳則是灣區的矽谷,是灣區的科技產業中心,擁有強大的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生物基因科學等技術基礎,也是對接香港的區域金融中心,包括股份制銀行中心、南中國證券業中心和對口香港的人民幣國際化後臺的區域金融中心,以及華南東部、江西南部貨物進出口港口。東岸的東莞、惠州是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產業)的製造基地,西岸的中山、江門與珠海重在打造裝備製造業高地,而佛山已先行與廣州同城化融合成為世界級都市。

 

  今後,粵港澳大灣區將從六個方面謀劃發展的重點: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打造CEPA升級版;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加快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共建金融核心圈,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託,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未來發展備受矚目和期待。

 

  B、建設世界級港口群 為航運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沿海順河,港口資源豐富,包括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珠海港等,粵港澳港口群是目前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好的區域性港口群,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一。據英國勞氏2016全球港口百強排名,在全球貨櫃吞吐量前十強的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佔據3席。其中,深圳港排名第三,香港港排名第五,廣州港排名第七。港口行業的高速發展為航運業的不斷壯大提供了基本的先決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以及現代化的高速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以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為核心,以珠海港、東莞港等周邊港口為支撐,建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進一步鞏固香港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強化廣州港、深圳港的國際門戶樞紐港功能,優化珠江口港口功能布局,加強珠江口東西岸港口資源優化整合,提升港口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形成功能互補、集聚高效的港口、航運、物流設施和航運服務體系,提升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

 

  廣東作為對外貿易大省和海運大省,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的29.4%,擁有五個億噸大港,年貨物吞吐量超過10億噸。連同香港在內,珠江口灣區的貨櫃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準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運最繁忙的區域。今後香港將主打國際中轉港,深圳為珠江口東岸和江西南部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廣州為珠江口西岸、粵北、湖南、廣西中北部、貴州的腹地貨物進出口海港。預計2017年全年深圳港口貨櫃吞吐量2550萬標箱,廣州2050萬標箱,香港大約2000萬標箱。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航運樞紐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日漸形成。

 

  C、對接「一帶一路」 國際航運中心加速起航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圍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提出了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貨運物流網絡的構想,物流需求給航運業帶來了直接的發展機遇。

 

  在打造物流樞紐的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將整合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內公路、水路、民航、鐵路等基礎設施資源,打造重要樞紐港口與鐵路連接的多式聯運中心,以及向海上和陸上輻射的物流通道建設,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港口與航運中心、機場與航空中心、鐵路與多式聯運中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中心、要素交易與物流創新金融中心,成為連接「一帶一路」的全球門戶和全球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依託「一帶一路」打造綜合運輸通道。包括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連接中亞、歐洲、東協等「一帶一路」物流通道的建設,打造互聯互通、高效銜接的「一帶一路」貨運物流服務網絡;依託「東協—廣東—歐洲」公鐵海河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積極參與廣東鐵路國際物流基地(東莞石龍)和廣州大田鐵路一類口岸的建設,重構「粵新歐」、「粵滿歐」雙向國際物流大通道;依託「粵港澳—東協」甩掛運輸主題性試點項目,加快構建立足粵港澳的跨區域、網絡化甩掛運輸服務網絡,打通粵港澳至東協跨境物流大通道;依託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構建立足粵港澳、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綜合物流大通道。

 

  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和航運中心,統籌航路航線,未來內地與港澳通關便利化水平有望繼續提高,泛珠三角區域港口間合作將不斷加強。

 

  大灣區的功能改造、產業集聚將帶來新的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格局,同時也將帶動區內直接的物流運輸需求。廣東省外貿進出口貨物的90%通過水路運輸,能源以及原材料等大宗散貨進口量的95%都是通過水運來完成。

 

  粵東、粵西港口群以大宗散貨、臨港產業為主,貨物吞吐量約佔全省的6%和14%。廣東省沿海港口開通國際集裝班輪航線291條,可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

 

  藉助「一帶一路」、廣東南沙自貿區建設等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將加速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樞紐的建設,進一步強化臨港產業集聚度,為航運業帶來直接的利好。

 

  D、發展特色經濟 提升國際航運服務保障水平

 

  粵港澳政治、經濟方面存在差異,地域間制度的多樣性、互補性給深層次合作帶來可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關鍵是統籌協調,實現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三地互利互補。大灣區建設將升級粵港澳合作,具更高端價值的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內地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大灣區需要特殊的政策主導、協調。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服務保障體系具有天然優勢,逐步融合,強強聯合,將為航運業帶來更為可靠的保障機遇。商務部公布的《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要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升廣東對區域服務貿易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努力把泛珠三角建設成為引領華南、攜手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全球的服務貿易發展高地和綜合服務樞紐。

 

  香港作為傳統的航運中心和自由貿易港,相比於內地具有巨大的政策優勢,即使是目前最為開放的上海自貿區,與香港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航運物流領域,香港在船舶註冊、稅收政策、自由貿易、國際中轉、金融、法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現代航運服務業正是香港港航物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積極發展港航物流、信息、貿易、金融、諮詢和跨境電子商務等現代航運服務業,推進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強化珠三角航運服務集聚區功能,提升國際化航運服務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合作有著較好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可以高效利用國內與國際兩大金融市場、兩種資源。香港和澳門是我國金融市場對接國際的重要窗口,融資快捷。以航運金融、供應鏈金融的培育和完善為契機,將進一步發揮金融資本助推航運產業升級的服務功能,依託港澳的金融市場地位,打造世界級的航運金融產品設計中心。這裡將成為中國企業在境外最重要的上市融資中心、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以及中國最重要的資產管理中心,將為航運業的發展提供極大的便利和保障。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中心...
    具體提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重要的城市,產業經濟發展各具優勢,不論是金融、貿易、科創、旅遊等多方面共同推進大灣區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有哪些投資機會?
    來源:中國政府網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
    四、加快融入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以連接大灣區和東協的西部通道建設為契機,把北部灣港打造成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和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推進北部灣港與香港、廣州、深圳等大灣區港口合作,共同培育和加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至粵港澳的班輪航線,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支持運營好北部灣港至香港「天天班」航線,推動大灣區港口加入中國-東協港口城市合作網絡。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出臺!中山又會有什麼大動作呢?
    聚焦服務業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促進商務服務、流通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健康服務、家庭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以航運物流、旅遊服務、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服務、會議展覽及其他專業服務等為重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推進粵港澳物流合作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鏈物流,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建設國際物流樞紐。
  • 粵港澳大灣區美食網——大灣網
    粵港澳大灣區美食網——大灣網大灣網是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的綜合性門戶網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網上交流信息平臺, 旨在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為粵港澳大灣區人們創造更優質、更便利、更親近的交流環境,從而促進粵港澳三地的人文、經濟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
  • 信豐:發展冷鏈物流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甘旺東、李健報導:2月27日上午,信豐縣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招商項目視頻籤約儀式,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成功與江西省供銷集團有限公司籤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中心暨江西供銷(信豐
  • 廣石鐵路鳴笛開通 「軌道上的粵港澳大灣區」再邁大步
    穗發宣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皮澤紅8月18日,汽笛聲響。隨著一列貨運列車緩緩駛入廣石鐵路(廣州樞紐東北貨車外繞線)長岡站,廣石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廣石鐵路,是《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開通的首條鐵路;是國家、廣東省、廣州市重點項目,是打開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鑰匙性工程。這條連接京廣和廣深鐵路「黃金線路」的開通運營,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鐵路樞紐——廣州鐵路樞紐建設進入了全新階段。
  •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廣東城市群,2019年GDP表現
    粵港澳大灣區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 22大要點速覽!
    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藍圖繪就
    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中國為什麼要建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什麼?粵港澳大灣區將怎樣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哪些利好?對此,世界充滿好奇和疑問。近日,備受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一一解答世界關切,引發外媒廣泛關注。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
  •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風口在哪?
    螞蟻金服、booking.com、通用電氣醫療集團、納斯達克等多家企業機構高管和科技大咖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商業與投資機會、智慧出行、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醫療健康等熱點話題展開討論。與會嘉賓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從「追隨者」發展為「創新者」,技術和數字經濟成為中國和西方市場增長的催化劑。
  • 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發展重在協同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旅遊市場聯合監管協作體日前籤約並組建運作,將從政府、市場主體、行業組織等不同層面,改進和加強旅遊市場監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旅遊監管是保證旅遊品質的有力支撐,是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 粵港澳大灣區 先行示範區 深圳前海自貿區
    服務內地 面向世界 一張白紙 從零開始 畫最美最好的圖畫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10周年,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全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凝聚精神力量,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展示改革開放豐碩成果,展現特區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風貌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 粵港澳大灣區最值得投資的價值窪地在哪裡?
    全文2.7萬字,隻字未提房地產,未來的的支柱產業關鍵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但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強化產業升級與人才聚集效應,利好地產發展。接下來是劃重點時間。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廣州:國際商貿、交通樞紐、科教文化中心;深圳: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城際交通網 摁下發展快速鍵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陳惠婷 朱子榮):日前,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將在繼續實施並優化原珠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記者專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鄧江年、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和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探討大灣區發展機遇。
  • 中國城市格局再洗牌:粵港澳大灣區PK杭州灣新區大灣區
    6月20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香港登場。此次論壇由中國市值最大的企業騰訊承辦,匯集了粵港澳三地的政商名流,風頭強勁。自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之後,「粵港澳灣區」一直是中國區域經濟的一大熱詞,更有論者指,「粵港澳大灣區」和「雄安新區」是「一南一北、一北院一南院」。
  •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空間結構與優化路徑研究
    基於城市全要素分析,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產業發展路徑進行時空演繹特徵分析。最後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群提出構想,並提出高質量空間優化路徑。 (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空間發展制約因素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下,在《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指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在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金融融合、協同創新等領域不斷大膽探索、積極改革,在過去幾年取得長足的融合發展。
  • 中國電信5G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賦能
    」三個維度近30個展項來展示電信5G融入百業,連結萬物,惠及大眾,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騰飛的「5G領跑者」實力。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積極搶抓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創新驅動引領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中國電信廣東公司積極響應廣東省政府號召,緊密圍繞「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目標和要求,在網絡規劃建設中全力推動落實。
  • 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路徑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極,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和推動科技創新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當前面臨著一些困境,如何走出這些困境,對其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 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數字經濟科技成果對接會舉行
    本次對接會作為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加強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堅持小切口、專業化,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民營企業重大產業項目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產融對接長效機制進行積極探索,希望廣東省創造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兩化融合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我國新發展格局下加快數位化轉型升級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