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香洲一條布滿居民小區的小路上,各種食檔、生鮮超市每日營業,來來往往光顧的人,都是附近的街坊。
當中有一家店,名叫「呢壹間特色茶果湯」。
「呢壹間」是什麼意思?廣東話「這一間」的意思;「茶果」,一類廣東地道糕點的總稱;
而「茶果湯」,則是一種廣東湯米粉,又稱「瀨鍋邊」。
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是一家珠海本地人開的小食店,能讓人通過味蕾認識珠海。
李潔婷和李呈宇是一對年輕夫婦,也是「呢壹間」的「二代」。
李潔婷還是小朋友的時候,就已經當作玩遊戲一般跟著長輩動手做茶果,自然就學會了。
做茶果這種金鼎人傳統手藝,往往就是這樣在生活中代代相傳。
「呢壹間」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店裡的「大師傅」就是李潔婷的伯母和爸媽。
這家小店開業時間僅一年多,動因是李家人想讓更多人嘗到家裡的味道。
「我平時吃家裡的這些茶果,覺得很好吃,要是不能讓更多人品嘗到,會有點可惜。想讓人們不用跑到金鼎,也能嘗到珠海的傳統食物。」李呈宇說。
每天凌晨4時許,長輩們就在「呢壹間」忙開了,為的是在6點半就能開店營業,讓顧客能前來吃早餐。
女兒女婿則在下班後到店裡幫忙賣茶果。
很多顧客是周邊街坊,偶爾也會吸引到路過的珠海本地人。
有位住在附近的老太太,常常沒事就來店裡轉轉,聊聊天,觀摩茶果製作,跟店家就像老友一樣。
每天忙完一上午,「呢壹間」一家子在店裡吃過午飯,又開始做茶果、包粽子、蒸包子。
菜角
觀摩伯母包菜角,拿起一團粘米粉,先是按扁,再用拇指和食指的力量將粉團捏成圓碗,塞入滿滿餡料,收邊、折花邊。
包好的菜角白白胖胖,每一個都仿佛不是手工製品,而是用一個模子打出來的標準造型。
這是做了幾十年茶果造就的高超手工技藝。
葉仔餈
一種「可鹽可甜」的糯米糕點,要「鹽」還是要「甜」,在於糯米粉裡包裹的餡料。
甜的可包紅豆、豆沙、花生芝麻椰絲;鹹的可包花生蝦米豬肉。
製作鹹口的葉仔餈,要先將花生炒香,去掉花生衣後碾碎,再和蝦米、豬肉同炒,只放鹽調味,放涼後作為餡料使用。
葉子要選用香蕉葉,剪成小塊,洗淨後用開水燙過,再擦乾備用。包的時候蕉葉要高過餈仔,因為餈仔蒸熟後會脹大。
茶果湯
「呢壹間特色茶果湯」裡的「茶果湯」,是一種又名「瀨鍋邊」的湯米粉。
「瀨」在廣東話裡有「掛」「靠著」「澆淋」的意思,顧名思義,製作「瀨鍋邊」的時候就是將和好的米粉漿,沿著圓鍋一圈圈地淋在鍋壁,再用鍋鏟下到湯裡煮熟。
米粉漿用粘米粉和開水搓開,直到手抓時粉漿會從拳頭的縫隙流下,就是稠度適宜了。下粉漿的過程很像給蛋糕裱奶油花,但做蛋糕有裱花袋,瀨鍋邊卻純靠手。
這份食物的鮮味來自湯底,首先用薑片把雞塊炒熟,放入鮮蝦同炒,再倒入事先煮好的豬骨沙白湯同煮,米粉條吸取了湯水,每一口都是鮮甜。
由於製作費時,用料較多,要吃「瀨鍋邊」,還得提前預訂。
「呢壹間」售賣的茶果包括葉仔餈、蘿蔔糕、芋頭糕、黃糖糕、菜角、艾餅等等。蘿兜粽、鹼水粽也是特色產品。
葉仔餈
以往按照傳統,茶果遵循「不時不食」。春夏吃清香艾餅,秋季吃粉糯芋頭糕,冬季吃脆甜蘿蔔糕。
芋頭糕
現在就是吃蘿蔔糕最好的時候,就連菜角的餡料,也會根據夏冬氣候不同蔬果口感變化,選擇採用沙葛或是蘿蔔。
蘿蔔糕
現在珠海人一年四季都會吃茶果,只為品嘗美味。
傳統茶果之外,一些看起來「另類」的糕點也出現在「呢壹間」的日常產品架上。
沙沙卷
「沙沙卷」看起來既像加大版的薄撐,又像糯米版的驢打滾,
糯米卷裡包含紅豆、花生、黃豆粉,吃得到新鮮餡料恰到好處的香甜。
牛腩粉
「呢壹間」雖然主打茶果,但牛腩粉也是其招牌菜之一,每天採購新鮮牛坑腩燜制,一口咬下去柔軟又帶著一點嚼勁。
「呢壹間」這間家庭作坊,老一輩和小一輩同心協力,力求傳承「珠海好味道」。
這是屬於珠海本地人的飲食文化,一戶人家的爐火,就是一束傳承的火把。
文字 | 胡潔婷
攝影 |申洋
【來源:珠海特區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