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對地道傳統的茶果情有獨鍾

2020-12-24 人文研究

什麼是茶果

最早類似於茶果的製作記載於蕭梁時期公元501年至565年間的《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取麴汁、蜜和粉,謂之龍舌,以厭時氣。

蜜就是蜂蜜,麴是鼠麴草,它的葉子形狀好像鼠耳,所以又叫做鼠耳草,就是說當時的人們食用它以厭時氣。大概的意思是說食用粿是有去除暑溼的保健作用。

粿是廣東等地區的小食,用粳米磨成粉製作成的食品,作為飲茶時的茶點食用,後引申為茶粿的統稱。

唐代白居易曲生訪宿詩詞就提到了茶果,知是君宿來,自拂塵埃席。村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表示敬茶飲茶之時,主人會配上點心之類,以助雅興。

廣東茶果已有幾百年歷史,最早因品類過於單調,於是用糯米粉製作成鹹甜糕點配早茶吃稱為茶果。茶果有60多個品種,三大類糯米、粘米和薯粉等。

茶果作為一種廣東的飲食文化,在不斷發展進程中,廣東肇慶高要等地形成了獨特的茶果節日。

在每年春節來臨之際,高要會舉辦一個盛大的茶果節。茶果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拿出精心製作的茶果,以招待親朋好友。

地道傳統的茶果品種豐富比如:瀨粉、撲撐、裹蒸、湯圓、入口角、白水仔、水菱角、芋糕、甜糕、番薯餅、煎堆等等。

香港還有用茶果命名的地方,在香港觀塘區,有一座花崗巖山體遠望其像茶果形狀,因此而得名,稱為茶果嶺。可見茶果點心在香港也深受大家喜愛。

茶果的種類和做法

茶果分甜鹹等多種口味。用糯米粉、粘米粉和薯粉等製作成外皮,取當地易得的天然綠色植物葉子包裹餡料,蒸熟食用。

要說茶果不得不說茶果三絕煎堆、馬蹄糕、葉仔。

煎堆

那煎堆形圓硬脆,食之香糯甜美。以糯米粉搓成大小一致的圓形,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饋親友者也。

煎堆在廣東,家家都吃,故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諺語,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過年炸煎堆時除掌握火候還要不停翻動,碌來碌去,因此也寓意,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好意頭。

馬蹄糕

要做出美味的馬蹄糕,首先要準備材料:紅片糖,馬蹄粉,清水,椰漿,牛奶,白糖。

首先製作黃色漿,將我們準備的水和馬蹄粉混合,攪拌均勻,準備一個濾網,混合好的水過濾一下,刮下粉末顆粒,這樣,我們的生漿就做好了。將紅糖水倒進調好的生漿水裡面,一邊倒入一邊攪拌均勻就可以了。

製作白色漿,用純牛奶,白糖和椰漿倒在馬蹄粉裡面,攪拌均勻,馬蹄粉攪拌至沒有顆粒,將白漿用濾網過濾,刮下粉末狀顆粒就可以了。

在蒸鍋中放入一個容器,將三勺黃漿倒入容器內,大火蒸至透明凝固,再舀三勺白漿倒入鋪平蒸至凝固,這樣重複倒入黃白漿,直到將我們的兩種粉漿都用完即可,加入共六層左右。蒸好之後,將馬蹄糕取出脫模,切成小塊。

馬蹄糕,呈半透明的金黃色,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

葉仔

葉仔分甜味和鹹味兩種,分別有蝦米肉鬆味、花生味等,甜味的製作方法,主要用材料,糯米粉,水,花生粉和白砂糖,芭焦葉適量。把芭蕉葉剪成長形方狀分成小份,清洗乾淨,放開水裡燙一下,用少量油塗抹在芭蕉葉表面。糯米粉加水揉成團,把糯米粉和好後醒粉幾分鐘。

將花生粉和白砂糖混在一塊,大概3比1的比例,甜餡料就調好了。把糯米粉團分成若干個大粒,用一力下給粉團捏個窩,再把餡料放進去,包起餡料,收口成圓形,用芭蕉葉把它捲起來包住。

茶果葉仔製作看似簡單,但還是很講究,首先搓糯米粉時要用溫水,用冷水搓製成後會變得硬不軟糯。芭蕉葉要選大蕉葉,用其它蕉葉製成後顏色變深黑不好看。

茶果發展現狀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現在製作茶果用純手工製作方式的已經不多見了,現在茶果已進行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一些茶果品種被加工成包裝精緻的小食點心出售,逐漸被人們認可,銷量可觀。

茶果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童年的味道了,已變了味,往日傳統手工製作的真正茶果,慢慢地被遺忘了。

不過不管食物味道隨著時間如何變化,而一家人聚在一起親手製作茶果,不變的是聚首同喜相聚的喜悅。

真正的家鄉的味道

茶果隨處可見,雖是平凡的糕點,但在高效工業化生產的時代,堅持用原始純樸的手工製作而成,賦予了小食茶果不平凡的意義,這是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相比的。

茶果製作的每一個步驟,都因手工製作用雙手的溫度而讓最終的美味小食茶果變得有溫度而暖心,只有這一種純手工的製作的方式,才能讓茶果回歸自我。這種傳統純樸而不一樣的食物,它的魅力才真正是家鄉的味道。

相關焦點

  • 廣東地道美食茶果,它的美味才真正是家鄉的味道
    茶果有60多個品種,三大類糯米、粘米和薯粉等。茶果作為一種廣東的飲食文化,在不斷發展進程中,廣東肇慶高要等地形成了獨特的茶果節日。茶果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拿出精心製作的茶果,以招待親朋好友。地道傳統的茶果品種豐富比如:瀨粉、撲撐、裹蒸、湯圓、入口角、白水仔、水菱角、芋糕、甜糕、番薯餅、煎堆等等。
  • 香洲「呢壹間」小店,年輕夫妻做出廣東地道茶果,味道超正
    廣東話「這一間」的意思;「茶果」,一類廣東地道糕點的總稱;而「茶果湯」,則是一種廣東湯米粉,又稱「瀨鍋邊」。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是一家珠海本地人開的小食店,能讓人通過味蕾認識珠海。李潔婷和李呈宇是一對年輕夫婦,也是「呢壹間」的「二代」。
  • 客家小吃茶果,傳統餡料不能少,粉團軟滑不裂有竅門,手把手教你
    這次還從老家帶了鹹蘿蔔乾和婆婆種的花生,為的是做一款客家民間地道小吃——蕉葉鹹茶果。茶果是廣東民間特色小吃,已有幾百年歷史。以前只是在拜祭時才特意製作,現在已成為日常的一款美味小吃。廣東各地都有其獨特做法。因為和清茶配著吃,所以叫茶果。
  • 沙溪獲評「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
    記者餘兆宇攝    本報訊 經過近一年的評選,「美味廣東——尋找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評選結果於近日揭曉。記者了解到,我市沙溪鎮獲評「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杏仁餅、隆都蘆兜粽、小欖炸魚球、三鄉茶果等8種中山小吃獲評「廣東百種傳統特色小吃」。沙溪美食在長期的發展和積澱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每年吸引本地中山人和各地遊客到此 「尋味」,更成為海外華僑內心的鄉情符號。
  • 三鄉人都懂!這間百年茶果老店,承包了幾代人的早餐記憶…
    視頻來源:中山故事 這裡賣的都是傳統的三鄉茶果和瀨粉可以說是三鄉人早餐的標配
  • 客家小吃茶果的正宗做法
    茶果是深圳寶安松崗、沙井的一種漢族民間小吃,是祭祀時才特別製作的食品,現已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客家小吃茶果怎麼做?
  • 「舌尖上的茶果」 ——唐家社區2020年親子茶果體驗日
    為了使社區居民更加了解唐家古鎮傳統茶果美食和傳統飲食文化的魅力,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創造共同學習和成長的平臺,融洽鄰裡關係
  • 為什麼廣東人對青菜情有獨鍾?
    自從網際網路玩開以後,南北方人開始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地域差別」,就連「一道青菜」也能引起大討論:北方人出去吃飯很少有點青菜的習慣,南方人尤其廣東人還有甜脆清香的芥藍、滑溜如細面的番薯葉、爽脆回甘的芥菜…寡淡青澀的蔬菜,經廣東人烹調料理後,變幻出清脆爽嫩滑等各種美妙口感,比肉還要吊人胃口。
  • 聖獅傳統欒樨餅文化學堂,教你製作隆都特色茶果!
    5月6日早上,聖獅傳統欒樨餅文化學堂在全民公益園舉行,大人小孩齊齊動手,學習欒樨餅的傳統製作工藝。說到即將到來的「四月八」,就不得不提欒樨餅了,它承載著一代代沙溪人的鄉土情懷,更加是隆都美食中獨特的存在。
  • 為啥廣東人對福建人「情有獨鍾」,廣東人告訴你:因為我們愛吃
    不知道在各位在網絡上有沒有聽過網友的一句玩笑話,那就是「廣東人最喜歡吃福建人」,其實這句話只是廣東網友的一句玩笑話,因為廣東經常被認為什麼都吃,而被一位福建網友問的比較不耐煩的時候才會說出這句話。而為啥廣東人對福建人
  • 做瀨粉包茶果 留住過去的味道
    立冬時節,三鄉鎮前隴社區的中山市尚古傳統文化推廣中心,一群穿著「巾幗志願者」字樣外套的女子,正在手工製作傳統食品茶果。早在2010年,三鄉茶果已被列為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逢年過節,娶妻嫁女,做瀨粉、包茶果成了三鄉人必不可少的傳統風俗。如今能做瀨粉、包茶果這門老手藝的年輕人已越來越少。但近年來,卻有不少「外來媳婦」,入鄉隨俗主動傳承著做瀨粉包茶果的老手藝。「外來媳婦」們學做瀨粉、包茶果,潛心「接力」老手藝製作。
  • 清明茶果
    清明茶果 2013年04月07日 15:00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我家人人愛吃以玫瑰露灑冰糖及甜菜頭炮製「神仙鴨」,當然不缺五月粽及茶果。   清明節前整弄茶果備用祭祖,最重要還是讓活人吃。阿媽茶果遠近馳名,除卻巧手精心,更重要是食材。
  • 探訪廣東江門民間傳統特色小吃,最地道的江門傳統特色小吃
    ,今天帶大家去探訪廣東江門民間傳統特色小吃,最地道的江門傳統小吃。1.雞屎藤餅雞屎藤餅,又稱烏芹藤餅,是廣東江門特色民間小吃之一,由於雞屎藤葉被揉碎後會有股如雞屎的臭味,但久聞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所以固名「雞屎藤餅」,雞屎藤餅味道清香可口,雞屎藤餅不可貌相的美味,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牆壁野樹間,長丈餘,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
  • 茶果成熟採摘季,亦是開花結果時——茶果的一生
    茶果成熟採摘季,亦是開花結果時,沒錯,這就是野生山茶樹,果子成熟採摘和開花結果在同一時間裡發生野生山茶樹生長在荒山野嶺,無任何人工管理,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自然生長,從開花掛果到成熟採摘,周期整整一年。
  • 為何廣東人對它情有獨鍾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01廣東人最懂的「鮮」味扇貝在廣東最地道的吃法是把它做成海味——瑤柱。曬乾後叫「乾貝」,而廣東人更喜歡稱它為「瑤柱」,順口且好聽。從海裡打撈上來的海產,如何在長時間內最大程度保存風味呢?這時候,鹽和高溫就是保存食物的最佳選擇。
  • 蒜香鹹味普洱茶茶果
    這節課我們用大家找到無糖調味品來做一個降糖茶果吧。材料:大蒜頭1個、豬前腿肉200克、腐乳2塊、小麥澱粉175克、木薯澱粉75克、熟普洱茶葉15克、豬板油肉100克(2.00)、錫紙菊花盞15個。水、生抽、玉米澱粉各適量。做法:1、水燒開,衝泡普洱茶。倒出茶湯,過濾乾淨茶葉,放一邊備用。
  • 為何廣東人對它情有獨鍾?
    01廣東人最懂的「鮮」味扇貝在廣東最地道的吃法是把它做成海味——瑤柱。因此,在廣東的廚房裡佔有極高的位置,不管是茶樓飯館、尋常家庭裡,都是必備的食材。讓扇貝真正火起來的,一定是宵夜攤,既解了嘴上的饞,也填飽了肉體。當它變成瑤柱,陶冶的則是人內心深處的靈魂。
  • 惠州淡水有一種特色小吃,叫做「茶果」,你吃過嗎?
    在惠州淡水鎮老街,有早餐店、茶果店、糖水店等,各種傳統的手藝讓這淡水老街常年飄香。茶果可以說是客家人的經典,以前逢年過節才會做茶果,才有茶果吃。客家茶果是一種傳統美食,品種較多,有餈粑、印粄、蘿蔔粄、艾粄、油角等不下十種。淡水居民以客家人為主,淡水老街的茶果遠近馳名。
  • 地道傳統的廣東小吃,飄香濃鬱,大街小巷都有你想要的好味道!
    廣東有很多的美食小吃,很多小吃距今歷史悠久,大都來自民間,以為味道美而且有意義所以被流傳至今,廣東的街上到處都是美食小吃,走在街上都是濃鬱的香味飄來,而且廣州的點心是出了名的,價格經濟實惠,風味多樣,深受當地人和外來人的喜愛。
  • 為什麼廣東人對一條鹹魚情有獨鍾?
    廣東人吃飯有錢冇錢都一樣講究,事因吃飯是一種生活情趣,當半島君重翻《食經》時,對這一點更加篤定了。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趣事:美食家陳夢因一日偶遇同事太太,太太嫌菜式的菜這樣貴那樣貴,手抓1.5元買菜錢不知如何撐起一家人的夥食(當時所處50年代,月工資為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