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段大分裂時期,在這樣的亂世中,年少無為的越王勾踐繼承王位。從這一點來說,勾踐還不知道前方的路途是怎樣的坎坷。年輕無為的勾踐對吳王夫差不屑一顧,貿然地發動了戰爭,結果導致越國覆滅。這時候的勾踐還是比較幸運的,為何說勾踐被滅國了還幸運呢?
就是勾踐身邊有兩位頂級謀士,這兩人就是範蠡和文種。雖說這時候的越國滅亡,但是範蠡和勾踐絲毫沒有隱退之心,兩人從楚國前來投靠勾踐。為的就是能夠幫助一個諸侯王實現天下霸業,讓天下得到天平盛世。當時的越國大臣使用計策,讓範蠡沒有被吳王夫差殺死,這給了勾踐一個機會。
想要復國,就必須到吳國去為奴三年。當時的勾踐和王后以及大臣範蠡一同前往。在歷史上,勾踐復國的事跡幾乎是盡人皆知的,這時候的勾踐沒有年輕時的狂躁,反而是一心想要復仇。也就是在勾踐為奴的三年中,勾踐嘗遍了人間疾苦。甚至是出現了勾踐吃夫差大便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出現後,勾踐無疑是成為了笑柄。只不過,勾踐有範蠡這樣的謀士共謀大業,絲毫沒有影響勾踐復仇的信心。在吳國為奴的三年中,除了範蠡這位謀士之外,還有就是勾踐的王后,此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勾踐成功復國後,勾踐的王后竟然選擇了自盡身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說起雅魚就不得不提越王勾踐,說到勾踐就不得不提到這三個人,範蠡、文種和雅魚,除了範蠡選擇離開沒有死以外,留在勾踐身邊的人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這樣看來,勾踐是屬於可以共富貴不可共患難的君王。雅魚和勾踐在吳國共同經歷磨難和屈辱,是世上和勾踐最親近也是最了解勾踐的人。她在勾踐重鑄輝煌的時候選擇自盡,可見勾踐是個不能同甘只能共苦的人。
在吳國做階下囚的日子不僅僅是食不果腹,皮肉之苦,還有性命之憂、人格上的侮辱。這時候的勾踐達到了人生的最低點,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勾踐到了人生低點,但是王后沒有選擇離開勾踐。在吳國的時候,雅魚雖然身為王后,但是此時的吳國人沒有把他們當成是越國的國王。
因此,雅魚在吳國受到了侮辱。但是,雅魚和勾踐一樣,復國的信念沒有消失。雅魚的這種復國的信念一直支持著她等到吳國滅亡,她才在自己的宮殿裡自殺。勾踐知道後,在她的宮殿裡待了三天三夜,出來後對侍衛說:把王后宮埋了,讓我的雅魚在這裡安心的睡吧。
其實,雅魚雖然在吳國受到了侮辱,古代的時候,女子的貞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絕不是雅魚自殺的根本原因。這一點通過範蠡和文種的結局就可以看出。回越國的十年間,雅魚早已經看透勾踐得勢之後的為人,她知道勾踐在乎她被玷汙的過去,不想再回憶起曾經失敗的屈辱,這一定會讓勾踐不高興。
看看勾踐身邊的另一個近臣,聰明絕頂,在吳國三年一直陪伴左右的範蠡時候說的和做的,就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雅魚太過了解勾踐,知道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人。因此,雅魚的死沒有什麼奇怪的。越國復國之後,範蠡選擇了離開,相比來說,另一位謀士文種結局就不好了。
文種沒有離開勾踐,反而是在越國為相。雅魚深知自己一定要死了,她活著只是為了看到吳國被攻破,越國復國的一天,當大患已除她就可以了無牽掛地走了。雅魚的死,對範蠡來說,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時的範蠡對文種說到「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樣一句話,讓範蠡與文種的結局大為不同。文種在越國被勾踐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