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能否被用來釣魚?這個火爆釣友圈的話題至今餘熱不斷,抱著一窺究竟的心理,筆者於某次野釣時隨身帶了一個蒜瓣,在正常打窩、誘魚、上魚的基礎上剪下了兩顆蒜塊當作釣餌,開始時浮漂還有稍許的動作,二三分鐘後即進入停口的狀態,測試失敗!
那麼大蒜究竟能不能用來釣魚?根據筆者查閱的資料顯示,多數釣友認為大蒜具有強烈辛辣的蒜臭味,直接用來切片釣魚不切實際,這一點除了筆者親自驗證外,也有相關視頻可以證實大蒜確實會將魚類趨離窩點。
然而,諸多使用大蒜上魚的視頻以及坊間流傳的大蒜水、商品蒜粉的存在又該如何解釋呢?事實證明,除了製造噱頭誤導大眾之外,釣獲更多的是與釣場環境、魚類密度、攝食性、餌料的再加工等不無關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打假大蒜釣魚的事實性分析
首先,咱們來談談魚類密度的問題。眾所周知,在黑坑、養殖池塘這種水域面積小、魚類密度高的釣場,作釣時可通過散炮、打頻率的方式將魚兒小範圍聚集形成搶食的狀態。搶食嘛不用過多解釋,基本上能吃不能吃的東西魚兒都會啃上幾口,這是受趨食的本性加上外部刺激的表現,所以很多好事者的大蒜釣獲正是基於此種狀態。
其次,釣場魚類的飢餓感也會導致餌料的誤食,比如所謂的「斤塘」。相信很多釣友都有類似的經歷,在按斤稱重結算的魚塘,無論是小雞飼料、顆粒飼料、蘆葦、蒲草、蚱蜢等等都會有很好的釣獲,這是源於此類魚塘投餵飼料的間隔時間長魚類飢不擇食的原因,使用大蒜釣獲也不無可能性。
再者,據筆者所知,養殖用顆粒飼料中就有專門用來養魚的蒜味飼料,比如我們徐州正大飼料就有相關產品。筆者在與銷售員溝通中獲知,含有大蒜成分的顆粒飼料可以提高魚類的免疫能力,同時兼具殺滅水生有害細菌的作用,主要在夏季用於小型水域養殖,味型則帶有淡淡的的蒜味。那麼結合魚類被馴化後的偏食性,在此環境下使用大蒜能釣到魚就不難理解了。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使用大蒜釣魚的先決條件是建立在養殖塘、高密度、飢餓或偏食等多個因素之上,那麼眾多野釣視頻中大蒜又是怎樣上魚的呢,這裡不得不提到餌料的再加工與使用問題。
前文已經講過,野釣時直接使用大蒜會形成死窩的現象,這與野釣使用小藥的效果如出一轍,味型過重違背了自然魚類的認知,釣獲自然可以想像。那麼多數釣魚視頻或文章會推薦使用加工後的大蒜,比如用紅糖、蜂蜜浸泡或者用酒、蜂蜜浸泡等等。
實際上以上原料已經抵消了大蒜本身的辛辣與蒜臭,紅糖可以使其糖化,蜂蜜可形成黏稠包漿,酒味則可以模擬夏季因水溫較高,腐敗物質產生發酵揮發乙醚氣體的水底環境,如此早已不是大蒜的功效,使用玉米、麥粒、蠶豆都可以如法炮製。
最後來說說大蒜水、蒜粉,坊間流傳最廣的是老師傅用來釣鰱鱅有很好的效果,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老師傅是誰?又有哪些釣友真正試過?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關於鰱鱅,很多釣友會認為其喜愛酸臭類食物且浮釣效果最好,其實未必。舉個例子:筆者釣獲的鰱鱅基本上都是在二米的水深以釣底為主,浮漂調至七八目釣二三目,餌料就是傳統的老三樣加螺鯉,以本味為主淡腥為輔,狀態為緩慢溶散。如此作釣除了會產生陰漂的現象之外,釣獲鰱鱅的個體反而比浮釣的要大。
以上案例並非個例,很多釣友在底釣的時候都會遇到鰱鱅鬧窩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窩料、餌料的霧化招引了鰱鱅。實際上作釣鰱鱅並不複雜,浮釣、底釣結合水深均有機率釣獲,而且作為濾食性魚類,鰱鱅進窩後幾乎什麼都吃,與味型相比餌料的狀態才最為關鍵。
比如早在商品餌沒有普及之前,豆渣添加麩皮、玉米面通過發酵是作釣鰱鱅的土辦法,直到後期才發展出添加草莓粉、蒜粉等增味型商品餌,但總歸離不開狀態輕、霧化快的核心理論,所以在不違背上述條件下,用大蒜粉、大蒜水開餌只是少許添加滿足釣魚人的嗅覺與心理作用而已,對釣獲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寫到最後
綜上所述,大蒜究竟能不能釣到魚?答案是並非不能,主要看方式方法。比如在特殊的釣場、使用加工後的大蒜、或在作釣鰱鱅時添加少許的蒜粉等等,偶爾嘗試一下未嘗不可。然而,如果在野釣、庫釣以及收費的管理場,勸君莫要輕信否則會輸得很慘。
本文原創:樂園之失。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