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一個小夥伴私信的問題,個人覺得比較的有意思就簡單地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從表面上看,母雞不需要公雞就能下蛋,而且現在的鬧鐘也代替了公雞的「叫起床服務」,因此,公雞好像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母雞雖然自己就能下蛋,但是這不代表它能自己繁殖
家雞是我們最常見的家禽之一,它被我們馴化後最大的功勞就是能夠每天提供營養價值較高的雞蛋。但是,你知道嗎?家雞每天下蛋的這個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定向培育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家雞是由野生的原雞馴化而來的,而原雞並不是每天都下蛋的,它們每年有著固定的發情期(每年的2-5月份),在發情期內,雌性原雞與雄性交配後才會產下受精卵,而且雌性原雞每年只產一窩蛋,大約在4-8枚左右,之後就會進入孵蛋期,再也不會產卵。
但是,在人將原雞馴化之後,由於人提供的食物較多,而且定向的選擇這些排卵能力強的母雞,再加上母雞大都與公雞分開養,這樣慢慢的母雞就具備了每天產卵,而且不用異性的能力。
這個能力對人無疑是有巨大的好處的,尤其是在以前生活水平比較低的年代,雞蛋幾乎是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只要養著幾隻母雞,雞蛋的來源也相對穩定。但是,母雞產下的都是未受精的卵,即便是給它20天的孵化期,雞蛋最終連根毛都不會孵化出來。
因此,如果不需要公雞的話,我們就只能吃一代雞的雞蛋了,因為它們再也沒有了後代。
其次,公雞才是人們的主要肉食禽類之一
家雞的存在不止是為了給人提供雞蛋,它們本身還是我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去酒店還是在家自己做,最經常用的就是公雞,而不是母雞。這是因為公雞肉相比母雞肉更容易烹飪,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炒一個公雞,半小時就能結束,但是如果燉母雞,至少要1個小時以上,而且從口感上來講,公雞也比母雞好吃一些。
其次,在人工飼養下,公雞的生長周期也比母雞快很多,由於母雞攝入的大部分的營養都要優先為產卵服務,所以,一隻淨重4斤左右的母雞,需要2年以上才能長成,而一隻淨重4斤的公雞,僅需要半年,最多一年就能長成。
因此,從肉食的角度看,公雞的存在也非常有必要。
第三,有性繁殖的動物
在自然界中,繁殖是動物的本能,而繁殖又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其中無性繁殖的個體甚至沒有雌雄的區分,它們靠自己分裂、出芽就能完成繁殖。但是,有性繁殖的動物必須通過兩性的配子做減數分裂才能夠產生新的合子。而我們常見的動物都是有性繁殖的動物,當然雞也不例外。
即便是擁有了孤雌繁殖的能力,不需要雄性的精細胞了,它產生的後代也有雌雄之分。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想讓天下只剩下母雞是不可能的。那麼,在自然界中有沒有孤雌繁殖且生育的後代為單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蜜蜂群中的雄峰就是由未受精的卵發育而成的,它們具有單倍的染色體,這些雄峰生下來只有一個功能那就是與女王蜂繁殖,一旦繁殖結束,交配後的雄峰就會死掉,而那些剛孵化沒有來得及交配的雄峰會被工蜂們殺掉或者趕出蜂巢自生自滅。
除了蜜蜂外,有少量的科莫多龍也能進行孤雌繁殖,而是它們未受精的卵發育成的後代也均為雄性。當然在自然界中,還有孤雌單性繁殖只繁殖雌性的,比如夏季的蚜蟲就可以孤雌繁殖,而且產下的後代均為雌性。
而以上這些動物的繁殖習性都是經過漫長的演化才形成的,受環境、季節的影響較大,母雞這種自古以來就兩性繁殖的動物很難擁有這個能力。
總結
公雞沒什麼用這個說法乍一看挺有道理的,不過經不起推敲,首先野生環境下的原雞依然與其他兩性繁殖的野生動物一樣,需要交配才能繁殖。而在人工飼養下,雖然母雞不需要公雞就能產蛋,但是它們產下的蛋都沒有孵化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從繁殖的角度還是從肉質的角度,公雞都是必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