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讓母雞產蛋,而是讓母雞繁衍後代。沒有公雞,母雞自己也能夠生蛋,但沒有公雞,母雞生的蛋就沒有靈魂,就不能孵出小雞寶寶。
卵生VS胎生
我們先來看看雞屬於哪一種生殖方式。「卵生」和「胎生」是自然界最常見的動物生殖方式。
自然界有性生殖生物的繁衍,必須要有雌雄兩性的交配,讓來自雌性的卵細胞和來自雄性的精子細胞結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才能產生後代。
胎生:受精卵是在雌性體內完成發育,也就是說,卵子與精子在母體內結合,受精卵是在體內經過母體供給營養,然後直接產出胎兒,就屬於「胎生」。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胎生」的。
卵生:卵生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結合後,受精卵會以下蛋(產卵)的方式離開母體,單純靠卵黃提供營養,發育成新的個體。像鳥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爬行類等大多數動物,則屬於「卵生」動物。
雞屬於鳥綱下的物種,是一種鳥類,屬於卵生動物,會產蛋,新的個體是在雞蛋中發育成長的。
母雞未受孕也能產蛋
母雞生蛋是一種本能,是自身的一個生理現象,與交配與否無關。其實蛋黃就是母雞的卵子,下蛋可以看做是雞排卵的過程。就像人類女性一樣,即使沒有受孕,每個生理周期也都會排卵。只不過女性的卵子如果沒有受精,會隨大姨媽排出,而雞的卵子則是變成雞蛋排出來。
母雞下蛋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
只要是發育成熟的卵子(卵黃)就會離開母雞卵巢,進入輸卵管。
如圖,首先在輸卵管的上端逗留15分鐘,在這段時間裡,可能接收來自公雞的精子,也可能沒有交配沒有精子進來;
之後,卵子進入輸卵管的蛋白分泌部,被其分泌的蛋白包裹起來,由此形成蛋清;
接下來,在峽部形成蛋殼膜;
再到子宮部形成蛋殼;
卵子(卵黃)就這樣一路過來,變成了雞蛋,最終從洩殖腔排出母體外。
母雞在沒有公雞「幫助」下,產下的蛋,是沒有受精的雞蛋,這樣的雞蛋是沒有發育能力的,也就是不能孵化出雞仔。我們日常吃的基本都是這種未受精雞蛋。
而母雞與公雞交配後,產下的蛋,則是經過受精的雞蛋,通過21天的孵化期,就可以孵化出小雞寶寶。
所以,公雞存在的意義,就是可以和母雞進行交配,使母雞卵細胞受精,這樣才能繁衍出後代。此外,公雞的價值還體現在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用肉雞。
其實,不僅是母雞可以不需要和雄性交配就能生蛋,理論上,其它家禽或鳥類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比起被人類馴化的家禽,野生環境中的鳥類一般不這麼操作,它們產卵就是為了延續後代,都是到了繁殖期交配後才產卵,野生雄雌鳥類總是同步活動,所以卵的受精卵一般高到90%以上。那麼,為啥雞就是個例外?
蛋雞為什麼能天天產蛋?
家雞和蛋雞是由早期的原雞馴化而來的品種。原雞被人類馴養後,逐漸變成一種家禽。
原雞是一種群居的野生雞,自然條件下的野雞下蛋主要是為了繁衍,每年都是在固定繁殖期才會生蛋,每年約產十幾隻雞蛋。
人類馴養原雞,目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雞蛋和雞肉,於是,有意篩選出產蛋量高的雞,吃掉不怎麼下蛋的雞。經過漫長的馴化期,雞的下蛋習性被改變,能產未受精雞蛋的這一特性被發展壯大起來。
而且,自然界交配後的母雞隻有在產下足夠多的雞蛋時,才會停止產蛋,開始進入孵化的模式。但家雞下蛋後,人們會不斷把雞蛋取走,母雞就會不停下蛋。
現代工業化養殖下的蛋雞,是養殖戶選育出來的產蛋能力高的品種,再通過提供營養充足的飼料和長時間的人工燈光照射,延長雞的下蛋周期,使蛋雞有極高的產蛋率。蛋雞們每天除了吃,就是下蛋,每年可產蛋約300隻。它們早已經失去了孵蛋的本能,變成了冰冷的下蛋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