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即使不和公雞交配也能產蛋,那公雞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活躍著恐龍大家族,它們佔據著地球上的主要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但是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呼嘯而來,撞擊到現今的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當時那個地區是淺海,小行星撞擊引起了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
最終因為火山灰以及天體碎片進入大氣層,遮蔽了陽光,導致地表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最終食物鏈基食坍塌,對於資源能量需求最大的恐龍大家族整體滅絕。但也有部分恐龍留存下來,發展到今天變成了鳥類。非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吃的雞實際上就是在吃「恐龍」。
雞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家禽,遠古時期要想吃肉還必須要去野外打獵,並且能打到什麼獵物還無法確定。但是隨著發展,人類逐漸的馴養了很多動物和植物,這樣肉也有了、米飯也有了。家雞的馴養歷史超過4000年,不僅僅可以吃肉,同時飼養它們還可以吃到珍貴的「雞蛋」,在很久之前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雞屬於脊椎動物,是紅原雞的亞種,它們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最後體外孵化。當雞窩裡的雞蛋個數達到一定程度,母雞就進入了孵化模式,體溫升高並且連續數天不吃不喝的給雞蛋提供適宜的溫度,小雞大約在21天之後孵化出來。
在農村家裡養的雞,為了不讓它進入孵化模式,因此需要每天都把雞窩裡的雞蛋取走,讓母雞充當「下蛋機器」,給我們提供營養。
大家都很清楚,母雞隻要成熟後就可以進行產卵,即使沒有公雞的存在,最終也能下雞蛋。但是這類雞蛋是無法繼續孵化的,因為在產生的過程中可能少了一個步驟,並沒有受精。例如從養殖場買來的雞蛋都是這種類型的,因為在養殖場只有母雞沒有公雞的,它們的「一生」都只能待在容納一個身位的籠子裡,不停地下蛋,甚至無法回頭看一下。
但如果是農村家養的母雞,它們下的蛋一般都是被受精過的,因為有公雞的存在。公雞沒有像哺乳動物一樣的生殖器官,整套生殖系統都隱於洩殖腔中,公雞母雞的交配時間也很快。最終精細胞會儲存在母雞輸卵管上部喇叭部的精窩內,並且「保質期」最長可以持續24天。
當卵子形成後進入喇叭部,在這裡它要和精細胞進行結合,最後形成胚珠,在這一步驟完成之後,它會繼續向「下遊」移動,直到形成蛋白蛋膜,最後就是堅硬的外殼,整個雞蛋就算是被「加工」完畢。這樣的雞蛋,最後是可以孵化出小雞的。
但是如果公雞和母雞沒有交配,正常情況下母雞成熟後的卵子依然最後會形成雞蛋,只不過是在經過喇叭部的時候沒有受精這一過程。
因此說公雞的存在,和大部分雄性動物同等重要,都是為了種群的繁衍。只有母雞,雖然可以一直下蛋,但是全部不能孵化,最終面臨的只能是滅絕。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