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為什麼公雞比母雞少?」實事求是地講,小雞孵出比例中,公母比例差不多,不存在公雞比母雞少這一說。之所以造成您覺得公雞比母雞少的誤解,應該是您在雞場中所見,屬於人為的公母比例調整。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以下三個:
一、不管是養雞場還是農村家庭養雞,均以讓母雞生蛋為主要目標。
在農村,春季賣雞苗的來了,農村大媽大嬸挑雞苗,都照著母的挑。公雞苗比母雞苗便宜,也少人買。阿兮兒時曾見過有不法商販,以公雞苗冒寵母雞苗賣給不會挑的農村人,小雞長大,院子裡十幾隻公雞,惹得村裡許多媳婦賣那商販的「挨千刀的」。
為啥這樣?公雞不下蛋還很能吃糧食,對農村人來說,真是賠錢的貨。母雞雖然也吃糧食,可每天都能下個雞蛋,也算是物有所值。
二、農村老話說得好:「公雞多了不下蛋」。即使是種雞場,公雞配備比例也不能太高。
公雞精力旺盛,在農家土雞飼養時,若是公雞比例高,那等到小公雞長到差不多開始學打鳴的時候,有幾隻就差不多要挨刀了。
阿兮兒時不懂,只知道小公雞都還沒長成,大概七月十五左右,父親就會在我們星期天回家時,殺只小公雞,給全家人開開葷。到八月十五,也會殺公雞。最後留一隻,最多兩隻到過年再殺。
有過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公雞「踩」雞很兇悍的,啄的母雞脖子上的毛都掉了,而且無度。農家養十幾隻雞,留一隻公雞就足夠配種了。
千萬別做夢公雞母雞也實行什麼一夫一妻制,公雞這物種,天生就得妻妾成群,一公六母都等於謀 殺。
在種雞場,為提高蛋的受精率,一般按照12:1(母雞:公雞)的理論比例配置。可選父母代種雞進雛時公雞佔母雞比例的15%,到20周齡時保留11%~12%,產蛋期保留8%~10%。自然交配時,一隻蛋用種公雞可配母雞10~15隻,一隻肉用種公雞可配母雞8~10隻。
但具體執行時,可根據具體情況來隨時調整。比如若是新生代公雞太過生猛,母雞被「踩」得毛都沒了,甚至有被「爬」死的,就得減少公雞數量。有經驗的養雞人會選擇15:1的比例。
三、有專門養公雞的雞場,也就是公雞與母雞分養
為了讓廣大母雞安居樂業好好下蛋,多餘的公雞隻能是單獨飼養了。阿兮家鄉有個很著名的土公雞養殖場,專門在山上養殖公雞,散養的公雞,都特別有攻擊性,也是身強力壯,買公雞的時候要自己看好了用網子扣,也是個力氣活兒,一般人幹不過特,公雞的奔跑速度驚人,惹急了連飛帶竄,跟野雞一樣。這種真正的散養土公雞,價格不菲,活雞稱一斤也要15-20元了。
一些養殖經驗,也是農村人在長久的生產實踐中,慢慢摸索出的,都很有道理。如今生活好了,土公雞養殖也很熱,公雞不像三四十年前那麼不受待見了。
農村農民農業,民諺民俗民風。歡迎關注阿兮隨筆,了解更多精彩三農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