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

2020-12-15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問:簡體字的「這」,和繁體字的「這」,有區別嗎?

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沒有區別,就是將走之底上面的「言」字簡化成為「文」字。都是作指示代詞用,和「那」字相對。

有很多熱愛繁體字的朋友,總是說繁體字更美、更有意義。簡體字破壞了中華民族傳統漢字的美感,特別是建國後的簡化,簡直就是對漢字的侮辱。這些朋友一直在呼喚繁體字回歸,認為繁體字才真正代表中國文化。

其實這相當不靠譜。

文字是什麼?是語言的載體。所以任何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工具肯定是越簡單、越細緻才好。因為簡單才容易辨別、書寫,因為細緻才不會再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產生歧義。

舉個極端的例子。用「0」和「1」做判斷的計算機絕對不會在判斷上出錯。因為簡單、明白。

漢字從最初的圖形,到後來增加筆畫、變得複雜,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不斷發展,文字本身的記錄不夠,又沒有能力新造字,才會越來越複雜,代表更多的意義。而當白話普及,並且打破文言文記錄歷史文獻的壁壘之後,文字變多、詞組變多、信息爆炸、那麼越來越大的信息量就自然要求文字本身越來越簡單。

漢字的繁簡化,是有它自身的運作規律的。我們建國後的漢字簡化工作,不過是因為掃盲這個徵服工作對它的簡化加快了速度。但是,二簡字就推行失敗了,不符合人類交流使用習慣的做法肯定是不能成為通行用法的。

就好像魯迅等一幹學者呼籲用拉丁語代替漢語一樣,不現實的激進改造最終肯定失敗。

所以,當下的簡體字是有存在道理的,大陸絕對不會開文化倒車。

繁、簡體並存,再慢慢合併才是未來的趨勢。

至於是合併成為簡體,還是繁體,雖然政治形勢可能強橫一時,但最終還是中華文化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繁簡體可以並存?

因為漢字是一種脫離聲音和意思的符號,這種符號,不論繁體還是簡體,我們不學習,都不會使用,但是我們只要學習,就都可以使用,何況只是字形不同,聲音和意思基本相同。

就好像一臺手動擋的車和一臺自動擋的車,中國人都能開的,只是學習過程不同而已。

回到「這」字,這個字的簡化其實和咱們現政府無關。

這個字由繁到簡,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 年,民國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確定的。

新文化、漢字簡化一直是文化人在努力推進的事情,與國情、政治無關。

而且當時簡化這些漢字,其實早在民間已經開始使用。也就是說老百姓早就不喜歡寫得太麻煩的字,而使用了各種「通假」、「假借」,甚至是錯別字的方式來自行書寫。民國教育部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給這些民間簡化的漢字正名而已。

這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新華詞典收入流行了一段時間、有實際影響的網絡用詞是一個意思。

這些繁體字的簡化,是華人信息增量交流的需要。

而具體到「這」字簡化成「這」字,估計是受了書法中行書或者草書的影響,因為早在王羲之、蘇軾等人的書法帖中就已經出現,老百姓發現了,用了,不但更容易書寫,而且也並不會產生歧義,就一直這樣流傳下來了。

直到民國教育部定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寫繁體字,簡體字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嗎?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簡體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出現的,是政府推動的結果。我們在手機上看電視、電影的時候,有時候一些古代劇節目會出現簡體字,有不少彈幕評論就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質疑編劇或導演,嘲笑人家沒文化,說那時就有簡體字了嗎?還動不動就要讓編劇出來「聊聊人生」,或者要「給導演寄刀片」。實際上,那些人真正應該嘲笑的是自己,看看自己的「語文是不是體育教師教的」才對。
  • 一直被我們誤會的簡體字!這才是它們的來源,沒有不如繁體字!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的普及的普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民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於是現在就有很多人呼籲恢復繁體字教育,並且列舉了繁體字更加美觀,結構更加合理,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的幾大優點。而且現在香港等地仍然大規模使用繁體字,也成了支持恢復繁體字的人的有力論據。那我們就來說一下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吧!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
  • 如何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有跟港臺同胞郵件來往的童鞋都清楚,大片大片的繁體文章讓習慣看簡體字的我們感到頭疼,這跟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看漢字是一樣的感覺,霧蒙蒙,那麼我們如何快速把一篇文章或郵件將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一起來了解下吧~!在ie瀏覽器輸入「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然後點擊搜索結果。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爭論,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寫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為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提到黃秋生所提到的「華夏文化滅絕」,馬東認為「很奇怪」,他解釋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著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
  • 拋棄複雜的繁體字?簡體字:更易交流
    現在臺灣媒體報導稱,為了讓國內遊客更好的去臺灣旅遊,很多本地商家拋棄繁體字,積極的改用簡體字,為的是他們更好的遊玩和消費。此舉讓臺灣政府不是很滿意,之前他們曾建議當地商家,不要為了中國內地的觀光客改用簡體字,這樣反而使他們失去認識繁體字的機會。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香港繁體比臺灣繁體更古老一點,比如香港裡的「為」字,寫作為,而臺灣音樂裡的「為」字,寫作「為」。這兩個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寫法不同,而它們寫法不同的原因是字源不同。
  • 書法家為何喜歡寫繁體字,而不喜歡寫簡體字?
    構成漢字的基本筆畫有橫(一) 、豎(丨)、撇(丿)、捺()、點(丶)、折(乛)、鉤(亅)等,一個漢字裡,這些筆畫往往交叉組合和排列,首尾呼應,能有效展現出字體在空間中布局的合理性。顏真卿《多寶塔碑》從書寫的簡潔性和方便性來看,簡體字確實要比繁體字有許多優勢,但從視覺效果和藝術趣味來看,一些簡體字的筆畫過於稀少,不利於書法家謀篇布局,容易導致一個字體,或一幅書法作品喪失應有的節奏變化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為什麼繁體字會被簡化變成簡體字?看完後了解了
    在沒有進行文字改革時,人們一直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的優點是能夠更明確的表達意義,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是根據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認,這也是為什麼學會了簡體字後,很多繁體字也很容易認出來的原因之一。但是,為什麼中國近代開始嘗試對漢字去繁就簡呢?漢字的簡化過程,幾乎貫穿著中國的近代史。
  • 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因此,我覺得喜歡紙質書的人總是覺得「電子書」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抵制」電子書的一個論據在於「看紙質書不傷眼睛」,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現代科學方面的問題,如果科學家們真的出來論證,那麼一定會有「對錯」之分。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我認為書法作品的內容,是既可以選擇寫繁體字的,也是可以選擇寫簡體字的,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你在作品中所寫的字全部都是繁體字,那麼你就要把所有的字都變為繁體字,不能有一點模稜兩可的地方。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繁體字變為簡體字後很容易普及,但為什麼「二簡字」很快被廢止呢
    我國自古(從有漢字起)就使用繁體字,包括數字。數字一直都是這麼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寫了幾千年。只是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大量培養人才,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繁體字的識認記相對都比較困難,為了加速掃盲,1956年審訂通過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大力推行簡體字,那時候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是掃盲班和識字學文化,數字也變成了零、一二三四五等,因為簡體字筆畫很少,容易造假,所以我們的會計制度裡用的仍舊是繁體字。
  • 要恢復繁體字嗎?112歲周有光表示,這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作為古代範本的繁體字,現已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除了專門研究繁體字的學者和繁體字愛好者,已經很少有人會在日常使用繁體字,但最近由於漢語地位的提升,有些專家便將繁體字拿出來和簡體字一較高下。對此,中國的語言學家周有光認為,簡體字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不需要為了繁體而繁體。有人提出質疑,簡體字的「俗文化」正在代替繁體字的「雅文化」,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周有光便說,繁體字和簡體字沒有什麼雅俗之分,文字應走入民間,貼近大眾,才會得民心,為大家所接受,要不然只能退化成小眾文化,被少數人掌握。
  • 借傳統川菜和創新川菜,談繁體字與簡體字:守住靈魂
    這段時間,各處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擁護文化性與藝術性兼優的繁體字,有的支持識讀性和運用性更佳的簡體字。儘管雙方都義正辭嚴,但似乎都很難說服對方。我對川菜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以及川菜的內涵、本質和精神,有一些比較膚淺的看法,這裡說出來,跟大家分享交流,同時看看能不能為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討論,增加一些視角。
  • 借傳統川菜和創新川菜,談繁體字與簡體字:守住靈魂
    這段時間,各處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擁護文化性與藝術性兼優的繁體字,有的支持識讀性和運用性更佳的簡體字。儘管雙方都義正辭嚴,但似乎都很難說服對方。我對川菜傳統與創新的關係,以及川菜的內涵、本質和精神,有一些比較膚淺的看法,這裡說出來,跟大家分享交流,同時看看能不能為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討論,增加一些視角。川菜,傳統和創新,共存與相對麻辣豆腐是傳統民間川菜,但當廚師薛祥順在豆腐中加入煵酥的牛肉臊子後,它就變成了陳麻婆豆腐店的創新川菜。
  • 綠營發飆稱高雄路面用簡體字 大陸網友:這是日文
    想必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事實上,並不是字寫錯了,而是字體出了「問題」。2日下午,民進黨「立委」劉世芳突然在臉書上「發飆」。她上傳了一張圖片,稱高雄市九如和澄清路口的「待轉區」三個字使用了簡體字。解釋之後,高雄市不得不連夜趕工,將字改為繁體字。面對島內一連串操作,大陸網友的反應普遍是:???大陸網友的迷惑不難理解,因為劉世芳圖片中「待転區」三個字並不是簡體字寫法。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比如說美國的一些地方仍然會使用一些古老的詞彙和句子,港澳臺仍然使用繁體字,這是相同的概念,使用字體的不同肯定有其中的原因,但是多樣文字的存在給我們帶來的是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繁體字的使用對港澳臺的發展沒有任何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一點。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
  •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簡體字與繁體字孰優孰劣?
    日本至今仍然使用部分漢字,其中絕大多數為繁體字;韓國在文字改革前也是如此;新加坡跟隨我們使用了簡化字,但他們過去長期使用的也是繁體字。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國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我國有密切的交往。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繁體字從不曾退出舞臺,又如此位高權重,不如讓它在大陸重新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