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重慶7月24日電(記者李宏、張國聖)驕陽似火的7月,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河鎮三河小學的教室裡,不時傳來孩子們的笑聲和歡呼聲。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暑期「三下鄉」的師生志願者,正在七彩課堂裡帶著孩子們練習繪畫、手工、書法、武術、舞蹈、語言和音樂,豐富多彩的課程讓100多名孩子興致盎然。
地處重慶東部的石柱縣,是集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於一體的山區縣。三河小學的學生,近七成是留守兒童。為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成長,重慶二師的師生們將這裡作為開展系列教育精準扶貧行動的「根據地」。
第一節課講臨摹,來自二師美術系的志願者晏嬌嬌就發現,無論是從《杜鵑花》到《秋菊》,還是從《鳳凰起舞》到《凡·高自畫像》,孩子們畫起來都特別認真。志願者們在三河小學的七彩課堂開設了7個班,每個班都有一二十人報名。每天早上八點半開始上課,但很多孩子不到七點鐘就到校了。五年級的馬海燕說:「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喜歡繪畫了,現在提起筆來就想畫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
開設興趣培養課程的同時,志願者們也特別留心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在情商培養活動中,他們通過講故事、情景模擬等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學會感恩父母。當志願者李媛讓孩子們將氣球放在衣服裡模擬懷孕媽媽時,一個男孩兒流著淚對她說:「姐姐,我想媽媽了,媽媽好辛苦,我好久都沒有見到爸爸媽媽了。」參加志願行動的重慶二師團委書記馬潔說:「這些孩子對一些事情很敏感、對自己不自信,心理上需要一種陪伴,所以我們就試著在情緒解壓、自我肯定方面進行相應的培養,希望他們能夠敞開心扉,袒露心聲,在心理和思想上健康成長。」
重慶二師從2015年開始結對幫扶石柱縣,學院形成由黨委書記和院長任組長的雙組長工作機制,以教育精準扶貧為核心在教育幫扶、產業扶持、人才交流和文化下鄉等多方面建立高校與地方戰略合作長效機制。一年多的時間裡,學院師生先後捐款10餘萬元「圓夢大學資助金」,支持石柱籍貧困大學生求學深造,還在三河小學等學校捐建了愛心書屋、開展了留守兒童七彩課堂、情商培養和兩地書成長陪伴計劃等活動。「一時的幫扶顯然不夠,所以我們制訂了成長陪伴計劃,讓大學生一對一地與留守兒童結對,長期幫助孩子們。學校在開展系列幫扶活動的基礎上,注重合作共建基地學校、幫扶師資協同培養、科學研究與諮詢服務等深層次教育幫扶項目的落實和推動,力爭走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的新型幫扶之路。」重慶二師黨委書記鄒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