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威遠縣嚴陵鎮橋裡村2組,站在半坡上舉目望去,一行行綠油油的韭菜猶如給大地劃出了一道道綠色格子。太陽光照在韭菜葉上晶瑩閃亮。中午時分,村民廖志芳還在地裡梳理她那兩畝三分地的韭菜,準備進行第二次壘土。她說:「公路修通後,全組90%的農戶都種了韭菜,每畝收入八九千元。」
這個組的土地半沙半泥,很適宜種韭菜。以前村民也種過,就是因為路不通,一家人種一兩分地,全靠挑到街上去賣,收入不多,憂愁不少,村民感到十分艱難。特別是下雨天,挑一挑韭菜,摔好幾跤都到不了場鎮,韭菜摔壞後沒了賣相,價錢明顯低於別人。有時一些菜販看到橋裡村的韭菜是不錯,問路有多遠,車子好跑麼?村民就發不起言了。後來村民乾脆不再種韭菜,還是按老一套種糧食,掙著那一畝幾百元的微薄收入。
3年前,上級給了這個村的通村工程指標,村民積極籌資出力讓地,終於修通了3公裡多的水泥公路。公路通,車來車往,運什麼都方便。村民又種起了自己很有技術優勢的韭菜。再也不怕別人問是否通車?水泥路通沒有了?還主動向買韭菜的人說:「我們那裡路好得很,你們可以開車去拉。」
後來一些老闆真開車去拉韭菜時,量又太少。村民見路通了,韭菜有了好的銷路,每戶農戶從幾分面積擴大到1畝到幾畝。到去年,全組就種了30多畝,鄰近的村也跟著種起了韭菜,總面積上百畝。每年十多二十萬斤都是宜賓、自貢、瀘州等地的一些老闆來拉走的,村民把韭菜上車後只管在路邊收錢就行。
廖志芳說,種韭菜不虧肥料,中途要壘兩次蔸,平時候一般不用怎麼管。並且栽種一次可以持續兩三年都可以不用重新栽,讓它自己從原蔸上再生起來,工作量小。最便宜時1斤也要賣2元左右,今年每年賣到了5元多,每畝收入八九千元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