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普定縣白巖鎮韭黃基地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柑橘樹苗有序排列。在基地務工的當地村民蔡洪勝說,原來地裡都種了韭黃,可是韭黃的管護工作結束,面臨一段時間的工作空白期。韭黃地裡套種柑橘以後,工作多了,收入也高了。
「從育苗到栽培、施肥、修枝,採果的過程,用工量都是相當大的。」普定縣鑫豐禾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平說,老百姓不用擔心他們沒有工作,一個月最少能保證有二十幾天在地裡面幹活,有活幹就有錢掙。
「韭菜+柑桔」產業生態發展是白巖鎮在原有韭菜產業的基礎上,採用限根器升高活土層,這樣既不影響韭菜生產又能滿足柑桔根系生長需求的間套模式,實現了兩個產業共融共生。相互發展,節本增效。同時限根栽培作為目前國內外提升柑桔品質的一種有效方法,可實現集中增施有機質、達到全面改土培肥,有利於提高柑桔含糖量1-3度,從根本上解決普定縣過去引種的柑桔含酸量高的問題。
「我們有專門的技術管理團隊,對柑橘進行現場的跟蹤,技術上面進行指導,對它的土壤進行改良,對它的根系進行限制過後,營養各方面就跟得上,用一定的微量元素,使它的果子變得更甜。」周平介紹。
據統計,原來一畝韭黃地的年產值可達到11000元左右,現在通過「柑桔+韭菜」的套種模式,在每畝原有2200窩韭菜的基礎上減少了140窩,改種柑桔,每畝土地年產值將在原來11000元的基礎上減少420元,等到柑桔2023年掛果盛產後,每畝可產4000斤柑桔,按市場價的8元一斤的收購價,每畝土地將增加32000元的水果受益。除開成本費用,將產生8000-10000元的利潤收益。
「摸索柑桔套種在韭黃裡面,最主要的是起到一個多元共用,增加畝產值,來保證我們的產業興旺,從原來的一畝一萬元左右的收入會增加到兩萬二左右,翻一倍。」普定縣白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胡林說。
白巖鎮堅持以短養長的產業扶貧發展思路,大力推廣果蔬套種技術,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物質、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模式,解決了林果產業發展中果園「種與不種」、「種什麼」的矛盾。同時與四川省農業發展單位聯姻,藉助成熟的銷售渠道,徹底解決銷售難題。
「我們有現成的銷售渠道,廣州,上海,嘉興,青島都有我們的銷售團隊,還可以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像馬來西亞,俄羅斯,越南,這些國家我們都在賣,所以銷售是一點兒都不成問題,完全不存在銷售難的問題。」周平說。
目前,白巖鎮已經建立了800畝的「柑桔+韭菜」的套種試驗田,1200畝的「梨+韭菜」套種基地,據了解,全鎮將在2023年將果蔬套種生態發展模式進行全鎮覆蓋,屆時全鎮農產業經濟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我們打算通過這八百畝的試驗,如果成功了之後,我們將會在全鎮所有村和種韭黃的地方全部複製推廣,用兩年的時間把我們12000畝的韭黃全部複製推廣結束。」胡林介紹。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梅世桂
編輯 向淳
編審 胡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