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二戰日軍大和級戰列艦及其戰史

2021-01-09 騰訊網

1941年12月8日竣工時大和號的俯視和側視圖

大和號的誕生地吳海軍工廠第三號造船船渠

大和級戰列艦裝甲線圖

大和級戰列艦艦艇裝甲中央橫剖面線圖(第135號肋材附近)

艦體龍骨構造

戰艦大和舾裝作業模擬

徳山至吳港間公試中的武藏號戰列艦,可見前甲板向下彎曲的「武藏坂」。此時艦上多為三菱廠的隨船技師,因此身穿白色工作服,左旋副炮塔為臨時設立的淡水儲水罐 時間為昭和17年6至7月(1942年6至7月,照片為人工上色)

這張照片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戰艦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張詳細的舾裝照片,攝於1941年9月22日吳工廠舾裝艦橋,畫面右邊的是鳳翔號航母(遮風欄呈豎起狀態),鳳翔遠方為間宮號給糧船,背景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驅逐艦群。左側可見第6戰隊的重巡洋艦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設給油船。長期以來日本人對這張照片的鑽研判讀機會發展成一門學問。拍攝者為造船部設計官橋本敏郎技術大尉。日本投降後橋本前往東京,以「技術資料兼民族紀念品」的名義將照片託付第二復員省(原海軍省)官員福井靜夫保存。

戰艦大和同武藏艦橋背面對比,左邊為大和號1941年9月22日在吳工廠舾裝艦橋,右邊為武藏號1944年6至7月在伊予灘,此時艦橋上已經加裝了21號電探

戰艦武藏的艦橋,注意15米測距儀上方仍未安裝電探,時間為1942年6至7月

中央艦島3D復原圖

中央艦橋內部構造3D示意圖,紫色部分為士官升降梯,綠色部分為司令塔和司令塔升降梯

大和竣工時(1941年12月)艦體中央部構造

武藏公試時(1942年7月)艦體中央部構造

黃-色部分標明戰艦大和同武藏艦橋的差異的地方,左邊為大和竣工時(1941.12~1943.5)的狀態,右邊為武藏公試後的(1942.8)狀態

戰艦大和1943年7月改裝後艦橋中央部構造

戰艦武藏1943年7月改裝後艦橋中央部構造

此時在第一艦橋附近已經加裝了2號1型電波探信儀(21型電探,即對空警戒雷達);22型對海電探;E27型雷達信號探測器(接收敵艦雷達發出的偵測電波,以提前預警);對空觀測所加裝18cm望遠鏡;第二艦橋後部露天平臺延長了3米,把作戰室甲板上取消的信號觀測所移到了這裡;兩舷副炮前後加裝25mm3聯裝機關炮

戰艦大和1944年2月25日~3月18日改裝後艦橋中部形態,此時在後主桅杆上安裝13號電探;拆除了兩舷的155mm副炮,加裝「八九式40口徑」127mm高炮,「九六」式25mm機關炮,4.5米高炮測距儀 (淡藍色),兵員待機室

戰艦武蔵1944年4月10日~4月22日改裝後艦橋中部形態 ,此時在後主桅杆上安裝13號電探;拆除了兩舷的155mm副炮,加裝「九六」式25mm機關炮,94式高射指揮儀,兵員待機室

戰艦大和阿號作戰時(1944年6月)對空火力增設狀況

戰艦武藏阿號作戰時(1944年6月)對空火力增設狀況

戰艦大和捷一號作戰時(1944年10月)對空火力增設狀況

戰艦武蔵捷一號作戰時(1944年10月)對空火力增設狀況

戰艦大和天一號作戰時(1945年4月)對空火力增設狀況,150cm探照燈被防水布罩著

戰艦大和天號作戰時 (1945年4月)艦橋中部各戰位95式2米測距儀同25mm機關炮管制圖示

艦武蔵捷號作戰時 (1944年10月)艦橋中部各戰位95式2米測距儀同25mm機關炮管制圖示

西方成於希臘羅馬~立於十字基督~醒於文藝復興~霸於產業革新~

東方成於三皇五帝~立於秦皇漢武~昧於程朱理學~惑於精神革新~

火控系統

戰艦大和艦橋後方3D復原圖,1944改裝後形態,可以看到2號1型電波探信儀(21型電探,即對空警戒雷達);22型對海電探;94式高射指揮儀

戰艦大和劍橋後部,可以清楚的看到2號1型對空電波探信儀,在其下方的就是日本光學會社(戰後的尼康公司)於1935年開發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體測距儀,大和、武藏都裝備四臺,其餘三臺裝備在三座主炮炮塔上

1號3型電波探信儀(對空) 3D復原圖及實物

13型電探指示機及其目標捕捉模擬圖

13型電波探信儀:根據研製要求,它是陸上?艦船?潛艇用小型可搬式対空搜索雷達,工作頻率150MHz,峰值功率10KW,採用2*4水平固定式天線,標的距離精度是2~3km。方位精度10度。13型電探只有一個A模式的顯示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準確的目標的方位角資料,而且完全無法提供仰角資料,而只能通過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測目標的情況。(簡單的說就是知道有人來了,但不知道在哪)

2號1型電波探信儀(21型電探) 3D復原圖 及實物(上圖為武藏裝備的21型電探)

21型電波探信儀,外形是框架式天線,發射接受部分都是由10mm銅線構成。21型可以迴轉,在二戰工作在較低頻率的水面搜索雷達基本上都能兼顧對空任務。因此有人說21型可以探測100km處的飛機。關於這點其實在討論13型的時候已經提過,是否真有這樣的能力就見仁見智了。另外,21型其實是分a型戰艦用,b型大型空母用和c型輕型空母及巡洋艦用等的,性能是有差別的,很可能就差在天線面積上。但具體數據一時找不到。(非常奇怪,關於它的資料日本人也不大提,因此很不好找。)

工作頻率:199.861 MHz,工作頻段:VHF,波長:1.5m,脈衝重複頻率:1 kHz,脈衝持續時間:1us,最大作用距離:80.886海裡,最小作用距離:2997米 ,水平波束寬度:17度,垂直波束寬度:30度,峰值功率:5KW

2號2型對海電波探信儀(22型電探,即對海雷達) 3D復原圖及實物

22型對海電波探信儀:

用途:艦船?潛艇用水面搜索(兼射擊) ,工作頻率:2.997 GHz,工作頻段:S,波長:100mm,脈衝重複頻率:2.5 kHz,脈衝持續時間:1us,最大作用距離:32.354海裡,最小作用距離:2997米 ,水平波束寬度:19度,垂直波束寬度:19度,峰值功率:2 kW。別看它一點也沒有雷達樣,但這絕對是日本戰時最高科技,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術的雷達,在日本研製的雷達中性能是最棒的。缺點主要 是 功 率 偏 低 ( 輸 出 功 率 只 有 2 K W ,整套雷達的發射功率才5KW,遇到技術瓶頸,沒有研製出多腔高能磁控管,美國人的發射管可以50KW的功率);二是可靠性差,尤其是接收機經常出故障(直到昭和19年9月,才由東大理學部大學院生霜田光一,和理化學研究所的菊池正士博士兩人研究出礦石檢波器來解決收發自動轉換的問題才告成功);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同樣只有A模式顯示器。同樣無法有效地指揮對空中目標的作戰。

E27型逆探(雷達信號探測器) 3D復原圖

安裝在傳令所/作戰甲板外的 E27型逆探

E27電波信號接收機 3D復原圖

海軍技術研究所研製的E27受信機

雷達在那個年代還是新興產物,各國都加緊研製用於實戰的雷達,在海戰中,擁有高水平雷達的一方毫無疑問佔有了主動權。二戰期間日本的雷達技術遠遠落後於盟國和德國。雖然海軍技研所研製出不少型號的雷達,但日本的雷達發射功率都很小,一旦遭受電子幹擾,系統極其容易癱瘓。而且所有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大型艦載雷達都只能使用「最大感度法」(即「單瓣法」)來進行掃描,這也是它們的定位精度無法達到用於火力指揮的要求重要原因。最好的例證就是蘇裡高海戰中的西村艦隊,面對裝備有Mk-8型火控雷達的美第77特混艦隊的「西維吉尼亞」、"田納西"、「加利福尼亞號」戰列艦毫無招架之功,幾乎成為了美軍的靶子,性能低下的22型電探為發揮任何作用,根本無法發現美艦,日軍引以為傲的夜戰水平在先進科技的衝擊下不堪一擊。最具諷刺的是,日本甚至在1939年就開發出來了共振腔磁控管,比英國人還要早。

艦橋最頂端的射擊指揮所和主炮觀測所,其兩旁為醒目的15米測距儀物鏡,大和級共有4臺日本光學會社(戰後的尼康公司)於1935年開發的光三九式15米倒分像立體測距儀,艦橋上一臺,三座主炮塔各一臺,均被以防禦鋼板。此測距儀外筒外徑600mm,防熱、耐爆風,內有三組測距裝置,基線長15720mm,測距範圍5000~5萬米,配有3名測距手和迴旋操作員、俯仰操作員。

射擊指揮所內安裝九八式方位盤,為高約2.4米、直徑為0.6米的圓筒形光學設備,工作原理類似潛望鏡,但結構複雜的多。

大和戰列艦的射擊程序如下:

1.二號一型電探操作員通知九八式方位盤的操作人員將望遠鏡轉至目標方位。

2.搜獲目標後,艦橋頂端的射擊指揮所旋轉以對準目標,用方位盤測量角度,並以那具全世界基線最長的三九式15m光學測距儀測定目標距離。

3.射擊指揮所也將目標方位傳給主炮塔,讓炮塔對準目標,以炮塔上的三九式光學測距儀對目標展開測距。

4.艦上七人射控小組,射控小組獲得各項參考資訊,包括從射擊指揮所傳來的方位與距離,主炮塔回報的目標距離,艦底測程儀回報的船速,或者是電信室與友艦的回報等等,先將所有的測距值以人工輸入距離平均儀以求得平均測距值,再將平均距離連同艦體搖晃、風向等資料輸入九八式射擊盤來求出射擊解算,所有資料輸入程序一律以手動完成,然後以電報方式傳至各炮塔。

5.為了預防主射擊指揮所中彈失去功能,或者是因應多目標射擊的需求,後部艦橋上方的預備指揮所也開始啟動。

6.炮手依照射擊指揮所提供的射擊解算來修正主炮的方位與俯仰角,等待位於射擊指揮所內的炮術長的射擊命令;指令一旦下達,炮長憑藉肉眼判斷艦體搖晃程度,等艦體恢復至水平程度再開火。

另外,大和級需先進行幾次試射(使用單一炮塔或全左/全右主炮,或者各炮塔輪流交叉試射),待觀測儀(或觀測機)觀測到大批彈著點後修正射擊資料,才能求出更精準的解算來進行齊射(當然,大和級不是不能一開始就齊射,但前提是他們的射控、炮術人員必須是超人)。在較為理想的狀況下,第一次射擊之後修正彈著,第二次射擊後修正散布界,第三次射擊可能出現至近彈,第四次射擊可能命中。

武備

94式45口徑46cm三聯裝主炮 3D復原圖

46cm三聯裝後主炮,此時大和艦尚在舾裝期間, 後主炮塔右炮位達到最大仰角+45°

大和級戰列艦主炮內部結構,可以看到15米測距儀和供彈系統,炮塔頂部中央為瞄準演戲機,炮管上綁定的是訓練用76毫米外膛炮(炮術訓練時主炮不發射,以節省主炮身管壽命,大和級的主炮炮管壽命是200發)

九四式四十六釐炮塔側視橫斷面圖

九四式四十六釐炮塔後視橫斷面圖

九四式四十六釐炮塔俯視橫斷面圖

美國海軍LSM-371號登陸艦。該艦於1945年11月將信濃號的一門460毫米主炮運回美國東海岸。日本敗降前,本來計劃將這門炮安裝在瀨戶內海入口,用作抵禦盟軍進攻的岸防炮

正在美國西海岸長灘入塢修理的LSM-371,該船隨後經巴拿馬運河駛抵維吉尼亞,將460毫米巨炮移交海軍試驗中心。大和級主炮生產開始於1937年秋天,為了保密,所有主炮都由吳工廠獨家生產,一共生產27門,按一般的說法,18門是為大和武藏生產,7門為信濃生產,2門為實驗炮。不過,到1941年9月,即大和接近完工、武藏開始安裝主炮時,吳工廠總共才生產18門炮,三個月後,軍令部即在對美開戰當天下令終止戰艦信濃的工事,因此這7門炮有可能只是供大和和武藏換裝的備用炮

現保存於華盛頓海軍博物館的大和級三號艦信濃的主炮塔前裝甲,貫穿洞是戰後美軍用Mk12型50倍口徑406毫米主炮測試的結果

大和號主炮塔旋轉回盤的安裝時間是1940年6月初,為了保證這種超大型鐵質精密部件與船身的吻合度,安裝工作是在最涼爽的夜間進行的。

大和1、2號主炮塔組裝作業,攝於1940年6月3日。主炮塔內分為3個隔室,以在中彈時減小被害區域,炮塔後部有橫壁將測距儀與炮室隔開

大和級副炮裝甲防護示意圖,可以看到副炮炮塔的正面、側面、前面裝甲為厚25mm的NVNC鋼,炮塔基座圓筒裝甲為厚為50mm的CNC鋼 ,連同口徑的155mm炮彈都防禦不了,只能抵抗炮彈碎片的襲擊,此處也是大和級戰列艦的軟肋。大和級的1、4副炮塔(前後副炮塔)配置在中心線上,其基座的給彈室立即前後主炮塔,一旦被集中,必然發生炮彈殉爆,並殃及主炮 Dan Yao 庫和主炮塔。不過,如果給副炮塔追加裝甲,將增加其重量,影響迴旋性能。最後採取的補救措施式在基座部位加裝一層50mm的CNC裝甲(之前基座部位只有一層25mmNVNC裝甲),炮塔本身則仍然保持弱防護狀態。也正由於這樣的雞肋狀態,才於1944年中雷後的維修工程中將兩舷的副炮塔拆除,換裝高炮

全封閉的A1型改3式雙聯裝炮塔八九式40倍口徑12.7cm炮3D復原圖(此型炮塔是考慮到主炮爆風損害問題而設計的,大和級建成之初時搭載的都為此型炮塔的八九式高炮,共六座)

無防盾的雙聯裝八九式40倍口徑12.7cm炮3D復原圖(後來歷次改裝中,加裝的八九式高炮都是此型無防盾型)

海軍對八九式高炮及炮塔評價不好,一是炮塔本身的迴旋和俯仰速度慢,二是火炮射速不快(由於需要設定延時引信,最優秀的實戰發射速度也不過7~8發/分)。在大和級的戰訓報告中對八九式高炮的射程和為例都很不滿意,認為無法對付高速的魚雷轟炸機。

三聯裝九六式25mm機炮、單裝九六式25mm機炮3D復原圖,大和級戰艦另一種主力防空炮(電影《男人們的大和》中男主角就是此炮的操作手),建造之初搭載24門九六式25mm機炮,分設於8座帶防盾三聯裝炮塔中, 後續加裝的大部分都是無防盾三聯裝九六式25mm機炮,具體數目不詳(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武藏至沉默時安裝有130門25mm機炮分設於35座三聯裝炮塔和25座單裝單裝炮座中;大和號至衝繩戰役前增至162門,其中三聯裝52座,單裝6門)

陳列在吳港「大和館」內的460mm九一式穿甲彈和三式通常彈(分別為左起一、二),左起第三枚為截去風帽的九一式穿甲彈,第六枚為剝掉彈殼的410九一式,第八枚是去掉外殼的410三式,第十、十一枚是203,第十二枚是155,最右邊是127或100。後方是重巡青葉的203炮炮身

大和級戰列艦九四式四十六釐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彈(現在江田島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內展示的戰艦「大和」使用的460毫米九一式穿甲彈),九一式穿甲彈具有出色的水下性能,炮彈的背帽頭部被設計成平面,並有一個鈍圓錐形背帽尖。在命中水線以上裝甲帶時,九一式穿甲彈在效果上和普通穿甲彈並無差別。當炮彈入水後,九一式穿甲彈的獨特之處就體現出來:尖銳的風帽會在水面的衝擊力下脫落,露出平面的背帽,以平直的水下彈道撞擊戰艦底部。為了適應九一式穿甲彈的水下性能,該彈還採用了延遲時間為0.4秒的引信 。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水下彈」戰果十分的有限,水下射彈命中目標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有過一次記錄(也只有一次)。1942年10月11日的埃斯佩蘭斯角海戰中,「衣笠」重巡洋艦發射的一枚203mm穿甲彈在水線下擊中了美軍「博伊斯」號輕巡洋艦(Boise CL-47)。

一式穿甲彈內部結構:1、風帽;2、被帽;3、彈頭;4、彈體;5、鋁塊;6、軟木和羊毛包布;7、火藥;8、一三式五號延時引信;9、信號安裝口;10、導環;11、銅墊環

大和級戰列艦九四式四十六釐炮裝備的三式通常彈,也叫三式燒夷彈(三式通常彈式為防空作戰而研製,裝有延時引信,彈體內裝有上千枚燃燒 Zi Dan ,根據引信設定的時間按在空中 Bao Zha ,釋放出 Zi Dan ,形成彈幕,攻擊敵機,也可以使用瞬發引信,用於實際地面目標。) 三式通常彈在對付空中目標時顯得力不從心,儘管它 Bao Zha 時場面非常壯觀,但據說其放出的燃燒彈雖然能引燃汽油,在面對美軍飛機的防彈油箱效果不大,因此不能滿足防空作戰的需要。這方面倒是零式通常彈的破片對美機更有威脅,因此有人認為開發三式通常彈式多餘無用的舉動。

三式通常彈空爆效果,場面十分壯觀,好似煙火表演

九四式四十六釐炮使用的另外一種型號通常彈(估計是零號通常彈)

前甲板

1942年6、7月間在瀨戶內海西部公試的戰艦武藏,從這個角度望去,「武藏坂」的坡度並不明顯,在防浪板後面可見通風口和甲板升降口 (上面光著膀子的海兵們正在集體作海軍體操)

大和級艦首徽菊花御紋章 (為木質包金箔,直徑為1.8米)

大和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借鑑1935年法國建造的8萬噸級高速郵輪「諾曼第」號。建成後,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大和」號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30噸左右。那時,除日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艦首內藏零號水聲偵聽器

大和級戰列艦設計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從2號主炮塔基座|、107號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彎曲,形成一個斜坡,從正面看去時尤其明顯。這個斜坡被稱為「大和坂」和「武藏坂」,究其原因是出於艦身輕量化和降低艦身前部重心的考慮

後甲板

戰艦大和1941年試航留影,此時可以看到後甲板6噸起重機處於豎起狀態

大和級的船尾在設計時考慮到460mm主炮發射時的爆風損害,將艦上搭載的17米魚雷艇和15米汽艇都存放於艦尾的小艇格納庫中,格納庫向後方兩舷外張,設有水密門,進行掉放和回收作業時可以打開,小艇通過上方的移動吊艇車移出船庫。兩舷小艇格納庫之間為機庫,可以停放5架零式水偵(也有說法機庫內能收納6架,露天停放2架,共八架),設有兩座吳二號五型彈射器和一臺6噸起重機,艦載機在吊裝起飛和回收之前可以停放在這裡。另外大和級的船舵才用的是串列式布局,當時的大型戰艦普遍設置左右並列的兩枚主舵,一戰和二戰時都有過魚雷擊中一枚主舵後,衝擊波將另一枚也炸壞的戰例。出於避免此類狀況的目的,大和級才在艦尾間隔15米設置了主舵和副舵,在同時使用兩舵時,操艦效果良好,使粗短肥大的艦身發揮出優秀的迴旋性能。

大和級艦尾的6噸起重機,由石川島造船所起重機部製作。使用半徑8~20米,迴旋角300°。使用220v交流電驅動,安裝40馬力起重馬達和25馬力迴旋馬達各一臺。上為戰艦大和6噸起重機,下為戰艦武藏6噸起重機

為了避免主炮爆風影響,起重機上部的天線支架可以放倒

大和級戰列艦艦尾裝備的吳二號五型彈射器

艦載航空裝備

大和級的艦載機為彈著觀測用的三菱F1A2零式雙翼水上觀測機,以及偵查用的愛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偵察機(有資料稱大和剛服役時搭載的是九五式水偵),總載機數為6架,這只是個大致數字,也有說法稱機庫內存放5架、露天停放2架、共計7架。考慮到機身尺寸不同,如果全部搭載零式觀測機,則機庫能收納6架、加露天2架、共可搭載8架。

位於北緯 7.4 度, 東經 151.8 度號稱「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的特魯克環礁(現為美屬)是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的主要基地,戰艦大和同武藏一般停泊於特魯克群島春島第二泊地

1943年6月停泊於特魯克環礁的聯合艦隊主力,照片正中為旗艦武藏,上方是飛越九七式艦攻編隊

整個1943年大和、武藏二艦一直無所事事,未參加任何戰鬥,只有戰艦大和1943年12月25日從橫須賀返回特魯克途中,在特魯克北方近海遭到美國海軍「鰩魚」 號潛艇攻擊,「鰩魚」 號共發射三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大和三號炮塔附近右舷第165號肋骨部位

「捷一號作戰」前夕停泊在汶萊的慄田艦隊(1944年10月21日),由近至遠分別是戰艦長門、重巡最上、戰艦武藏、大和,這也是大和級戰艦的最後合影,此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一反前兩位司令長官的傳統,即不乘坐最強大的大和、武藏等戰列艦(豐田副武大將於1944年5月3日將旗艦移至停泊在東京灣的新建輕巡洋艦大澱號上,大澱也成為了聯合艦隊最後的旗艦一直到1944年9月29日,之后豐田副武將聯合艦隊司令部遷到橫濱市港北區日吉陰森幽暗的地下室,一直到終戰),也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開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而藏匿於後方之先河

「捷一號作戰」出徵前停泊在汶萊補給中的聯合艦隊主力(1944年10月21日),左為戰艦武藏和重巡最上(艦體同武藏重合),右為戰艦大和;「捷號作戰」是保衛日本帝國生命線之戰,取的是「一擊制勝、萬裡傳捷」之意。依照受攻擊的地區不同分為四個子計劃:捷一號繫於菲律賓,捷二號繫於臺灣、琉球與九州南部、捷三號為本州、四國、九州與小笠原群島,捷四號則為北海道和千島群島,對上述地區以東的據點,令部隊就地固守,不再增援。

補給完畢離開汶萊泊地、向雷伊泰灣進發的戰艦武藏(1944年10月22日)

1944年10月22日清晨5時,慄田艦隊完成15800噸燃料的補給工作。8時整,全隊緩緩駛出汶萊港(照片從右至左分別是戰艦長門、武藏、大和、榛名、金剛和四艘高雄級重巡洋艦),經巴拉望島西方海面北上。整整30萬噸艦艇,裝備有18門460毫米、8門410毫米、16門356毫米、94門203毫米和24門155毫米重炮的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大炮巨艦力量,駛向雷伊泰灣。慄田健男中將的旗艦是15000噸的愛宕號重巡洋艦(慄田想將武藏設為旗艦,聯合艦隊司令部未予批准,冠冕堂皇的說愛宕更適合夜戰)

1944年10月24日凌晨慄田艦隊進入前往雷伊泰灣的第三道關口——錫布延海,從黎明開始艦隊排成輪形防空陣:第一部隊以大和為中心,第二部隊以金剛為中心,組成兩層輪形陣。10時25分左右美機攻擊開始,巨大無比的戰艦大和、武藏成為美機重點攻擊目標, 照片是遭受攻擊的第一部隊,冒著黑煙的是戰艦武藏,武藏在美軍此波攻擊後脫離慄田艦隊,戰艦武藏左邊的是在向左迴轉做機動規避的大和,當時17架魚雷機圍攻大和,後者使出渾身解數規避了全部魚雷,付出相當大的死傷代價逃過此劫。左下方是巡洋艦妙高,右下方是驅逐艦能代,能代的上方是巡洋艦羽黑,羽黑上方是驅逐艦衝波

錫布延海戰中的戰艦武藏,美機發射的一枚魚雷集中該艦左舷前部,掀起沖天水柱,後方是為其護航的陽炎級驅逐艦清霜號。戰艦武藏進入菲律賓錫布延海,10時30分遭到美軍TG38的艦載機攻擊。「武藏」被第一枚魚雷命中時,相當於400公斤黃-色炸藥的爆炸。雖然對可承受500公斤黃-色炸藥打擊的艦體所造成的損害微不足道,但爆炸產生的震動卻造成主炮方位盤出現故障(瞄準裝置的失靈使「武藏」主炮無法齊射,其艦長豬口敏平與艦同沉前留下遺書中都不忘要求改進主炮方位盤)。第二輪空襲中「武藏」被3條魚雷命中左舷,向另側舷部分艙室注水,航速尚能保持22節,由於艦體破損增大了阻力,「武藏」還是漸漸脫離了編隊。三輪空襲之後,「武藏」號向左傾斜10度,脫離編隊。 15時孤立的「武藏」成為空襲的重點,接二連三地被魚雷、炸彈命中。

此戰中武藏炮術長請求豬口艦長下令發射三式對空彈,但綽號「炮術之神」的豬口認為三式彈對炮膛磨損極大,一旦使用影響突入雷伊泰灣後的射擊精度,因此予以拒絕

遭受魚雷攻擊的戰艦武藏,左滿舵做機動規避,左舷後方魚雷爆炸後掀起沖天水柱

戰艦武藏的最後遺影,在身中20枚魚雷、17枚炸彈 和18枚近失彈後,巨艦艦首已經沒入水中,由於損管艦員較高的素質,首尾注水均衡,幾乎成為一線,19時15分艦體傾斜增加到12度,艦長豬口敏平大佐判斷軍艦必然沉沒,下令棄艦。他用鉛筆匆匆寫下一封遺書,交給副長加藤憲吉大佐,讓加藤去後甲板組織降旗、撤退,自己則留在艦橋上與武藏共命運。19時30分,武藏左傾增大到30度,隨後傾覆(艦體翻覆時,內部傳出兩聲爆炸,估計是彈藥殉爆)。19時35分沉沒在北緯13度7分、東經122度32分的錫布延海水域,全艦2287名官兵中有1021人喪生。

1944年10月24日1057~1059時,正在做機動規避的大和。右舷後方炸彈爆炸後掀起水柱,此時戰艦大和是慄田艦隊的旗艦,原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在23日0630時被美軍「海鯽」號擊沉,1630時慄田將旗艦移至大和

10月25日0030時,慄田艦隊通過聖貝納蒂諾海峽,全軍沿薩馬島東岸急速南下,0645時大和發現美軍艦隊TG77,薩馬島海戰隨即開始,照片是薩馬島海戰中戰艦大和,遠方為重巡利根,此戰中日軍擊沉護航航母「甘比爾灣」號,2 艘驅逐艦,1 艘護衛艦,擊傷4 艘護航航空母艦,1 艘驅逐艦,3 艘護衛艦。日軍有1 艘巡洋艦被擊沉,4 艘巡洋艦被擊傷,其中的3 艘後因傷勢過重而被日軍自行擊沉。戰艦大和共發射穿甲彈104發,無一命中。

由美國海軍CVE-76 Kadashan Bay艦員拍攝的在薩馬島海戰中的戰艦大和,1944年10月25日15:00時

在蘇祿海上迎接美艦載機的戰艦大和,1944年10月26日。由「黃蜂」號上的一架SB2C俯衝轟炸機後座發報員拍攝。此時該機正從3400米高度急速俯衝投彈,在450米高度投下1000磅穿甲彈(擊中大和一號主炮塔前方)和250磅 Zha Dan (命中72號肋骨處中央線偏右5米)各一枚,隨後奇蹟般地逃脫了濃密的防空網,平安返回。10月29日,慄田艦隊返回汶萊,與一周前出發時7艘戰列艦、11艘重巡、2艘輕巡、19艘驅逐艦的堂皇之陣相比,如今的第一遊擊部隊只剩下4艘戰列艦、3艘重巡、1艘輕巡和9艘驅逐艦,且無不受傷。歷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就此結束,此時的聯合艦隊已經名存實亡

敝帚自珍

日本自古就物產稀少,資源匱乏,對所有東西都甚為珍惜,認為連一粒米裡面都有「八百神明」。雖然明治維新後國力日見充足,但畢竟祖上留下來的習性難改,一舉一動不免留露出小家子氣。即使造出了長門級、大和級這樣威力強大的戰艦,也捨不得用。到最後,兩艘長門級一艘自爆、一艘被美國擄去;兩艘大和級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才咬牙拍上去,結果成為了兩朵美麗的禮花,沉入到太平洋海底。這好似一個守財奴,狠下心來買了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卻捨不得吃,整天供起來看呀看呀,最後看到蛋糕發黴長毛了,只好捏著鼻子吃下去,要不就得丟掉。

1945年1月戰艦大和的部分佐官和尉官右甲板(右甲板禁止士兵出入)前合影,大和此時停泊在吳港海軍泊地

戰艦大和的部分尉官(可能是上艦實習的少尉候補生)在右甲板前合影,1945年初吳港海軍泊地

1945年3月19日,美機對吳港海軍泊地進行空襲,照片是正在港內機動規避的戰艦大和,一枚魚雷從其左後方擦過

1945年3月28日美機飛臨吳港上空時拍攝到吳港港內場景,照片中央的三艘大型軍艦分別是伊勢級航空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龍鳳號航空母艦(由左至右)

1945年4月5日大和艦長有賀幸作與第二艦隊司令部人員在右前甲板合影。前排左三為第二艦隊司令長官伊藤整一,左四為大和第五代(末代)艦長有賀幸作,左五為第二艦隊參謀長、原大和(第四任)艦長森下信衛。同日,豐田副武發布了「GF電令作第603號」,命令第一遊擊部隊(下轄大和號和第二水雷艦隊,次日又將所屬的驅逐艦由6艘增加到8艘,指揮官伊藤整一中將)迅速完成出擊準備,在8日黎明突入衝繩海面進行特工作戰。此戰代號「菊水作戰」——水上的菊花是南北朝著名武士楠木正成的紋章,寓意「七生報國」(此名兆頭不好,以忠義著稱的「楠公」在湊川之戰最後以數百騎對陣足利軍上萬人, 可以說是必死自殺作戰, 因此被引以為日軍自殺」特攻「的先驅。)。

大和出擊前5小時(1945年4月6日1000時)飛臨德山上空的RB-29在9300米高空拍下的照片,這也是該艦一生中最後一張清晰完整的照片該照片在2006年3月才由德山高專教授工藤洋三在美方資料中發現,是對大和最後狀態判讀的重要證據)。接到大和參加特攻任務的消息後,第一個反對的是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但聽說此事得到天皇親自關懷後,滿腹埋怨的草鹿只能放棄抗爭。4月5日下午兩點,特攻作戰令傳到大和時,整個艦隊頓時炸開了鍋。第二水雷艦隊司令古村啟藏少將(武藏艦二代艦長)和各驅逐艦艦長激烈地咒罵著日吉地下室(聯合艦隊司令部所在地)裡那幾個瘋子。更令他們憤慨的是,日吉地下室中的官僚們欠艦隊一個解釋——為什麼要派大和去執行如此殘酷的任務?為什麼長官本人不敢親登巨艦指揮作戰?不過最終軍令難為。

第一遊擊部隊於4月6日20時左右順利通過豐後水道,進入美軍潛艇活躍區域,照片中大和、初霜、霞、冬月(由遠至近)取第一警戒航行序列沿Z字航路迂迴前進,航速22節。此次大和「愛國特攻」並非無價,如果能順利登陸到衝繩本島,全體艦員將得到一筆總數為51萬805日元3錢(相當於現在9億3000萬日元)的薪金以及購物資金。

因規避美機空襲而被打亂的第一遊擊部隊輪形防空陣,中央為大和,左側遠方為規避機動中的矢矧(第二水雷戰隊旗艦),右側前方為濱風

4月7日1300時,第一波空襲結束之際,正在以15-20節航速轉向規避中的大和,中央甲板因 Zha Dan 命中已經起火。照片由約克城號(CV-10)艦載機拍攝

美機飛臨大和上空時拍攝到的場景,其中央艦島起火冒煙,左舷後方一枚炸彈爆炸掀起水柱

拼命對空射擊保護戰艦大和的冬月,遠方的大和此時左傾15度,航速降至18節

約克城號艦載機拍攝的第二波空襲中的大和:上層建築後部起火,注水搶救後吃水變深,航速降至10~15節正在左轉繼續前進。其後部艦橋下第二副炮 Dan Yao 庫此時發生火災(照片中可見白煙),消防隊正在積極撲火,避免誘爆主炮彈藥庫

被1000公斤炸彈擊中的大和,煙囪後部已經著火,通過緊急向右鍋爐艙注入3000噸海水,付出300多名鍋爐兵的代價,「大和」號扶正艦體,可以看到吃水大幅增加,前方是防空驅逐艦冬月

最後掙扎中的戰艦大和,此時主炮和副炮已經全部停止射擊;美軍戰鬥機的機槍子彈如雨點般打來,半數高炮手中彈身亡,裸露在外的25毫米機炮火力已經銳減。高級軍官們還能勉強維持平靜,普通艦員已經開始了絕望的掙扎,混亂中有人高叫到:「把少佐以上全都殺光,要救海軍只此一途!」

因單車運轉、航速低下,加上為了平衡艦體注水太多,無法進行操舵,大和開始在海面上劃著圓圈,這正是魚雷機最好的目標。到了這個時候,美機的攻擊與其說是對獵物的最後的殺戮,倒不如說是縮短大和痛苦的慈悲。一些絕望的士兵已經放棄了無謂的抵抗,坐在艦首抽著煙,吃起壓縮餅乾

大和發生大爆炸的一剎那,艦隊司令伊藤整一同艦長我有賀幸作隨艦沉沒

大和主彈藥庫誘爆(艦內三式對空彈爆炸,艦內一共搭載1170發460毫米三式對空彈,整個戰鬥中只發射了3發)後,升起高達6000米的巨大蘑菇雲,閃光在200公裡外的鹿兒島都可以見到,附近海面上分布著驅逐艦冬月、涼月和雪風。大和的沉沒也標誌著聯合艦隊78年歷史的終結。

大和沉沒在北緯30度22分、東經128度04分,德之島西北200海裡處

大和沉沒殘骸模型,根據1999年海底測繪的結果製作,現存吳市大和館

艦首菊花御紋章

前甲板艙口

三聯裝九六式25mm機炮

銅質螺旋槳

軍艦大和菊水作戰相關人物

豐田副武海軍大將(1885-1957)大分縣人,海軍兵學校第33期出身,海大甲種科第15期首席畢業生。歷任海軍大學教官、第七潛水隊司令、海軍省教育局第一科長、戰艦「日向」艦長、聯合艦隊參謀長、艦政本部長、第四艦隊司令、第二艦隊司令、吳鎮守府司令、橫須賀鎮守府司令、聯合艦隊司令、軍令部總長。豐田在30年代海軍內部屬於「艦隊派」,山本五十六生前極其討厭此人,認為「兩豐(另一人為豐田貞次郎,曾任海軍次官)絕不可用」。1945年4月任海軍軍令部長,力主頑抗到底。日本投降後,以A級戰犯嫌疑被捕,1949年9月被無罪釋放。1957年9月病逝。著有《最後的帝國海軍》。

戰後,豐田如此向美軍調查團解釋他關於大和參加菊水作戰的決定:「衝繩一旦失陷,本土決戰勢必如城門失火、危在旦夕。當此危機關頭,海軍必須窮盡一切辦法挽救時局,而唯一可用的艦隊力量就是大和號……當時我認為,儘管作戰勝利的可能性還不到50%,但萬一成功就是奇蹟。而如果選擇全無作為、枯坐待斃的話,留在港內的巨艦早晚為美軍繳械,官兵則被虐殺,這是軍人的榮譽所不能容忍的。我們明知作戰不可能取勝,也深知大犧牲必然導致大痛苦,但就權當聊勝於無了。」

「參謀精英」神重德大佐(1900-1945)日本九州鹿兒島縣出水郡人,海軍兵學校第48期出身(畢業時在172名同學中名列第十),海大甲種科31期首席畢業生。歷任海軍兵學校教官兼監事、戰巡霧島副炮長兼分隊長、駐德國海軍副武官輔佐官、海軍省第一科科員、第五艦隊參謀、第八艦隊參謀、輕巡多摩艦長、海軍省教育局第一科長、聯合艦隊司令部參謀、第十航空艦隊參謀長。神重德是導致大和覆滅的「菊水作戰」直接策劃者,早在「阿號作戰」計劃制訂之處,,時任海軍省教育局第一科長神重德就突發奇想,要親任大和艦長、將巨艦航行到塞班島附近擱淺,作為固定炮臺支援陸上作戰。他與陸軍的辻政信號稱昭和參謀中的「雙壁」,實則更像做事不計後果的精神病人。日本戰敗後的1945年9月15日,神重德作為日蘇協調北方戰事的使團成員自北海道返回,所乘的飛機在津輕墜海,同機5人全部獲救,只有神重德本人神秘失蹤,海軍方面認定因事故殉職,追晉海軍少將軍銜。

宇恆纏海軍中將(1890-1945)岡山縣赤磐郡人,宇恆一成陸軍大將、宇恆完而海軍中將的遠親,海軍兵學校第40期出身(畢業時在144名同學中名列第9),海大甲種科第22期。歷任軍令部參謀、駐德國海軍副武官、第5艦隊參謀、第2艦隊參謀、海大教官、聯合艦隊參謀、海防艦八雲艦長、戰艦日向艦長、軍令部第1部長、第8艦隊司令官、聯合艦隊參謀長、第1戰隊司令官、第5航空艦隊司令官。宇恆在海軍中有「黃金假面」的綽號,素來看不起豐田副武,對其部署也是語多譏諷。宇恆對大和有著特殊的感情,1945年4月7日上午特地派出20架零戰為大和護航約兩個小時。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後,他希望通過「神風」特攻隊的自殺襲擊而死,8月15日當天,山本五十六生前的參謀長——海軍「神風」特攻隊的現任指揮官宇垣纏中將,從九州大分基地帶領11架「彗星」型俯衝轟炸機進行了最後的「神風」自殺攻擊,以粉身碎骨結實自己的生命。著有軍事的日記《戰藻錄》

伊藤整一海軍中將(1890-1945)福岡縣三池郡人,海軍兵學校第39期出身,海大甲種科第21期次席畢業生。歷任第5艦隊參謀、重巡最上艦長、重巡愛宕艦長、戰艦榛名艦長、第2艦隊參謀長、海軍省人事局長、第8戰隊司令官、聯合艦隊參謀長兼第1艦隊參謀長、軍令部次長、第2艦隊司令長官。「誠實提督」伊藤在開戰時人軍令部次長時,就反對倉促對美開戰;戰敗前又竭力阻止大和作毫無希望的自殺出擊,但別無他法。伊藤本人隨大和艦沉沒,如草鹿所言成為了「一億特工的先驅」。戰死後追晉海軍大將軍銜。

有賀幸作海軍大佐(1897-1945)長野縣上伊那郡人,海軍兵學校第45期出身。歷任夕顏、芙蓉、太刀風、雷等驅逐艦艦長、第4驅逐隊司令官、重巡鳥海艦長、橫須賀鎮守府副司令官、戰艦大和末代艦長。 有賀同戰艦大和一同沉入大海,死後追晉海軍中將軍銜。

有關大和級戰列艦的一些事實

*全長263米,差不多相當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正立面的長度;

*從水線到艦橋頂端高44.33米,相當於北京正陽門城樓從地面到屋脊的高度(後者高約42米);

*螺旋槳直徑6.0米,等於兩層半樓的高度;

*滿員時,僅全艦成員的肉體重量就達175噸;

*造價137802000日元相當於12.134噸純金;按日本國家預算的3%,相當於2007年的210億美元(2007年日本國家預算為7000億美元,其中軍費485億美元);

*由於艦身的巨大慣性,在全速航行狀態下停車,必須在投錨地點的大約4公裡前便停止輪機;如果轉舵的話,要花1分40秒才可以開始掉頭;

*大和級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也是安裝了三菱電梯、日立空調、東芝冷櫃、尼康光學鏡頭和冰淇淋製造機的超豪華戰列艦;

*艦內擁有491條電話線幹纜,交換機話務量相當於東京國會議事堂的2倍;

*大和級擁有6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4部,600千瓦透平發電機4部,合計發電量達到了4800千瓦。這樣的電力是什麼樣的概念,可以這樣計算,60瓦的電燈可以點亮8萬個,也就是說如果一家用5個60瓦電燈的話,一艘大和級戰列艦就可以負責給擁有16000戶人家的城鎮提供照明;

*大和和武藏兩艦設有精巧的無線電射擊指揮裝置,來實施共同瞄準射擊。比如在武藏的射擊指揮所內發令,除了武藏外,大和的主炮也能對同一目標射擊;

*吳廠在建造大和級時首度才用的施工流程管理方法後來被沿用,成為戰後日本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石。

艦內其它

戰艦大和 艦橋頂端的風速風向計 3D復原圖

大和級裝備的150CM探照燈球面聚焦鏡。據說圖中這面鏡在戰後曾被用來聚焦太陽光煮飯.....

大和號艦長室內飾--手捧千人針吉祥帶的座敷娃娃(大和號艦長室內飾--手捧千人針吉祥帶的座敷娃娃,座敷娃娃是日本民間傳說中能給人帶來好運的可愛精靈;千人針是男子參軍前,家中的女性會為其縫製這樣一條腰帶,他的母親、妻子,或者姐姐妹妹,會捧著腰帶站在大街上,向每一個路過的女性不停地鞠躬,哀求他們在腰帶上用紅線穿上一針。整整一天,她們要在街上懇求1000個人在這條腰帶上穿上1000針,所以這樣的腰帶就叫「千人針」。圍在腰上,按日本的風俗,傳說這樣的腰帶能保佑平安,把這樣的腰帶圍在腰間,或者帶在頭上,會免於被 槍 炮擊中。)

戰艦武藏建造時使用的直徑4釐米的鉚釘,武藏全艦使用的鉚釘達6491248個(大和為6153030個)

戰艦武藏的建造日誌,第一分冊, 共四部15冊

戰艦武藏下水時砍斷鋼索用的斧頭,手柄上寫著「第二號艦「,盒內字樣為」800戰艦武藏「及開工、下水、竣工日期。該斧現存於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

昭和15(1940年)年8月8日大和號戰列艦下水典禮場景。9根鋼索被解開,只有船首的一根還連接著典禮臺下面的系纜柱。

1940年7月上旬,宮內省向天皇通報了第一號戰艦即將下水的消息,並送上軍令部擬定的艦名備選名單,天皇御筆圈定大和為最終艦名,並於8月8日親自出席下水典禮(前一日赴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出席畢業典禮)。不料到7月中旬,海軍方面又通知宮內省,由於日美風雲變換莫測,大和的保密性放在第一位,因此希望天皇取消引人注目的御駕親臨,由八雲號海防艦艦長、皇族成員久 邇 宮 朝 融 王 「恭 代」。8日早上8時吳市海軍陸戰隊以「戰備演戲」為名在街道實施戒嚴,8時20 分, 九邇 宮 親 王 在 典 禮 臺 就 座,海 軍 大 臣 代 表、吳 鎮 守 府 司 令 長 官 日 比 野 正治中將開始宣讀命令書:「軍艦大和 / 昭和一二年十一月四日起工 / 今其告成 / 茲命名 / 昭和一五年八月八日 / 海軍大臣 吉田善吾」(日比野聲音特別小,為了「保密」又故意把艦名念的含糊不清,基本沒有人聽得到)而後砍鎖下水出渠,禮成。

1941年10月10日,在宿毛衝標柱間進行全速公試的戰艦大和,拍攝者是後來著有大和級權威研究著作《戰艦大和、武藏的設計與建造》的松本喜太郎(時為技術大佐)。攝於護航的第51號驅潛特務艇上。

1942年2月12日,聯合艦隊司令部從戰艦長門遷到新造好的大和號上,「不沉巨艦」正式成為聯合艦隊的旗艦。照片上是聯合艦隊司令部人員在大和號右舷副炮塔後側合影。前排右起第五人為山本五十六,他右邊是參謀長宇恆纏,前排右起第三人是聯合艦隊首席參謀「甘地」黑島龜人 大佐(偷襲珍珠港計劃就是其制定的)

日皇裕仁「御臨幸」戰艦武藏,1943年6月24日柱島泊地。裕仁此行是山本死後鼓舞海軍士氣之舉(1943年4月18日,視察前線途中,殞命於布幹維爾島叢林之中,4月25日原橫須賀鎮守府司令古賀峰一大將接替山本就任艦隊司令長官,進駐戰艦大和上的長官套房)當日他於11:03時登艦,在艦內外巡覽一番後於艦橋下方與艦上主官合影,14:25時退艦。裕仁(前排中央者)右側的是高松宮親王(裕仁的弟弟),在其左側的是 宮 內 大 臣 松 本 恆 夫 , 前排左起第四位是時任橫須賀鎮守府司令豐田副武大將,前排左起第六位是時任軍令部總長的永野修身元帥海軍大將,前排右起第六位是山本的接任者 古 賀 峰 一 大 將(他是海軍最後一位授予元帥封號的海軍大將)

日皇裕仁(左)參觀戰艦武藏艦內艦橋設施, 陪同參觀的 是 古 賀 峰 一 大 將 (中),土 肥 一 夫 中 佐 (右)

相關焦點

  • 日軍大和級戰列艦(圖)
    日本海軍超級戰列艦  ——大和號(Yamato)  艦史:  自本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
  • 日本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最大一級海軍艦艇,也是人類海軍艦船史上最大的一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原計劃建造四艘,實際建成兩艘。並且最終都覆滅於艦載機的攻擊之下,預示著大炮巨艦時代的落幕。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穿越二戰:大和級戰列艦和052D驅逐艦,誰更勝一籌?
    作為具備大口徑攻擊火力和強裝甲防護性能的水上艦艇,戰列艦曾經是海戰中的一款重要武器。在二戰結束之前,戰列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許多國家的主力艦型,可以執行遠洋作戰的任務。可是由於航母的發展,二戰之後這種艦艇逐漸被淘汰,美蘇兩國當時還有處在研製中的戰列艦項目,最後也還是沒能繼續下去。據了解,美軍研製的最後一款戰列艦是蒙大拿級戰列艦,從設計之初這款艦艇就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美方計劃打造一款巨型的艦艇,火炮口徑提高到406mm,長度方面達到了280m,同時在防護方面,這款艦艇的裝甲設備也進行了一定的提升。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於是日本海軍就在1932年裡開始設計新銳戰列艦,打算造一艘佔據絕對質量優勢的戰列艦來抵消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其最終成果就是在1937年開始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但對於日本海軍而言,這大和級戰列艦已經是相當讓他們滿意了,剩下的就是讓這些戰列艦在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拼命去了。三、華而不實的大和級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大和級戰列艦一共批了四艘,其中一號艦大和號戰列艦完工速度最快,在1941年12月16日服役。
  • 如果052D穿越到二戰,與大和級戰列艦較量誰會贏?大概率打平
    而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各國最為強大的戰艦就是戰列艦了,說起戰列艦就不得不說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擁有的大和級戰列艦,其排水量達到了7.3萬噸,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比現在很多的航母都要大,雖然美國有過想要製造更為強力的戰列艦心思,但是最終沒有成功。
  • 日本計劃打撈二戰中被擊沉的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戰列艦 資料圖大和號戰列艦被美軍艦載機擊沉時的圖像 資料圖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斯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月31日報導,日本地方政府計劃打撈在二戰中沉沒的「大和」號戰列艦。太平洋戰爭末期,當時世界上最大級別的日本「大和」號戰艦在東海被美軍擊沉。64年過去了,「大和」號的遺骸仍然沉睡在海底。
  •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先亮相
    遙想初到軍港,萌新艦長第一艘鋼鐵巨艦下海的場景記憶猶新,今時破浪風暴再起,十級重艦或使風雲聚集。據悉,《雷霆海戰》全新重器,十級戰艦將與眾多艦長大大不期而遇。眾望所歸的大和級戰列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等世界名艦都將集體登場。
  • 大和級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它的結局如何?
    二戰時期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航母的作用被開發出來,從此以後航母成為海軍最仰仗的軍艦,而作為紅極一時的戰列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我們今天就以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為例講述它悲慘的結局。二戰最強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但只有2艘大和級戰列艦隻有大和號和武藏號建成,本來計劃建造4艘但最終只完成了這兩艘。大和號是1941年12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武藏號是1942年8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 二戰後航母稱霸海洋,衣阿華級戰列艦最終淪為博物館!
    二戰中、後期航母作為制海利器的優勢逐漸發揮了出來,即便是「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巨獸也無法擋住艦載機的攻擊,從這時開始就註定了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日本投降之時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作為籤字的場地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光輝時刻。
  • ...量接近尼米茲級,二戰日本海軍腦袋抽了嗎?要造超大和級戰列艦?
    了解二戰歷史的軍迷應該知道,日本海軍曾經痴迷於戰列艦,尤其是兩艘大和級的建造,更是傾盡了日本海軍的資源。從軍艦本身來說,大和級裝備460毫米三聯裝主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艦炮,火力很猛,就是美國海軍的艦隊見了也必須小心應對。
  • 日軍扶桑級戰列艦(圖)
    日本海軍戰列艦  ——扶桑號(Fuso)  艦史: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該級共有兩艘,扶桑號(Fuso),建於吳縣海軍造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
  • 穿越二戰:7千噸的052D驅逐艦,能擊沉7萬噸的大和號戰列艦麼?
    那麼我們架空一下,假如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穿越了,來到了2020年的中國外海,中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052D飛彈驅逐艦,攜帶標準的反艦武器——鷹擊-18式反艦飛彈,能否一舉擊沉這艘滿載排水量72800噸的巨艦呢?戰列艦這種武器是大炮巨艦時代的產物,厚重的裝甲和超大口徑的巨炮是戰列艦的王牌。
  • 從「科羅拉多」級到「衣阿華」級,二戰中美國海軍主力戰列艦盤點
    在這之中,受益於二戰時期美國強大的工業產能,美國海軍不僅快速修復了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海軍擊沉的戰列艦,還在二戰中興建了數款新型戰列艦。 級戰列艦裝備了4座雙聯裝的406毫米艦炮,以前2後2的方式布置在前後甲板上。
  • 關於大和號戰列艦:擁有「大和號旅館」的綽號
    ,企圖以大和號和武藏號這兩艘排水量超過7萬噸的戰列艦重創美太平洋艦隊。   但縱觀整個二戰,美國海軍根本就不給日本海軍這種戰列艦決戰的機會,最終,大和號戰列艦被美軍戰轟機擊沉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日本人夢寐以求的戰列艦決戰並未實現。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聯合艦隊設想戰時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攔截由本土前來增援的美海軍艦艇編隊,憑藉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460毫米艦炮,在兩國海軍戰列艦世紀大戰中擊敗美海軍。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即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率先亮相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即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率先亮相。遙想初到軍港,萌新艦長第一艘鋼鐵巨艦下海的場景記憶猶新,今時破浪風暴再起,十級重艦或使風雲聚集。據悉,《雷霆海戰》全新重器,十級戰艦將與眾多艦長大大不期而遇。眾望所歸的大和級戰列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等世界名艦都將集體登場。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美軍「不死老兵」——依阿華級戰列艦
    密蘇裡號戰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依阿華級級戰列艦的第三艘,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艦體最長、功率最大、航速最高、退役最晚的一級戰列艦(日本生產的2艘大和級戰列艦在二戰中被擊沉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20世紀三十年代,在《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後,各國紛紛開始突破對戰列艦的限制,建造更快,火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
  • 蒙大拿級戰列艦: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大和:你敢說你比我還強?
    ■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在試航時的留影,蒙大拿級是唯一能與之匹敵的超級戰列艦。同時,美國海軍不相信其他國家也能建造如此巨大的戰艦,殊不知日本海軍在打造大和級時也是同樣的想法,並且比美國人做得更為極致。 誤解二:無視運河船閘 在蒙大拿級之前,所有美國戰列艦在設計時都要遵循一條硬性規定:必須能夠通過巴拿馬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