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食魚蝙蝠同樂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夜空中的利爪(上)

夜空中的利爪(下)

大足鼠耳蝠以往被發現生存於我國東南部地區,沒有季節性遷飛習性,常集群棲息於丘陵或山區的巖洞內,秋末初冬發情,次年六月產一仔。成年蝙蝠體重20-30g,頭體長60-65cm,是體型較大的一種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態特徵是後足異常發達,長約20mm,相當於其他以昆蟲為食的鼠耳蝠後足的兩倍長,且十分尖利,如同魚鉤,這些特徵與已被證實的食魚蝙蝠相似。因此,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大足鼠耳蝠就被懷疑有食魚特性,但一直沒有確切證據。

2002年,動物所博士研究生馬傑對大足鼠耳蝠種群進行了野外與室內的對比性研究,該蝙蝠種群分布於北京房山海拔900-1200m的山區,棲息的洞穴深約1000m。此外,蝙蝠洞以北與以西,分別有一處水庫和兩處水塘。通過分析發現,大足鼠耳蝠至少捕食寬鰭鱲(lie)、鯽魚和洛氏鱥(sui)三種鯉科魚,其中寬鰭鱲出現的頻次最高。這主要是因為寬鰭鱲在水體淺層遊弋和喜歡跳躍,容易被大足鼠耳蝠捕獲。室內觀察發現這種蝙蝠捕魚時近水面飛行,後足不時深入水中,成功者能夠迅速抓起獵物並飛至安靜處懸掛咀嚼獵物。在室內,他們能連續捕食5~6條重1~2g的小魚。

馬傑在野外研究大足鼠耳蝠時發現它們尾膜內側粘有魚鱗,便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證實它們的食魚特性。首先,他在野外捕捉這種蝙蝠,放在布口袋內,收集它們的糞便;結果在蝙蝠糞便中找到魚的鱗片。毋庸置疑,這些鱗片是蝙蝠食魚的直接證據。隨後,他又設計了更直接的方案:在房間裡搭建水池,水池中放入一兩寸長的小魚,房間內內放入大足鼠耳蝠。結果,他觀察和拍攝到蝙蝠在水池上靈活自如地捕魚行為。緊接著,他又返回野外,在大足鼠耳蝠棲息的洞穴附近的水庫裡直接觀察大足鼠耳蝠在水面飛來掠去的身影。遺憾的是,水庫面積太大,蝙蝠的活動又在夜晚,很難直接攝錄到蝙蝠捕食魚的行為。

在馬傑開展這項研究之前,全世界只發現了3種蝙蝠吃魚,其中墨西哥兔唇蝠是最早被人們研究,也是研究較為清楚的食魚蝙蝠,它們分布在加勒比海沿岸、墨西哥至亞馬遜流域、以及巴拿馬、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部分地區;兔唇蝠僅分布在墨西哥和巴西的一些地區;索諾拉鼠耳蝠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灣的島嶼上,數量稀少。

蝙蝠為適應飛行時在水面捕魚,形態發生了相應的特化。目前證實的四種食魚蝙蝠的共同特徵是後足異常發達;爪向前彎曲,長而鋒利;足底光滑少毛,尾翼膜在脛骨上部與其癒合。這些形態上的改變不僅有利於捕魚,而且有利於捕魚時減少後足與水面之間的阻力。但食魚蝙蝠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這主要體現在它們的回聲定位信號上。墨西哥兔唇蝠和南兔唇蝠的回聲定位信號屬於短恆頻/調頻(CF/FM)型,而兩種食魚的鼠耳蝠的回聲定位信號為調頻(FM)型。魚遊動在水面產生的細小波紋或露出水面的背鰭,均可引起食魚蝙蝠的超聲波回聲發生細微變化,食魚蝙蝠能根據這些變化準確發現目標。食魚蝙蝠抓捕獵物時,後足伸入水中划行一段距離。有關食魚蝙蝠捕魚行為的起源,目前的觀點還不統一。有的學者認為最初食魚蝙蝠的祖先由於能量需求進化出食魚習性,因為捕食一條小魚所獲得的能量與大量昆蟲的能量相當,因此有些食蟲蝙蝠逐漸進化出食魚習性。也有的學者認為食魚蝙蝠由經常在水面捕食昆蟲的蝙蝠進化而來。食魚蝙蝠的祖先在水面追捕昆蟲時,或取食水面漂浮或浮遊的昆蟲,這些蝙蝠偶爾也捕獲跳出水面或浮遊的小魚。由於小魚較昆蟲有更高的營養,因此它們逐漸傾向捕食小魚。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立項拍攝馬傑對食魚蝙蝠的研究過程。十月下旬,馬傑和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一同來到房山區霞雲嶺鄉。

霞雲嶺鄉地處北京西南的百花山腳下,距北京城區不足百公裡。鄉裡有隋朝大將劉武周雄居過的「三角城」遺址;有老道洞、蝙蝠洞、坡寺洞、魚骨洞等洞穴;還有幾十萬株果樹,其中顏色鮮豔、清脆可口的紅肖梨最具知名度。百花山主峰是2047米的白草畔,山頂有近千畝的高山草甸,山腰有佔地幾百畝尤似蒙古包的蟻穴城。此刻正是秋季,有些地方大片的秋葉奼紫嫣紅,煞是好看。登峰遠眺,山巒層疊,連綿數千裡,詩情畫意盡收眼底。

到達霞雲嶺村已是晚上8點多鐘,我們的工作地點是一個用木桿和遮光網搭成的大棚,建在乾枯河套的一側,緊挨著石崖,面積有60多平方米。一個長方形的水池子建在大棚的中央,池子裡放了不少一兩寸長的魚。攝影燈已經打開,大棚內燈火通明。這個大棚所靠的石崖是一層層的巖石,中間有很多縫隙,20多隻大足鼠耳蝠隱身在最大的一個裂縫中,深度不得而知。

草草吃了口飯,大家各就各位,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大足鼠耳蝠出場了。大棚內一片寂靜,可以清楚地聽到縫隙裡大足鼠耳蝠嘰嘰喳喳的叫聲。事實上,使用超聲波的蝙蝠也可以發出人類可以聽到的聲波,這種叫聲主要用於蝙蝠之間的通訊。8:50分,一隻蝙蝠飛了出來,在大棚內轉了一圈又一圈,它是在「探路」。蝙蝠的個體雖小,社會組織卻相當完備。每個夜晚,在整個家族外出活動之前,總要有一隻個體先出來打探一番。而且,迄今為止,人們還不知道是否始終是同一隻個體在群中扮演探路先鋒的角色。8:53分,這隻蝙蝠飛回洞內;緊接著,又有幾隻個體鑽出洞穴,在大棚內飛來飛去。看來有戲!我們靜靜地站著,一動不動,生怕嚇跑了它們。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風一陣陣刮來,寒氣逼人。我們都擔心,這麼大的風會影響蝙蝠的活動。因為在自然狀態下,蝙蝠出洞的目的是捕食,下大雨或颳大風的時候,它們最普遍的食物——昆蟲都不活動,所以蝙蝠也可能就不外出捕食了。而且,大風可能導致它們無法正常飛行,或者使之遇到障礙物刮破翼膜。

看來,我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蝙蝠偶爾飛出小洞,但一會兒又躲避回去,始終沒有真正開始捕魚。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懈怠,一直期盼它們能開開恩,配合一下,來幾個捕魚的優美動作。整個夜晚,大足鼠耳蝠就這樣戲弄了大家一場又一場。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徹底沒有希望了。我們總結經驗:有三個可能的原因導致拍攝失敗:第一是風大;第二是安置攝像儀器的動作太激烈,而且大棚內的人員數量太多,蝙蝠害怕;第三是前一個夜晚它們吃得太多了。無論如何,下一步該做的事情只有一個:白天好好睡覺,晚上再拍。

第二個傍晚,天氣仍然很寒冷,但沒有風。18:30,我們趁著天亮提前將儀器安置停當,大棚內只留一個攝像師和馬傑,其餘人員一律通過百米外的屏幕觀看蝙蝠的「表演」。7:45,天徹底黑了,大足鼠耳蝠一個接一個從洞穴裡出來,在大棚內飛來飛去。緊接著,一個接一個俯衝向水池,在接觸到水面的一瞬間用爪子到水裡抓魚。對我來說,它們優美的動作和濺起的水花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鏡頭畫面。尤其有趣的是一隻個體在飛行的過程中用嘴喝了一口水,同時將足伸到水裡去撈魚。高速攝像機將這一鏡頭放慢,蝙蝠動作的靈活自如展示得淋漓盡致,令人真是嘆為觀止。可是,優美的捕魚動作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就是沒有一個清楚記錄成功捕魚的一瞬間。馬傑不斷傳來消息,有的蝙蝠正在吃魚!可惜,它們捉魚的瞬間都沒有被拍攝到。清晨,3:40,出現了一個富有情趣的場面:一隻蝙蝠成功地撈起了一條魚,但沒有抓住;魚又在空中掉了下來。時間一點點划過,5:15,天已經放亮了,大家開始著急了:因為高速攝像機連同機械師今天就得離開了。就在這個時候,大足鼠耳蝠又開始捕魚了,看來它們也想好好利用這最後一點時間。終於,一隻個體成功捕到魚的一瞬間被拍攝到了。大家歡呼起來!

吃罷早飯,高速攝像機離開了。我們本可以打道回府,但我決定留下來,用照相機拍蝙蝠捕魚的瞬間。此次來郊區,我準備得比較匆忙,隨身只帶了三個膠捲。夜幕終於降臨了。我站在水池前,將鏡頭聚焦和定位好,一動不動地等待蝙蝠們的到來。這些可愛的精靈沒讓我失望,它們很快便進入角色,一個個像下餃子似地衝向水面,大腳伸向水裡。我儘可能快地按動快門,捕捉這一瞬間。但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要成功地拍攝一張蝙蝠捉魚的照片有多難:它們的飛行靈活自如,而且速度太快。眼看著一個個迎面飛來,但根本無法預料是俯衝還是做一個「假動作」,而且也很難判斷它們的入水點是否真的在鏡頭的視野內。反正沒辦法,只有撞大運,跟著感覺按動快門。結果,三個小時的時間,三個膠捲被曝光完畢。後來衝出來一看,沒有一個幸運地「撞」到捕食魚的瞬間。但有幾個鏡頭還是清楚地拍攝到它們雙腳入水時的優美瞬間。

不過,這一個夜晚蝙蝠可真是吃飽了。到了半夜的時候,個個蝙蝠都是大腹便便,連飛也懶得飛了。雖說我拍的照片沒有太成功,但能讓蝙蝠吃上這麼好的美味佳餚,也夠讓我開心的了。

拍攝食魚蝙蝠,我們還遇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起初,馬傑在實驗室內發現大足鼠耳蝠捕魚的現象之後,我們便在國際上拍攝蝙蝠普遍使用的小「拍攝棚」內,將魚人為地遞給大足鼠兒蝠;並沒有特別在意將魚的頭還是尾巴遞給蝙蝠。然而,在大棚內,再仔細觀察蝙蝠自己捕捉的魚,它們總是先吃魚的頭。我們恍然大悟:這樣吃魚自然更順暢,而且一口就可以將魚致死。

動物的行為,總是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以血為食? 這些都是對蝙蝠的誤解
    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也從未在中生代地層發現過蝙蝠化石。  有研究稱,現代哺乳綱包括蝙蝠所在的翼手目,起源於距今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即使該論斷是對的,也只能說明蝙蝠祖先在恐龍時代就與其它哺乳動物分家了,並不能證明它進化成蝙蝠;也有人說,蝙蝠是老鼠進化來的,但通過哺乳類系統演化圖,人們可以清楚看到,蝙蝠和老鼠是恐龍滅絕後分家的,它們是平行演化的關係,老鼠也變不成蝙蝠。
  • 蝙蝠平時都吃些啥?這種蝙蝠居然和貓一樣,喜歡吃魚!
    在蝙蝠身上,有如此多的問題,一些人可能會好奇:蝙蝠平時都吃些啥?其實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蝙蝠可能完全理解錯了!比如說,這種蝙蝠居然和貓一樣,喜歡吃魚。1.由於西方國家的一些傳說,加上某些電影的渲染,人們可能認為,蝙蝠會咬人吸血。這完全是錯誤的! 全世界約有1200多種蝙蝠,絕大部分都是「吃素」的。
  • 想要飽嘗「長江三鮮」的一口珍饈,來同樂就對了
    最近,吃貨妹子發現杭州同樂,每天都有鮮活的鰣魚到店!要知道,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或出水,鰣魚就立即不動了,清康熙年間,鰣魚被指定為「御膳」貢品,宮中要吃到新鮮鰣魚,沿途要動用三千多匹快馬,幾千民夫,日夜奔送,要吃到活鰣魚著實不易。
  • 以血為食? 這些都是你對蝙蝠的誤解
    有研究稱,現代哺乳綱包括蝙蝠所在的翼手目,起源於距今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即使該論斷是對的,也只能說明蝙蝠祖先在恐龍時代就與其它哺乳動物分家了,並不能證明它進化成蝙蝠;也有人說,蝙蝠是老鼠進化來的,但通過哺乳類系統演化圖,人們可以清楚看到,蝙蝠和老鼠是恐龍滅絕後分家的,它們是平行演化的關係,老鼠也變不成蝙蝠。
  • 蝙蝠到底有沒有毒?
    ,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和恐怖、猙獰聯繫在一起,在一些文學、影視作品中往往以吸血和吃人的形象出現,導致人們對其產生厭惡的情緒和感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蝙蝠到底有沒有毒吧!蝙蝠沒有毒,但蝙蝠身上確實至少帶有14種可傳染人類或動物的病毒,包括狂犬病、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尤其是尼帕病毒,感染上的人50%以上都會死亡。蝙蝠身上帶有病毒,近年已證實至少爆發過兩次突發性傳染病,一次是在澳大利亞,亨德拉病毒先由蝙蝠傳給馬,再傳給人。另一次是在馬來西亞,尼帕病毒由蝙蝠傳給豬,再傳給人。
  • 《元氣騎士》蝙蝠吃什麼 蝙蝠食物介紹
    導 讀 元氣騎士的蝙蝠吃什麼?元氣騎士蝙蝠食物介紹。
  • 為什麼中國古代把蝙蝠看作神物,西方人卻把蝙蝠作為惡魔的象徵?
    不少人見過蝙蝠,這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長相醜陋,狀如老鼠。 聽老人說,老鼠偷吃鹽之後,就長出了翅膀,變成了蝙蝠,當然事實並非如此,老鼠是老鼠,蝙蝠是蝙蝠,它倆只是長得像而已。
  • 海上釣魚,魚到船邊後一撈,這是什麼魚?有點像蝙蝠呢
    魚到船邊後,儘管魚在水中鬧騰,但是抄網一撈,它就在網中了,想掙脫也逃不了了。可是,這是什麼魚呢?這長相和平時我們看到的魚不太一樣呢。這傢伙不僅僅渾身光滑,沒有一片魚鱗外,還有一根細長的尾巴呢。雖說魚有尾巴是真的,但是它的這尾巴就像是一根繩子一樣,而且從外形上看很像是一隻蝙蝠,而且身體也很單薄。
  • 以蝙蝠糞便為食
    原標題:成都發現洞穴生物新種以蝙蝠糞便為食   據中新網報導,6月中旬以來,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成都地區一些無人區的洞穴進行了一次針對洞穴昆蟲的科考活動。考察隊對位於四川省成都地區都江堰市的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彭州市龍門山一些未開發的原始洞穴進行了探索。
  • 【水族觀賞魚】神仙魚中的精品短翅蝙蝠
    中文名:短翅蝙蝠  短翅蝙蝠  英文名:Orbiculate Batfish  學名:platax orbicularis  別名:圓眼燕魚  產地:分布於菲律賓、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  科種:銀(魚+共)科  種屬:白鯧科  體徵:圓形的褐色身體,高高的背鰭使這種魚看起來很大。
  • 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
    蝙蝠為什麼會被加上蟲字旁?古代的生物識別 文字創造首先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有關係,文字是約定俗成的,大家都這樣認為,就延續最初的用法。古代人們識別不同生物,首先就會有不同叫法,蟲這個叫法指的就是地上爬的,用於區別於天上飛的鳥,與水裡生活的魚而言的。
  • 四大具有「超能力」的動物,蝙蝠在內,最強的竟是一條魚?
    第一個就是蝙蝠,它們可以在夜間或在特別黑暗的環境中自由飛行,並且能夠準確捕捉獵物。這依靠的是它的超聲波探測,它會發出短促的尖叫,這就是一種超聲波,當聲波被物體阻擋時,會被反彈回來,蝙蝠收到反彈回來的超聲波可以藉此來判斷物種的方向和類型,從而到達躲避障礙物和捕抓獵物的。第二個是電鰻。別看它叫電鰻,但準確地說它屬於鯰魚。
  • 蝙蝠是什麼進化來的?
    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分布於地球上除南北極和某些大洋島嶼以外的所有地方。蝙蝠可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中國約7科30屬120種。
  • 迎國慶,慶中秋 | 雙節同樂
    迎國慶,慶中秋 | 雙節同樂蘭博大酒店 于都縣蘭博大酒店有限公司 今天遇見是天意,點擊藍色字體即刻關注百花煎釀野生菌不一定食大魚大肉盤盤豐盛特色烤羊排一魚三吃從月缺看到月圓從一個地方奔向另一個地方與家人聚在一起共飲一壇酒共食一餐飯
  • 中美洲有一種白色的蝙蝠,重約5克迷你生物,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
    但蝙蝠的種類非常繁多的,全世界已知的共有16科185屬962種蝙蝠,顏色也是多樣的,其中中美洲有一種純白色的蝙蝠,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宏都拉斯白蝙蝠。在蝙蝠種類中,蝙蝠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以果實或花蜜為食的蝙蝠,也有捕食昆蟲的蝙蝠,更有吸食動物血液的吸血蝙蝠。宏都拉斯白蝙蝠在蝙蝠種類應該是顏值最高蝙蝠之一,白蝙蝠也是食素蝙蝠種類,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蔬蝙蝠,白蝙蝠食物有植物的花蜜、樹上的果實和各種蔬菜等等。
  • 魚會上岸,蝙蝠會飛到火焰山
    玩家在天然礦坑中下礦時玩家能夠找到蝙蝠,在遊戲中蝙蝠也是很蠢的,但是在現實中蝙蝠要比遊戲中的蝙蝠聰明的多,在現實中蝙蝠能用超聲波來觀察到附近的生物後巖石不讓自己撞上去。而遊戲中的蝙蝠只會在遊戲中亂飛,要是旁邊有巖漿的話那麼蝙蝠就會飛到巖漿上受到傷害,在受到傷害時就會跑到石頭身上等死。
  • 今年是蝙蝠保護年 蝙蝠每晚能捉萬餘公斤害蟲
    2011年是蝙蝠保護年。範曉林 攝被誤解和傷害最多的蝙蝠終於可以「走出黑暗」了!昨天,紅山動物園舉辦了「2011蝙蝠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記者獲悉,蝙蝠對保護環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被稱為是環境指示器、生態風向標。
  • 可口可樂同吃同樂全城搜索美食達人
    金秋十月,2012可口可樂同吃同樂美食搜索活動的高潮已經到來,已有36位達人分享了美食心得,奉獻了180家心水餐廳,其中的108家由本次活動特派員親身「肉測」,以非吃不可、值得一吃、可以一吃三個級別進行評定,截至本期「非吃不可
  • 揭秘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原來還有那麼多學問
    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卻是「蟲」字旁?我們先來看「蝙蝠」二字的造字法。《說文解字》稱:「蝙蝠,服翼也。從蟲,畐聲。」那麼,古人為什麼用「蟲」字旁來做它的偏旁呢?是不是搞錯了?不是!三、古人認識的深入——「鳥獸蟲魚」,分門別類古人較為深入的認知,分為「鳥獸蟲魚」四類,用這四個字也就可以籠統地稱呼自然界的各種動物了。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一句話:「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成都首現洞穴溝蝦、尺蛾等新物種 以蝙蝠糞便為食 Scientists discover new species in Sichuan c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