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隸史書(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江南,顧名思義,是為長江以南的地區。自古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廣義上的江南是當今的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不僅古代發達,現今也是我國比較發達的地區。
對於食物的偏愛,中國一直有一種南甜北鹹的說法。從一般角度來說,南方喜歡吃甜的,北方喜歡吃甜的,當然也不乏有些特例除外。
南甜的集中代表是在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蘇菜,並且江南菜系的絕大部分名菜都是甜品,特別是無錫上海地區,那簡直無糖不歡,無錫的醬排骨,吃過的人相信都不會忘記那濃濃的甜味,如果不習慣吃糖的人,應該會覺得非常的膩。江南地區為什麼這麼嗜甜如命,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分析。
首先談談人類對甜食的天生偏愛。甜這種味道是人類在出生之後首先接觸到的味道,從一出生的嬰兒就有母乳之愛,長大一點的小孩就都會喜歡吃糖,從營養學方面來說,與具有鹹味和酸味食物相比,甜食被認為是安全和營養的。
我們通常有飯後甜點之說,是因為大量進食之後,胰島素過度分泌並且大腦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被激活傳輸出一種特別的物質,當大腦感覺到這種興奮的物質之時就會產生一種滿足的幸福感。這樣看來,人累喜歡吃甜食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的本能反應。
其次我們從江南的地理位置來看,江南地區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因為江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溼熱,降水量又比較多,就適合盛產水稻,水稻成熟了就是大米,所以江南以大米為主食。
北方氣候比較乾冷,只能種小麥,就沒什麼米飯吃了,只能以麵粉為主食。大米與小麥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大米更甜。氣候不僅決定了江南的農作物是甜的,也決定了江南人的身體更需要甜食,江南最典型的氣候衍生物就是梅雨,梅雨一來就潮溼難耐,空氣溼度較大,人的溼氣一重就容易出汗,甚至會厭食。
而甜食是補充能量最快的物質,對於進化的潛在動力也使人們渴望像糖那樣的高能量食物。甜食提供了江南地區身體新陳代謝所需的能量。所以說江南人特別喜歡吃甜食那倒也未必,但是他們一定很需要甜食。
甜食與情感需求也有關係。人們渴望甜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渴望生活中能有一些內在的甜蜜感。
說到甜食,就不能不說到糖,糖在甜食中具有核心地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不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而江南,就是中國中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不過中國一開始技術還不嫻熟,在唐宋之前甘蔗製糖技術還處於世界比較落後的一個地步,效率跟質量都比不過別人。
所以江南地區其實在唐宋之前也是比較偏向於吃鹹的,沒辦法啊,條件不允許,物以稀為貴,老百姓想吃甜也買不起糖,鹽是必需品,而糖是奢飾品。唐宋時期我們借鑑了印度的製糖工藝,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糖還是特別貴。
到了明代,中國的製糖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明朝書籍《天工開物》就是證明,其中對於蔗糖的製作技術有了十分詳細的描述,並且廣東成為產糖的最大種植地。技術成熟了,價格自然就下降了,老百姓就有錢消費了。
當然,「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只是一個簡單區分,相對而言的說法,要說絕對如此,那倒也大可不必。中國的民族數量五十六個之多,領土跨越幅度之廣,造成的飲食習慣相差量自然就很大。就算在局部地區每個人也會因為個人的口味和生活經歷而喜歡的味道不同,並且經濟發展,政治文化都會成為各地生產什麼食物,愛好什麼食物的因素。
所以在食物界,許多人爭論是南方食物好,還是北方食物棒,個人認為完全沒有這些必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甜還是鹹,都是味道中不可割捨的一種,都有各自吸引人的地方,都別有一番滋味在舌尖與心頭綻放。
【資料文獻:《南北方食物差異》】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