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 編輯/徐喆)
2018年4月,滴滴出行聯合比亞迪、北汽等31家汽車企業滴和北汽、比亞迪等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在北京成立「洪流聯盟」,共建開放、相互賦能的汽車運營商平臺,推進出行行業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發展,並在十年時間內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享新能源汽車。從那一刻起,滴滴定製網約車的創想因此萌生。
兩年後的11月16日,滴滴出行正式發布與比亞迪合作設計生產的首款定製網約車D1。這款車基於滴滴平臺上5.5億乘客、上千萬司機需求以及上百億次的出行數據,在車內人機互動、司乘體驗、車聯網等多方面進行定製化設計。滴滴出行對其給予厚望,稱D1車型將引領汽車交通出行行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滴滴與比亞迪合作設計生產的定製網約車D1
滴滴出行副總裁、D1首席產品官楊峻表示,D1包含了三大獨特設計理念:一是「由內而外」設計,二是產品即服務,為用戶(包括司機和乘客)專屬設計,三是通過數據賦能,智能可迭代。此外,D1首次在數據層面將整車數據與滴滴平臺數據打通,實現了線下交通工具與線上運營平臺的結合。
滴滴出行副總裁、D1首席產品官楊峻
前所未有的出行「新品類」
D1定位為「A級MPV」,是目前乘用車市場較為罕見的新品類,採用「青果色」作為主打色調,有別於目前城市街道上車輛的常規顏色,並針對司機場景和乘客需求分別做了定製化設計。
D1的車身三維尺寸為4390/1850/1650mm,與A級車相當。但軸距長達2800mm,達到B級車水準。
D1車身比例
D1最大的亮點在位於其車身右側、常見於商務MPV車型的側滑門,這在當前國內網約車中是獨一無二的配置。滴滴方面表示,這種設計除了為乘客提供上下車的尊貴體驗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停車時造成的各種碰撞事故。據統計,滴滴網約車每年開關車門幾千萬次,因停車開門造成與後方非機動來車的碰撞事故不在少數。
D1標配右側側滑門
與外觀相比,D1的內飾相對簡潔,中控臺僅由方向盤和一塊10.1寸的顯示大屏組成,而傳統汽車的儀錶盤則被大幅縮小至方向盤前方,僅提供少量與駕駛相關的基本參數信息。
儘管如此,D1的智能化程度並未縮水。D1的中控屏幕集成了智能運營車機系統,能夠實現人臉登陸、司機接單、用車熱力圖、行程導航、語音助手、安全求助、智能充電/維保、附近車主等多項功能。
在汽車使用上,D1還聯通了車與滴滴平臺。滴滴司機可以通過方向盤上的「滴滴鍵」一鍵接單,從而不必在行駛過程中用手機接單,在增加便利性的同時保障了駕駛安全。
D1的中控臺布局相當簡單
進入後排,兩塊面向乘客的大屏映入眼帘,滿足了用戶的後排娛樂需求。除此之外,D1還為乘客提供了可攜式掛勾、獨立杯託、USB充電口的實用配置。乘坐空間方面,D1對標奧迪A6等行政座駕。身高1.8米的乘客亦可將腿伸直,或是在後排翹起二郎腿。
對乘客來說,D1還是一款「可遙控」的網約車。在上車之前,乘客即可以通過滴滴App調節車內空調溫度、風量等。當乘客呼叫D1時,平臺會派發一個彩虹顏色與迎駕車輛匹配,「彩虹接駕燈」讓乘客更方便找車。
通過APP可實現空調調節和後排座椅加熱等功能
同時,為了減輕滴滴司機的駕駛疲勞,D1還專門搭載了司機定製化「超級座椅」。該座椅採用定製化人機工程設計,對座椅硬度進行定製化優化,在座椅右側的傳統汽車扶手位置則安置了一個「公文包」,包內採用定製化儲物格設計,並支持5-55℃水杯加熱製冷。
滴滴司機專屬定製「公文包」
儘管滴滴並未在發布會上公布D1車型的動力總成。但根據此前比亞迪向工信部申報的信息來看,D1車型將搭載比亞迪生產的刀片電池以及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100kW,峰值扭矩180Nm,NEDC續航裡程為418km。安全配置上,D1還是業內首款搭載AEB系統的網約車,急行遇障時會自動剎車,保障司機和乘客的安全。
滴滴網約車平臺公司CEO付強在發布會上透露,D1將率先於今年12月在湖南長沙投入運營,未來將陸續投放至全國各地。
2030年或將實現自動駕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車發布會是今年第12次「滴滴開放日」。
自2012年品牌誕生以來,滴滴出行已經在國內行駛了8個春秋。就在半個月前,滴滴宣布國內月活用戶突破4億。過去五年,滴滴年運送乘客量超過100億人次。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前夕,滴滴創下了單日為全球提供6000萬次服務的紀錄。
「在未來,購買服務將替代購買工具,一個人不必擁有一輛車,就可以擁有更加美好的出行體驗。」滴滴出行創始人兼執行長(CEO)程維在發布會上表示,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共享化是未來出行的最優方案。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
站在現有高度上,程維在發布會上進一步展露了滴滴在汽車「新四化」的野心:作為汽車共享化的領頭羊,除了投入運營更多新能源網約車以外,滴滴還將深入優化軟體,並在未來十年同步優化軟體和硬體,實現快速迭代。
作為汽車出行產業的下一個風口,自動駕駛也是滴滴過往深入布局的重點領域。早在2016年,滴滴便成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2017年3月,滴滴在成立美國研究院,此後自動駕駛業務拆分,並獲得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的超過5億美元融資。一年後,滴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動駕駛測試標準,並於2019年9月拿到國內首批自動駕駛載人示範應用牌照。
2020年6月,上海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載人示範應用啟動,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原型車最高可達到L4級別自動駕駛。截至目前,滴滴已經獲得上海、北京、蘇州、合肥、美國加州等地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
滴滴出行自動駕駛示範原型車——沃爾沃XC60 Recharge T8
據程維預測,到2025年,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而這一宏偉的目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於D1的後繼車型上得以實現。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