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吃飯是門大學問。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飲食對健康意義重大,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
我們要養生,要健康,就一定要調節飲食,本文細談飲食養生的幾個原則。
一、飲食的作用
飲食有什麼用?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要維持健康與生命,就一定要飲食。不吃飯,就會影響健康。
從中醫來分析,生命是一團陽氣,而飲食能補充我們的陽氣。太陽是生命的源頭,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所吃的五穀、瓜果、蔬菜、肉魚之類食物都稟太陽的陽氣而成,其中蘊藏有陽氣的生長化收藏信息。我們吃了飯,我們就得了太陽的能量,這個能量通過腸胃來獲得。
可以說,飲食維持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一方面,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能維持必不可少的物質來源;另一方面,飲食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
二、飲食的原則
我們養生,一定要調節飲食,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一則,謹和五味
「地食人以五味」,飲食五味可以滋養人體。飲食有五味之不同,即酸、苦、甘、辛、鹹。五味各有其味,亦各歸五臟。
《內經》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說明五味可以調和五臟的平衡。
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內經》明言:「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味合五臟,五味和諧,則骨、筋、氣血、腠理的五味滋養而強盛不衰,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
五味調和則能滋養五臟,補益五臟之氣,強身健體;五味太過或不及,則會引起相應髒氣的偏盛偏衰,使臟腑功能平衡,成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
五味皆當適合而止,不可過食。比如,若多食鹹,鹹味入腎則傷腎,會導致血脈凝泣,皮膚變暗;若多食甘,甘味入脾則傷脾,會導致多飲、多食、多尿和逐漸消瘦。其他味道亦如此。
二則,食量有節
今時飲食豐富,人人都可以吃飽飯。但為了養生,一定不可過飽。《內經》明確地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為六腑有傳化飲食的作用,若飲食過量,則六腑喪失傳化功能,可導致六腑受損。
《內經》又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飲食過量,胃傷不能腐熟水谷,脾傷不能運化精微,導致筋脈馳縱不收,或下利膿血痢疾等病。
晉代養生家葛洪亦提出:「養生之旨,食不過飽,飲不過多。」為什麼呢?若飲食過多則氣滯,百脈閉塞,血氣不行,則傷損形體。
簡單來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前賢總結的經驗是: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胃易磨運,乃化精血。否則,多食則傷損脾胃。
生活中我們也可體會到,過多飲食會遭受五種痛苦:一是大便頻,二是小便多,三是擾睡眠,四是身體重,五是容易消化不良。
臨床常見,多食可致肥胖,或誘發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並可加快人的衰老。
三則,寒溫有節
飲食不可過寒,亦不可過熱。因為寒則傷陽,熱則耗津,都無益於健康。寒溫適中,脾胃之氣就可保持平衡而無偏盛偏衰之弊,邪氣無從發生。
其一,有人喜食寒涼,如冰淇淋、生冷瓜果、冷菜冷飯等,這樣會損傷脾陽,導致脾胃的氣機降失調,影響脾胃的受納及運化功能,造成不思飲食、嘔吐流涎、消化不良等病變。
其二,有人喜食熱食甚至燙食,如火鍋、煎炸、燒烤等,這樣會擾動相火,燒灼陰津,導致火氣內擾,或虛火上浮,引起各種上火的不適,如口腔潰瘍、咽痛、鼻出血、眼紅等不適。甚則導致胃、食管及腸道病變。
四則,因時制宜
一年四季,春溫則生,夏熱則長,秋涼則收,冬寒則藏。人生天地之間,人的氣機亦與天地相應,天地四時變化亦必然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說,飲食當隨四季氣候變化而更變五味。
比如,《飲膳正要》明確指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一般情況下,春季萬物萌生,我們可食蔥、豉以助陽升散;夏季陽旺,應少食辛溫燥烈食品以免傷陰,宜多食綠豆、西瓜等甘酸清潤食物以清熱、祛暑、養津;秋季氣候乾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蘿蔔、山藥等養陰潤澤之品以潤燥;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些溫補之品以護陽氣。
再者,春天陽氣若過升,可吃些酸味之品以收斂浮火;夏天陽氣過浮而中焦虛寒,可吃些溫性食物以溫養中焦;秋天當燥而反熱,可吃些清涼養陰的食物,以養肺津;冬天陽氣收藏,則吃黑色的食物以養腎斂精。
五則,因地制宜
人居住在土地上,不同的地區,其環境、氣候及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人的生理及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飲食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性。
比如,同是冬天,北方天寒地凍,飲食需溫養陽氣,避免受寒;而南方冬天樹葉不凋,又當清補以助陽氣閉藏;
又如,居住於海邊或水邊者,多有溼邪內侵,溼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平時飲食需重視健脾陽,燥溼邪,吃點辣椒頗有好處;反之,若居住在沙漠等乾旱地區,陰津易虧,陽火易動,需吃點養陰的食物,而絕不可吃辣椒,以免擾動相火,造成火毒。
六則,因人制宜
人的體質、年齡、性別各有不同,飲食亦當有異。比如,素體陽虛者宜適當多吃一些溫陽的食物;陰虛則當吃些滋補陰津的食物。
再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其生理特點不同,精氣的盛衰不同,飲食也有所不同。老年人臟腑虛弱,飲食上宜清淡為主,食宜暖、宜軟、宜緩,禁油膩、黏硬、生冷之品;而少年人脾胃健旺,稍膩些、硬些、冷些亦不需過于禁忌。
又如,瘦人偏於火旺,飲食當涼;而胖人偏於陽虛,飲食當溫。
七則,脾胃為本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的所飲所食,不管是寒是熱,也不管是苦是甜,都需要通過脾胃的受納、運化,始能化為氣血,濡養全身。
脾胃又是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能升,胃能降,則五臟六腑氣機皆能升降,人體才能健康。
中醫非常重視對脾胃的顧護,醫聖張仲景臨床治病的首要原則就是:護胃氣。而我們通過飲食養生,也要顧護脾胃。可以說,調理脾胃是飲食養生的核心。
飲食養生能否有效,關鍵取決於脾胃的功能狀態。若脾胃,飲食則以養脾胃為先;即使脾胃旺盛者,飲食也要時時考慮脾胃,切忌不可傷損脾胃。
一方面,脾胃虛之人,切不可一味強調「虛則補之」,以免虛不受補,反增脾胃的負擔,導致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不管吃什麼,補什麼,都要考慮脾胃能否運化,以脾胃的強弱作為飲食的標準,而不要在乎飲食含什麼營養成分。
八則,多素少肉
古代醫家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並指出只有以穀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蔬菜、水果為輔助食物,忌過食肥膩之品或偏食瓜果的食養方式,才能充分地補充人體氣血精微。
我的觀點是,多素少肉。有人說,吃素沒有營養。卻不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素食能養脾胃,這是氣血化生的基礎。脾胃一旺,氣血自足。有人說,不吃肉哪裡會有力氣呀。其實,肉由脾胃來運化,若脾胃很虛而過多吃肉,一方面損傷脾胃,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肉食不能運化,人會更虛。
有人擔心少吃或不吃肉會營養不良,事實上,今時我們普遍吃肉過多了。肉食滋膩,容易礙滯脾胃。脾胃一虛,運化功能下降,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我認為脾胃為本,營養為標。飲食不能只顧營養,要考慮脾胃的氣化。只要脾胃氣化功能正常,正常飲食即可健康起來;反之,若脾胃氣化功能下降,即使吃膏粱厚味,亦無益於健康。
吃素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食——特別是五穀,最得天地五行之正氣,能調養脾胃,促進氣化,讓人氣血健旺起來。堅持素食,可以讓人更健康。
九則,清淡飲食
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的,總想多多地獲得,卻不知多吃的代價是正氣內耗,正虛則邪滯,反易生病。況且,肆意暴飲暴食,亦會消耗人的精神,讓人的精神內耗,生命活力亦會下降。
對於飲食,我的態度是,在保證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儘量少吃些,儘量吃簡單些,儘量不要吃的太豐盛,清淡最好。《朱子家訓》裡講:「自奉簡約」,我認為這個觀點非常高明。
平時飲食簡單些、清淡些,這樣做好處多多。其一,可以讓我們更健康。豈不聞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與大魚大肉相比,普通的食物更養人;其二,更可以讓我們的精神更旺盛,生命活力更強。事實上我吃素多年,且飲食非常清淡,我發現清淡飲食讓我精神極好,精力充沛,且體力亦好,可以輕鬆地跑十公裡;其三,還能讓我們身心更和諧,精神境界更高。《內經》認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樣才是最有益於健康的精神境界。若過度追求美食,追求物質享受,其實是在消耗精神。精神被欲望所耗,身心將失去和諧。
小結:
隨著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人飲食結構逐漸西化,酷嗜,痛飲冰涼,放棄了以傳統五穀為主的健康飲食方式,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高血壓、糖尿病、痛風、中風、惡性腫瘤等病症高發。
吃出來的病,也可以吃回去。我們之所以重視飲食,目的是希望通過飲食來獲得健康。如何飲食才能健康呢?建議學習中醫,從中醫裡汲取關於飲食養生的智慧。(董洪濤)#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