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飲食養生的原則

2020-12-18 善生活養有道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但吃飯是門大學問。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飲食對健康意義重大,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

我們要養生,要健康,就一定要調節飲食,本文細談飲食養生的幾個原則。

一、飲食的作用

飲食有什麼用?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要維持健康與生命,就一定要飲食。不吃飯,就會影響健康。

從中醫來分析,生命是一團陽氣,而飲食能補充我們的陽氣。太陽是生命的源頭,萬物生長靠太陽。我們所吃的五穀、瓜果、蔬菜、肉魚之類食物都稟太陽的陽氣而成,其中蘊藏有陽氣的生長化收藏信息。我們吃了飯,我們就得了太陽的能量,這個能量通過腸胃來獲得。

可以說,飲食維持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一方面,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能維持必不可少的物質來源;另一方面,飲食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

二、飲食的原則

我們養生,一定要調節飲食,要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一則,謹和五味

「地食人以五味」,飲食五味可以滋養人體。飲食有五味之不同,即酸、苦、甘、辛、鹹。五味各有其味,亦各歸五臟。

《內經》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說明五味可以調和五臟的平衡。

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內經》明言:「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味合五臟,五味和諧,則骨、筋、氣血、腠理的五味滋養而強盛不衰,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

五味調和則能滋養五臟,補益五臟之氣,強身健體;五味太過或不及,則會引起相應髒氣的偏盛偏衰,使臟腑功能平衡,成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

五味皆當適合而止,不可過食。比如,若多食鹹,鹹味入腎則傷腎,會導致血脈凝泣,皮膚變暗;若多食甘,甘味入脾則傷脾,會導致多飲、多食、多尿和逐漸消瘦。其他味道亦如此。

二則,食量有節

今時飲食豐富,人人都可以吃飽飯。但為了養生,一定不可過飽。《內經》明確地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因為六腑有傳化飲食的作用,若飲食過量,則六腑喪失傳化功能,可導致六腑受損。

《內經》又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飲食過量,胃傷不能腐熟水谷,脾傷不能運化精微,導致筋脈馳縱不收,或下利膿血痢疾等病。

晉代養生家葛洪亦提出:「養生之旨,食不過飽,飲不過多。」為什麼呢?若飲食過多則氣滯,百脈閉塞,血氣不行,則傷損形體。

簡單來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前賢總結的經驗是: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胃易磨運,乃化精血。否則,多食則傷損脾胃。

生活中我們也可體會到,過多飲食會遭受五種痛苦:一是大便頻,二是小便多,三是擾睡眠,四是身體重,五是容易消化不良。

臨床常見,多食可致肥胖,或誘發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並可加快人的衰老。

三則,寒溫有節

飲食不可過寒,亦不可過熱。因為寒則傷陽,熱則耗津,都無益於健康。寒溫適中,脾胃之氣就可保持平衡而無偏盛偏衰之弊,邪氣無從發生。

其一,有人喜食寒涼,如冰淇淋、生冷瓜果、冷菜冷飯等,這樣會損傷脾陽,導致脾胃的氣機降失調,影響脾胃的受納及運化功能,造成不思飲食、嘔吐流涎、消化不良等病變。

其二,有人喜食熱食甚至燙食,如火鍋、煎炸、燒烤等,這樣會擾動相火,燒灼陰津,導致火氣內擾,或虛火上浮,引起各種上火的不適,如口腔潰瘍、咽痛、鼻出血、眼紅等不適。甚則導致胃、食管及腸道病變。

四則,因時制宜

一年四季,春溫則生,夏熱則長,秋涼則收,冬寒則藏。人生天地之間,人的氣機亦與天地相應,天地四時變化亦必然會影響人的健康。因此說,飲食當隨四季氣候變化而更變五味。

比如,《飲膳正要》明確指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一般情況下,春季萬物萌生,我們可食蔥、豉以助陽升散;夏季陽旺,應少食辛溫燥烈食品以免傷陰,宜多食綠豆、西瓜等甘酸清潤食物以清熱、祛暑、養津;秋季氣候乾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蘿蔔、山藥等養陰潤澤之品以潤燥;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些溫補之品以護陽氣。

再者,春天陽氣若過升,可吃些酸味之品以收斂浮火;夏天陽氣過浮而中焦虛寒,可吃些溫性食物以溫養中焦;秋天當燥而反熱,可吃些清涼養陰的食物,以養肺津;冬天陽氣收藏,則吃黑色的食物以養腎斂精。

五則,因地制宜

人居住在土地上,不同的地區,其環境、氣候及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人的生理及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飲食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性。

比如,同是冬天,北方天寒地凍,飲食需溫養陽氣,避免受寒;而南方冬天樹葉不凋,又當清補以助陽氣閉藏;

又如,居住於海邊或水邊者,多有溼邪內侵,溼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平時飲食需重視健脾陽,燥溼邪,吃點辣椒頗有好處;反之,若居住在沙漠等乾旱地區,陰津易虧,陽火易動,需吃點養陰的食物,而絕不可吃辣椒,以免擾動相火,造成火毒。

六則,因人制宜

人的體質、年齡、性別各有不同,飲食亦當有異。比如,素體陽虛者宜適當多吃一些溫陽的食物;陰虛則當吃些滋補陰津的食物。

再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其生理特點不同,精氣的盛衰不同,飲食也有所不同。老年人臟腑虛弱,飲食上宜清淡為主,食宜暖、宜軟、宜緩,禁油膩、黏硬、生冷之品;而少年人脾胃健旺,稍膩些、硬些、冷些亦不需過于禁忌。

又如,瘦人偏於火旺,飲食當涼;而胖人偏於陽虛,飲食當溫。

七則,脾胃為本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的所飲所食,不管是寒是熱,也不管是苦是甜,都需要通過脾胃的受納、運化,始能化為氣血,濡養全身。

脾胃又是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能升,胃能降,則五臟六腑氣機皆能升降,人體才能健康。

中醫非常重視對脾胃的顧護,醫聖張仲景臨床治病的首要原則就是:護胃氣。而我們通過飲食養生,也要顧護脾胃。可以說,調理脾胃是飲食養生的核心。

飲食養生能否有效,關鍵取決於脾胃的功能狀態。若脾胃,飲食則以養脾胃為先;即使脾胃旺盛者,飲食也要時時考慮脾胃,切忌不可傷損脾胃。

一方面,脾胃虛之人,切不可一味強調「虛則補之」,以免虛不受補,反增脾胃的負擔,導致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不管吃什麼,補什麼,都要考慮脾胃能否運化,以脾胃的強弱作為飲食的標準,而不要在乎飲食含什麼營養成分。

八則,多素少肉

古代醫家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結構,並指出只有以穀類為主食,肉類為副食,蔬菜、水果為輔助食物,忌過食肥膩之品或偏食瓜果的食養方式,才能充分地補充人體氣血精微。

我的觀點是,多素少肉。有人說,吃素沒有營養。卻不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素食能養脾胃,這是氣血化生的基礎。脾胃一旺,氣血自足。有人說,不吃肉哪裡會有力氣呀。其實,肉由脾胃來運化,若脾胃很虛而過多吃肉,一方面損傷脾胃,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肉食不能運化,人會更虛。

有人擔心少吃或不吃肉會營養不良,事實上,今時我們普遍吃肉過多了。肉食滋膩,容易礙滯脾胃。脾胃一虛,運化功能下降,反而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我認為脾胃為本,營養為標。飲食不能只顧營養,要考慮脾胃的氣化。只要脾胃氣化功能正常,正常飲食即可健康起來;反之,若脾胃氣化功能下降,即使吃膏粱厚味,亦無益於健康。

吃素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食——特別是五穀,最得天地五行之正氣,能調養脾胃,促進氣化,讓人氣血健旺起來。堅持素食,可以讓人更健康。

九則,清淡飲食

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的,總想多多地獲得,卻不知多吃的代價是正氣內耗,正虛則邪滯,反易生病。況且,肆意暴飲暴食,亦會消耗人的精神,讓人的精神內耗,生命活力亦會下降。

對於飲食,我的態度是,在保證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儘量少吃些,儘量吃簡單些,儘量不要吃的太豐盛,清淡最好。《朱子家訓》裡講:「自奉簡約」,我認為這個觀點非常高明。

平時飲食簡單些、清淡些,這樣做好處多多。其一,可以讓我們更健康。豈不聞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與大魚大肉相比,普通的食物更養人;其二,更可以讓我們的精神更旺盛,生命活力更強。事實上我吃素多年,且飲食非常清淡,我發現清淡飲食讓我精神極好,精力充沛,且體力亦好,可以輕鬆地跑十公裡;其三,還能讓我們身心更和諧,精神境界更高。《內經》認為,「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樣才是最有益於健康的精神境界。若過度追求美食,追求物質享受,其實是在消耗精神。精神被欲望所耗,身心將失去和諧。

小結:

隨著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國人飲食結構逐漸西化,酷嗜,痛飲冰涼,放棄了以傳統五穀為主的健康飲食方式,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高血壓、糖尿病、痛風、中風、惡性腫瘤等病症高發。

吃出來的病,也可以吃回去。我們之所以重視飲食,目的是希望通過飲食來獲得健康。如何飲食才能健康呢?建議學習中醫,從中醫裡汲取關於飲食養生的智慧。(董洪濤)#養生#

相關焦點

  • 春季飲食養生七原則
    春季飲食養生七原則 2018-04-08 10:10:28 來源: 經濟日報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保健養生也是如此。春季養生,最主要的是從飲食開始,那麼春季飲食有哪些原則呢?
  • 老人養生八大原則 合理飲食搭配吃出健康長壽
    老人養生八大原則 合理飲食搭配吃出健康長壽時間:2017-07-25 13:17   來源:迅康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人養生八大原則 合理飲食搭配吃出健康長壽 一直以來,老年人都是特別的注重飲食養生的,老年人會講究飲食的科學,飲食的合理搭配,例如少吃多餐、補充點心等。
  • 霜降時節飲食養生原則 三類食譜健康養生
    在霜降要到臨的時候我們都習慣先從飲食方面來進行改善,也會有很多人會考慮這些問題,霜降時節飲食養生原則是哪些呢?在霜降的時候有哪些的養生食譜呢?堅果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那麼在霜降的時候吃哪些堅果是比較好的,這些我們都知道嗎,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 春季養生要掌握科學性,飲食要講究三個原則
    春季是一年伊始,春季是生發的季節,養生應遵循養陽防風的原則。春季,人體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凡有損陽氣的情況都應避免。例如保暖,例如早睡早起,例如多鍛鍊身體,等等。春季是養生最重要的季節,但春季是一個氣候多變的時節,在這個季節的養生也要掌握科學的方法。
  • 冬季養生:飲食有原則 推薦食譜
    一、冬季養生飲食原則  1、少食鹹,多食苦  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加旺盛,從而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3、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  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的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於新鮮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點辣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增進食慾。  4、進補前先引補  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
  • 養生講究「清」「靜」 飲食把握三原則
    這個時節氣候炎熱多雨,應該如何養生呢?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清補」首先要祛溼。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
  • 立春飲食養生牢記5原則 推薦3款保健養生湯
    立春飲食養生牢記5原則 推薦3款保健養生湯 原標題:   原標題:立春飲食養生牢記5原則 推薦3款保健養生湯  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故有一年之計在於春之說。
  • 人一生吃50噸食物,養生專家:記住4個飲食原則,讓你長壽十年!
    現代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會選擇吃素的養生手段,認為這樣可以做到健康長壽。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聊聊飲食上的4個主要原則。2、養生專家的飲食原則:蔬菜要挑深色的吃蔬果是我們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做到餐餐有蔬菜,每天300-500克,深色蔬菜應該佔到一半,比如菠菜、韭菜、西蘭花、西紅柿、紫甘藍等;天天吃水果,大約每日200-350克。
  • 冬季養生全攻略:飲食遵循「少食鹹多食苦」原則
    原標題:冬季養生全攻略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冬季變化及養生這樣記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 大暑節氣:養生講究「清」「靜」 飲食把握三原則
    這個時節氣候炎熱多雨,應該如何養生呢?大暑養生講究「清」「靜」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清補」首先要祛溼。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溼,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溼。
  • 健康飲食養生十個原則!
    冬季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此時草木凋零,萬物生機皆閉藏潛伏,晝短夜長,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的閉藏規律,那麼要過一個好冬季,要怎麼做呢? 冬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怎樣才能讓冬季養生變得更加的簡單呢?
  • 夏末秋初吃什麼食物養生?看看這幾條飲食原則
    那麼養生飲食原則是什麼呢? 天氣特點 一、北方氣溫下降明顯 8月底到9月初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 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
  • 什麼是地中海飲食?什麼是生酮飲食?談談二者間的最大差別——下
    談談二者間的最大差別——下Greatest differences between keto diet and Mediterranean diet plan地中海飲食要求營養豐富的食物組合,但生酮飲食無此要求
  • 春季飲食養生七原則 春季應多吃的5種「春菜」
    原標題:春季飲食養生七原則 春季應多吃的5種「春菜」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 中醫養生原則重視順乎自然
    □《老年日報》記者 胥偉巖 「『不治已病治未病』表明了中醫對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防重於治。」黑龍江省防治新冠肺炎中醫藥專家組組長,黑龍江省中醫醫院副院長江柏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春季飲食巧搭配 春季養生必看原則匯總
    因此,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該以高熱量食物為主,遵循高熱量、高蛋白原則。    春季日常飲食中,除了穀類製品以外,還應當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以及時地補充能量。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這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力的功能。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你需要懂得的這幾個中醫養生保健原則
    前言上一篇我們討論了「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三餐分配規律,現在我們談談怎麼的飲食習慣去調養腸胃。背景臨床上看到不少患者朋友因為飲食習慣不當而造成脾胃的損傷,從而患上了現代醫學定義的「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胃潰瘍」、「膽汁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潰瘍」,還有「幽門螺旋桿菌超標的」等等。
  • 十一月飲食五原則
    冬季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營養的平衡,才能補充夏季因氣候炎熱、食慾下降而導致的營養不足,特別應多吃耐嚼、富於纖維的食物。冬季的飲食養生原則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甘、淡、酸、滋潤的食物的進食,但不可太過。進食時,應細嚼慢咽,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
  • 小滿要遵循三個養生原則
    那麼小滿節氣養生要注意哪些問題、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則呢? 原則一:清熱利溼、生津止渴。 因人體在夏天津液消耗較多,所以夏天應注意清熱生津止渴,並且因這一時期暑溼並重,所以應在日常多注意清熱利溼、清暑化溼。中醫認為,長夏在五臟中歸於脾,也宜清補。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過溼對脾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 怎麼吃素才算是健康養生注意六項飲食原則
    多吃些素食對健康的確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時候卻對身體不好,那麼你知道怎麼吃素才算是健康養生嗎? (資料圖) 吃素的幾項飲食原則 1、應以全麥麵包、胚芽麵包、糙米等代替白米飯、白面。 5、別為了讓素食更有味而多用油脂來烹調,應掌握素菜清淡、少鹽、少糖的原則,如此才符合素食之健康取向。 6、吃素者易缺乏維生素B,多吃綜合維生素可予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