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叫絕禪宗公案精選2:茶禪一味,趙州和尚喊你吃茶去!

2020-12-17 積翠古亭

溫馨提示

禪宗公案,是禪宗文化的縮影,也是中國智慧的結晶,很多公案頗有意蘊和哲思,值得大家去品味和體會。本文為系列文章,點擊右上方的藍色關注按鈕,可方便閱讀後續更多精彩內容。

吃茶去

公案譯文

有一次,寺院裡面來了兩個學生,趙州和尚問當中的一個人說,你以前到過我們寺院嗎?這個學生回答說,弟子沒來過。趙州和尚說,好,吃茶去。又問另外一個,你以前到過我們寺院嗎?這個學生說,弟子來過,趙州和尚說,好,吃茶去。這下子,院主就開始懵逼了,就問趙州:大和尚,這個是沒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那個是來過的,怎麼也讓他吃茶去?趙州和尚大聲說,院主!院主說,在!趙州說,吃茶去!

茶禪一味

公案原文

《指月錄》卷十:

師問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間否?」云:「不曾到。」師云:「吃茶去!」又問那一人:「曾到此間否?」云:「曾到。」師云:「吃茶去!」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師云:「院主。」院主應諾。師云:「吃茶去!」

趙州和尚

禪在於悟,本文不做過多解讀,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悟到了嗎?悟到的朋友請點讚!沒悟到的請點讚!如果你問我,還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中國禪宗史上,趙州和尚著名公案「吃茶去」,究竟有怎樣的啟示
    中國禪宗四大門風,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雲門餅。其中,「臨濟喝」和「趙州茶」有兩宗就都在石家莊。在中國禪學的黃金時代,石家莊一地曾是北方禪門重鎮。那麼今天怎麼樣了?就漢傳佛教來說,當代中國佛教以禪宗為主流,而禪宗門下又幾乎清一色是臨濟子孫。
  • 走進《天下趙州》 探「吃茶去」公案
    探尋趙州古石橋對中國橋梁建築的深遠影響;挖掘「吃茶去」公案歷史淵源, 探尋禪茶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今天,禪風君帶大家走進《天下趙州》,來感受博大而深厚的趙州禪風。 但是,趙州實際上並不產茶,令它成為禪茶祖庭的是趙州從諗禪師那段著名的「吃茶去」公案。
  • 禪茶一味:禪宗與茶
    「吃茶去」便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 趙州老和尚「吃茶去」背後的深層含義
    吃茶去有僧到趙州老和尚那裡參請,趙州老和尚問:「什麼時候到的?」那僧回答:「新到的。」趙州老和尚說:「吃茶去。」不久又來了一位參請的僧人,趙州老和尚問他:「什麼時候到的?」答:「我在您老這裡住了很久了。」趙州老和尚說:「很久了啊,吃茶去。」監院師不理解,問:「為什麼新來的讓他去吃茶,久住的也讓他去吃茶?」趙州老和尚於是呼喚監院師,監院師應諾,趙州老和尚仍然是那句話:「吃茶去。」趙州老和尚就是這樣對待各方的,他有一套嫻熟、可以普遍使用的招數。
  • 柏林禪寺得名趙州禪,其中「狗子無佛性」公案,是進入禪門的關口
    另外,「趙州禪」歷來就被認為是禪宗修行的集大成者,並有天下「趙州一說」。從宋朝開始,不立文字的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禪林成為公案。而趙州禪留下來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等公案流傳至今,已成為許多禪門研究提倡的對象。佛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 茶禪一味出夾山 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開幕
    12月5日上午,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在石門縣拉開帷幕,來自日韓德、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文化學者、茶界代表,以及國內大德高僧、專家學者、特邀嘉賓300餘人齊聚一堂,探尋和溯源夾山綿延千年的茶禪文化,重申「茶禪一味出夾山」。    遠在唐代,高僧善會開創夾山寺,悟出了譽滿禪宗界「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巖前」的「夾山境地」。
  • 佛教:禪與茶是如何結合的?120歲高僧一句話,竟惹來千古爭議
    自從達摩祖師從西域來到東土後,禪宗便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禪宗傳到唐宋時期,開始蔓延到全國各地,上到皇城相府下到貧民窯窟,都流傳著禪的文化。而茶也開始在唐朝盛行起來,相傳茶與禪最早的融合是因為一千多年前的一個禪宗公案。
  • 禪宗與茶道有何關係?茶禪一味出自哪裡?
    禪茶一味,想必都聽過,那麼這其中的禪宗與茶道有何間接關係?禪茶一味又出自何時呢?下面末學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相傳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知道利用茶葉治病,人工栽培茶樹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代南宗禪系統禪僧也重視飲茶,以至產生「趙州吃茶去」一大公案。據《景德錄》卷10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嗎?」僧答:「曾到。」趙州便道:「吃茶去。」又問僧,僧回答:「不曾到。」趙州也道:「吃茶去。」後來院主問趙州「為何答曾到也說吃茶去,答未曾到也說吃茶去?」趙州招呼院主,院主應聲,趙州便道:「吃茶去。」在各種《燈錄》中,還載有許多關於吃茶的饒有趣味的故事。
  •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
    趙州禪師「吃茶去」究竟藏有什麼樣的禪機呢?南北朝兩宋時期,中國禪宗大盛於世,進而推動了中國禪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高僧大德普頌唐代趙州禪師傳續下來的禪茶妙境。唐人飲茶之風,始終與佛教禪宗有著不解之緣,「禪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
  • 另一種修行「禪茶一味」——禪與茶的結合
    我們都知道禪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那麼禪茶有什麼聯繫呢?我們先講一個故事,說的是唐代趙州柏林寺廟裡有個和尚叫從諗,又一次他問新來的和尚:曾經到過這裡嗎?和尚回答說:曾經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沒有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五燈會元》記載了趙州和尚一段禪語:師(趙州從諗)問新到:「 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 茶禪不能合一,茶為茶,禪為禪!
    佛教茶文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即禪師們借茶說禪而留傳下來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燈會元》記載,一客人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仍繼續倒……,客人說:「師父,茶已經滿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象這隻茶杯一樣,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反映了禪去執、空靈的境界。另一關於「趙州茶」的公案尤為著 名。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僧:「曾到過這裡嗎?」回答說:「曾到過」,趙州說 「吃茶去」。又問一僧,回答說「不曾到過。」趙州仍說「吃茶去」。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機鋒無限:趙州禪師對三個人說的吃茶去 這碗茶怎麼吃?
    機鋒無限:趙州禪師對三個人說的吃茶去 這碗茶怎麼吃? 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趙州禪師在寺院裡同時對三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說「吃茶去」。以前曾來過觀音院的和尚被請去吃茶,以前沒來過的和尚亦被請去吃茶,覺得納悶而發問的院主也被請去吃茶。
  • 茶禪一味:你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表面看來,這著實令人倍感欣喜自豪,可如果真讓你去深究,或者讓你真正去費心費力來將這悠久的茶文化好好挖掘、好好傳揚繼承、好好跟自己的茶生意茶事業結合起來,估計你十有八九又不願意幹了,因為你覺得文化這東西太空洞虛無了,難得看到經濟效益……。
  • 農禪並重 普茶的意義
    據《五燈會元》載:「師(趙州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 善為道者不欲盈,趙州禪師吃茶去
    唐代從諗(shn)禪師,常住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禪師。一天,寺裡來了個新和尚。新和尚來拜見,趙州禪師問:「你來過這裡嗎?」「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新和尚連忙改口:「沒來過。」「吃茶去。」趙州和尚仍是這句話。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這個詞語也常常被用到書畫、攝影等藝術作品裡。粗淺來理解,茶道和禪宗都能修身養性,因此它們之間的精神是相通的。其實茶與禪還有著更深層的聯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 茶禪一味颺家風,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史書記載,趙宋一代禪寺喝茶之風大行,稱為「和尚家風」。我們且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所說:「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真是從早到晚,整天離不開茶。宋代大詩人林逋並有《西湖春日》詩說:春煙寺院敞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