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達摩祖師從西域來到東土後,禪宗便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禪宗傳到唐宋時期,開始蔓延到全國各地,上到皇城相府下到貧民窯窟,都流傳著禪的文化。而茶也開始在唐朝盛行起來,相傳茶與禪最早的融合是因為一千多年前的一個禪宗公案。
在唐朝的河北趙縣有一座觀音廟,這裡隱居著著名的禪師趙州和尚。趙州和尚住世了120年,是為名副其實的高僧。也正是因為如此,經常有僧人從遠方慕名而來,向趙州和尚請教什麼是禪。
一天,趙州和尚正在禪修,一位僧人來訪請教佛法。趙州和尚問到他:「你之前來過這裡嗎?」
那僧人回答道:「來過。」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隨後又有一僧人到訪,詢問佛理。趙州和尚問道:「你之前來過這裡嗎?」
那僧人會回答道:「未曾來過。」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寺院裡的住持把這一幕都看在心裡,感到特別不解,問趙州和尚:「為什麼來過的人和沒來過的人,你都讓去吃茶呢?」
趙州和尚回答道:「吃茶去!」
你看完這個公案是不是也是一頭霧水,為什麼趙州和尚不管回答誰的問題,都只用來「吃茶去!」來回答?
古往今來的大德們說,這一句「吃茶去!」,深蘊禪機,可以令人達到「頓悟。」卻又很多不懂佛法的人認為這是虛張聲勢,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又怎麼能令人開悟呢?
在這裡我們要先了解一個時代背景,在唐朝,寺院就已經開始盛行喝茶了,所以喝茶對於他們來說就像吃飯一樣平常,是一件每天必做的事情。而禪宗又特別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以「吃茶去」這三字禪,表達的是一種要把心放在當下的態度,表達的是佛法與禪意要在當下的身體力行中去領悟。佛法不在語言中,它在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感悟中,而吃茶的每一個步驟,品茶時的每一種感覺,都會使你更容易體會到當下的禪意和佛理。
而世代流傳的「禪茶一味」,就是指要我們通過茶去領悟禪的意義。因為茶與禪有著非常多相通的地方,如以下四點。
一、「苦」佛教教理廣闊如海、不見邊際,但以「四聖諦」為總綱。佛家認為「四聖諦」是小乘佛法中的解脫關鍵,這四聖諦分別為:苦、集、滅、道,而又以苦為首。只有知苦才能離苦,只有知苦才能想甜。
而茶的體性也帶有苦澀的之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茶的味道上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與佛家的參禪擁有很大的通性,茶對佛教看破生死觀,求得對「苦」的解脫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怡然自得、人我兩忘、澄懷味道的必經之路。而佛教也主靜修,在禪宗坐禪時講究環境安靜、內心安詳,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中也都要以心靜為基礎。
三、「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這句話,一下就把禪茶大道至簡的道理給吐露出來。無論是茶道還禪宗,他們的本質都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和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裡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四、「放」 在佛教修行中,特別強調「放下」的重要性。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真正地拾起,只有放下了才能了悟禪理。而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靜謐的泡一壺茶,慢慢品味著人生的悠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感人生的自在。
自古以來,參禪與品茶就被人們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品茶,是為了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工夫裡體會那難得的悠閒與自在。而禪茶一味,也無非是「放的下」、「吃茶去」的哲理,在先苦後甘的茶味中回味生活的苦澀酸甜;在禪理的智慧豁達中雲淡風輕、清靜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