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與茶是如何結合的?120歲高僧一句話,竟惹來千古爭議

2020-12-17 淨慧梵行

自從達摩祖師從西域來到東土後,禪宗便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禪宗傳到唐宋時期,開始蔓延到全國各地,上到皇城相府下到貧民窯窟,都流傳著禪的文化。而茶也開始在唐朝盛行起來,相傳茶與禪最早的融合是因為一千多年前的一個禪宗公案。

在唐朝的河北趙縣有一座觀音廟,這裡隱居著著名的禪師趙州和尚。趙州和尚住世了120年,是為名副其實的高僧。也正是因為如此,經常有僧人從遠方慕名而來,向趙州和尚請教什麼是禪。

一天,趙州和尚正在禪修,一位僧人來訪請教佛法。趙州和尚問到他:「你之前來過這裡嗎?」

那僧人回答道:「來過。」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隨後又有一僧人到訪,詢問佛理。趙州和尚問道:「你之前來過這裡嗎?」

那僧人會回答道:「未曾來過。」

趙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寺院裡的住持把這一幕都看在心裡,感到特別不解,問趙州和尚:「為什麼來過的人和沒來過的人,你都讓去吃茶呢?」

趙州和尚回答道:「吃茶去!」

你看完這個公案是不是也是一頭霧水,為什麼趙州和尚不管回答誰的問題,都只用來「吃茶去!」來回答?

古往今來的大德們說,這一句「吃茶去!」,深蘊禪機,可以令人達到「頓悟。」卻又很多不懂佛法的人認為這是虛張聲勢,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又怎麼能令人開悟呢?

在這裡我們要先了解一個時代背景,在唐朝,寺院就已經開始盛行喝茶了,所以喝茶對於他們來說就像吃飯一樣平常,是一件每天必做的事情。而禪宗又特別講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以「吃茶去」這三字禪,表達的是一種要把心放在當下的態度,表達的是佛法與禪意要在當下的身體力行中去領悟。佛法不在語言中,它在每時每刻的體驗和感悟中,而吃茶的每一個步驟,品茶時的每一種感覺,都會使你更容易體會到當下的禪意和佛理。

而世代流傳的「禪茶一味」,就是指要我們通過茶去領悟禪的意義。因為茶與禪有著非常多相通的地方,如以下四點。

一、「苦」佛教教理廣闊如海、不見邊際,但以「四聖諦」為總綱。佛家認為「四聖諦」是小乘佛法中的解脫關鍵,這四聖諦分別為:苦、集、滅、道,而又以苦為首。只有知苦才能離苦,只有知苦才能想甜。

而茶的體性也帶有苦澀的之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茶的味道上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與佛家的參禪擁有很大的通性,茶對佛教看破生死觀,求得對「苦」的解脫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靜」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怡然自得、人我兩忘、澄懷味道的必經之路。而佛教也主靜修,在禪宗坐禪時講究環境安靜、內心安詳,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中也都要以心靜為基礎。

三、「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這句話,一下就把禪茶大道至簡的道理給吐露出來。無論是茶道還禪宗,他們的本質都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和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裡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四、「放」  在佛教修行中,特別強調「放下」的重要性。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真正地拾起,只有放下了才能了悟禪理。而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靜謐的泡一壺茶,慢慢品味著人生的悠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感人生的自在。

自古以來,參禪與品茶就被人們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品茶,是為了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工夫裡體會那難得的悠閒與自在。而禪茶一味,也無非是「放的下」、「吃茶去」的哲理,在先苦後甘的茶味中回味生活的苦澀酸甜;在禪理的智慧豁達中雲淡風輕、清靜和寂。

相關焦點

  • 陸羽從茶中悟出了什麼?禪與茶是怎麼結合成禪茶一味的?
    文人有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茶,歷代文人,愛茶的很多,吟詠茶的名詩佳句也不少。百姓有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百姓生活的必須品之一,過日子必不可少。佛家有言:禪茶一味。很多古剎名寺,都專門設有茶室,備有茶點,不只僧家自用,還用來招待香客。佛門高僧也大都擅長茶道。
  • 大公佛教專訪法度法師:雪峰模式的弘法沙門_大公網
    大公佛教專訪雪峰寺住持法度法師大公佛教獨家專訪法度法師:雪峰模式的弘法沙門——「千古江山留勝跡 一林風月伴高僧」大公佛教:在近現代,雪峰禪寺作為閩南佛教的祖庭,碩德輩出,道風遠播,它是如何把雪峰法脈傳播到東南亞的呢?近代的雪峰高僧佛化老和尚就已經把雪峰法脈傳播到東南亞各國去了。佛化老和尚,同時還解析了閩南的崇福寺的妙月老和尚,虎溪巖會泉老和尚,所以閩南佛教的三大法脈,全部是出自佛化老和尚的門下,所以雪峰寺也就成了整個閩南的一個祖庭。
  • 茶與禪的結合,是偶然還是必然
    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西漢公元前52年蒙頂山茶祖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棵茶樹,吳理真本是個大孝子,一日在山上為母採藥,本已精疲力盡口渴難耐,順手揪了一把野茶樹的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疺意漸退,甚是奇異,遂採下於母泡水服用,果有奇效,連服數月,身體康復,此後,鄉親們病了
  • 茶禪一味出夾山 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開幕
    12月5日上午,2015夾山千年茶禪文化論壇在石門縣拉開帷幕,來自日韓德、香港和臺灣地區的文化學者、茶界代表,以及國內大德高僧、專家學者、特邀嘉賓300餘人齊聚一堂,探尋和溯源夾山綿延千年的茶禪文化,重申「茶禪一味出夾山」。    遠在唐代,高僧善會開創夾山寺,悟出了譽滿禪宗界「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巖前」的「夾山境地」。
  • 茶禪一味:你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表面看來,這著實令人倍感欣喜自豪,可如果真讓你去深究,或者讓你真正去費心費力來將這悠久的茶文化好好挖掘、好好傳揚繼承、好好跟自己的茶生意茶事業結合起來,估計你十有八九又不願意幹了,因為你覺得文化這東西太空洞虛無了,難得看到經濟效益……。
  • 從禪淨等持到念佛禪
    禪淨等持,在某種程度上,將出家僧侶與在家信眾、文化精英與普通百姓緊密聯繫起來,將禪法與淨法兩大修證法門辯證有機結合起來,共同推動了中國佛教千年的繁榮。可以說,沒有禪淨等持,就沒有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的興盛。而念佛禪,則是禪淨等持的深化與發展,是禪淨等持思想與實踐的體系化和圓融化。
  • 《詩情禪趣——歷代高僧詩選》再版
    本報訊(記者 周凡愷)本市學者陳耳東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情禪趣
  •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一句「吃茶去」竟成人生的領悟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句著名的偈子,出自禪宗歷代祖師語錄——《五燈會元》。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交談語。據《五燈會元》載: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師曰:「吃茶去。」
  • 他是「修成正果」的高僧,120歲圓寂,臨終留一字,至今無人參透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是我國著名的得道高僧,根據《自述年譜》記載,他出生的時候也是一個「肉球」,母親見狀被活活嚇死,第2天幸得一老者幫助,剖開肉團,他才得以見天日,他就是後來的虛雲和尚,他的一生發生了什麼?死前又留下一個什麼字讓人無法參透?
  • 陸一飛-五十集大型紀錄片《高僧大德》解說詞
    佛教傳入中國,和中國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延伸。如何面對當下的時代、當下的生活,大家都在思索著、實踐著。如何有效的繼承文化傳統,如何在當代運用和弘揚,成了時代課題。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解脫。一千多年前,趙州從論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禪,開示人們禪修要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喝茶、洗缽、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通過實踐親身體驗,甘苦自知。
  • 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其實茶與禪還有著更深層的聯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01飲茶與佛事西漢末年,佛教由西域傳入我國,然後不斷演化。佛教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活動:坐禪。02高僧與飲茶隨著飲茶在寺院的流行,很多對禪宗有著深刻領悟的高僧參與進茶事活動中,為飲茶賦予了更豐富的精神內涵,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 走進《天下趙州》 探「吃茶去」公案
    探尋趙州古石橋對中國橋梁建築的深遠影響;挖掘「吃茶去」公案歷史淵源, 探尋禪茶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今天,禪風君帶大家走進《天下趙州》,來感受博大而深厚的趙州禪風。 始建於東漢末年的柏林禪寺,舊稱觀音院,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這裡是燕趙地區的一個佛教中心。 而後來,令柏林禪寺和趙州門風聲名遠揚的人則是唐代高僧趙州從諗禪師。
  • 茶話二十四節氣丨霜降茶語:一山一禪一妙齡
    編者按:歲時序,草木生。人立天地間,與自然相融相生。歲歲時時,泡一杯時令茶,應著四季更迭五行流轉,還傳承著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6月6日起,紅網湘茶頻道推出「茶話二十四節氣」系列報導,帶您了解節氣裡有關茶的文化習俗。
  • 茶即禪,品茶如參禪,修持平常心,拿得起放得下,自得自悟
    其中,佛教崇尚飲茶,有「茶禪一味」的理念,使中國茶文化升華到一個更新、更高的審美意境,正所謂茶禪一味,品悟人生。源於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時期,高僧圓悟(俗名: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去品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多麼豁達的胸懷、多麼灑脫的人生、多麼自在的境界!
  • 佛教茶禪學 悟在當下
    資料圖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天目山脈一帶高僧輩出,佛教禪學十分興盛。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解脫。一千多年前,趙州從論和尚的「吃菜茶」三字禪,開示人們禪修要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喝茶、洗缽、吃飯、睡覺一樣平常,通過實踐親身體驗,甘苦自知。「飯罷濃煎茶吃了,池邊坐石數遊魚」。「粥去飯來茶吃了,開窗獨坐看青山。」「禪餘高誦寒山偈,飯後濃煎穀雨茶。」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禪與茶,清真一味洗滌本心,一念覺悟雅俗同歸
    禪的精神在於悟,茶的精神在於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俗到雅也是一個持久修養的過程。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形式,其目的就是在於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
  • 一代高僧懷梵法師與著名書法家賀京沙儒佛情誼感動湖南
    引禪入詩,就有了李白「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的清靜悠然;融禪入畫,就有了吳道子《觀音畫像》的衣紋飄動,禪風習習;而佛法與書法的融合,成就了王羲之的曠世墨寶《佛遺教經》。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歷代高僧大德與博學鴻儒交往頻繁,共同推動儒佛文化的融合,結下了深厚友誼,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 另一種修行「禪茶一味」——禪與茶的結合
    說起茶,想必各位朋友非常熟悉。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或多或少接觸過,客來敬茶,招待好友。更有很多朋友,茶不離手,隨身一個保溫杯行走江湖,解渴,潤喉,堪比武林大俠的金槍藥。茶可以說是現代居家旅行的必備品。但很少人知道佛教與茶也有莫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