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師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交友時以茶為媒廣結善緣」。
西漢公元前52年蒙頂山茶祖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棵茶樹,吳理真本是個大孝子,一日在山上為母採藥,本已精疲力盡口渴難耐,順手揪了一把野茶樹的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疺意漸退,甚是奇異,遂採下於母泡水服用,果有奇效,連服數月,身體康復,此後,鄉親們病了,吳理真亦採下野茶樹葉泡水贈予鄉裡服用,可野茶樹數量並不多,樹葉愈見減少,於是吳理真開始嘗試自己培育茶樹,從此開啟了人工種植的先河。吳理真本也是修道之人,就是這次偶然的邂逅,讓禪茶有了最初的雛形。
茶與禪的結合,是偶然也是必然;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就註定了茶與禪的結合,起初茶為僧人不可替代的飲料,坐禪用茶最早的記載約見於《晉書.藝術傳》中:僧人單道開在後趙的都城鄴城昭德寺內禪修,晝夜不眠,「日服鎮守藥數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說明至遲東晉起,佛教禪定已與飲茶結緣。
百丈懷海禪師在百丈山創下《百丈清規》並把生產勞作移入佛門,由於新型的禪理興起,寺院種茶,制茶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清規中明確法堂設兩鼓,一者居東北角為「法鼓」二者居西北角為「茶鼓」;法鼓,作為一種禮器之用,茶鼓則是提示之用,茶鼓長擊一通,意為召集眾僧飲茶;又每座禪一柱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眾僧飲茶,稱之為「打茶」。
發展至今,似乎茶與禪兩種不同的文化,已經成了同一種文化;偶然相遇,必然結合;一聲佛號,一壺茶,一人生,茶禪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