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鄭曉龍執導、周迅闊別小熒幕10年的回歸之作——電視劇《紅高粱》在山東、浙江、北京、東方四家衛視開播。該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著名小說《紅高粱家族》,作為山東衛視傳媒成立後的第一部自製劇,劇版《紅高粱》從選人到製作一路遵從「頂級規格」。投資1.5億,還在拍攝階段就順利收回成本,不僅與四大衛視籤約,還遠銷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多個海外地區電視臺。
與一般電視劇籌備期需要起碼半年到一年不同,劇版《紅高粱》從創作劇本到開機只用了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這個被鄭曉龍形容為「違反創作規律」、被編劇趙冬苓形容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電視劇項目,究竟是如何完成逆襲?鳳凰娛樂獨家專訪山東衛視傳媒常務副總魏巍、《紅高粱》總製片人曹平、導演鄭曉龍、編劇趙冬苓以及演員周迅、朱亞文等相關主創,為您揭開這株《紅高粱》成熟背後的耕耘之路。
出品方
版權不易拿!原著作者莫言沒版權
山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山東衛視總監閆愛華在《紅高粱》的整個籌備製作過程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穿線作用。2012年6月,山東衛視傳媒成立,頭批向省領導匯報的重點自製劇拍攝選題中就包括《紅高粱》。為了拿到電視劇改編權,閆愛華幾次三番親自拜訪莫言。但沒想到的是,莫言好多年前就已經將該小說的版權賣給了自己一個朋友的公司,自己已經說了不算。之後閆愛華又與莫言以及對方公司進行了多次協商和溝通,最終「那個公司把版權又還給莫言了,為了支持莫言做這個項目,大家都做了一些犧牲或者做了一些努力。」全程參與的山東衛視傳媒常務副總魏巍接受採訪時說道.
能夠讓莫言為了他們拉下顏面找人家把已經賣出的版權要回,這聽起來似乎是很難辦到的事情,但是魏巍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覺得也是因為這個小說對莫言來說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小說,又是莫言所有文學作品裡特別適合拍成電視劇的,莫言自己本身也很重視;雖然山東一直以來電視劇產業並不大,但是品質和業內口碑還是不錯,有一些經驗和實力,又是莫言老師的家鄉衛視,所以說也是各方面的因素,促使莫言把這個作品就交給我們。」
自製劇有原則:必須在山東拍!
2014年,山東衛視在自製劇方面全面發力。除《紅高粱》之外,《石敢當》、《魚島怒潮》等正在拍攝中的劇目清一色地都滿足了一個大方向:題材本土化、觀眾耳熟能詳。閆愛華在與鄭曉龍導演選景時也提出的明確要求「一定要在山東拍」。籌備過程中,大洋彼岸還傳來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讓他們投拍電視劇版《紅高粱》的這一想法更加堅定,運作上也開始了全面加速。
拿到版權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合適的編劇對小說進行改編。將九兒作為全劇核心人物,這是閆愛華與編劇趙冬苓溝通時提出來的想法,也是與電影版完全不同的地方,但結合山東衛視自身平臺來說,卻是個極恰當的選擇。2014年以來,山東衛視在收視榜單上屢屢斬獲排名前幾位的《錯兒》、《豆腐西施楊七巧》以及《產科醫生》等都屬於女性勵志題材,觀眾收視習慣已經趨於養成,頻道特色和風格也初步顯現。
製片人
1.5億投入怎麼花?
300個人半個月幹完50個人倆月的活兒
6月建組,9月開機,劇版《紅高粱》一路超速前行,經驗豐富的幕後團隊為作品質量提供了後盾。擔任總製片人的曹平曾經參與過《幸福像花兒一樣》、《金婚》、《甄嬛傳》等劇的製片工作,從1997年至今的十餘年時間裡,她創造了發行電視連續劇五十多部,二千來集的業內神話。與鄭曉龍合作多年,曹平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曉龍導演的作品確實成本都比較偏高,我們請的都是國內最好的團隊,但是一分錢一分貨,出來的效果確實是不一樣的。」電視劇版《紅高粱》投入1.5億,製作和人工佔了大半。因為拍攝周期緊張,搭景的效率也要求比平時更快,「我們全是靠人,本來應該用50個人,需要一個月兩個月來做這個事,我們可能就三百人在半個月要把它完成,所以我們的費用花了很多,在半個月時間來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堅持在山東拍攝,是該劇投資規模較高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魏巍稱:「山東的影視劇拍攝的條件和環境並不像其他地方那麼成熟,群眾演員和其他配套也不是特別好,市場化程度也不高,但是閆臺還是覺得應該體現出山東、甚至是體現濰坊和高密的民俗風情。因此這次選景比較分散,光山東外景地就有15處,花費也相對比較多。」
三億毛收入
賣出電視劇行業最高價?
投資1.5億的電視劇版《紅高粱》,至今已經獲得毛收入超過三億。曹平說到該劇的發行情況時相當自豪:「市場銷售上面非常順利,大家都搶!」早在拍攝階段,該劇就已經完成了與山東、北京、上海、浙江四大衛視的籤約,網絡獨家首播權賣給了樂視網。海外版權銷售情況同樣超乎想像地順利:包括香港TVB、臺灣緯來、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韓國、加拿大、泰國、日本等多家境外電視臺與之籤訂了購買合約。
至於為何能得到海外買家的如此青睞,曹平分析道:「一個是因為原著小說是莫言先生代表作,在全世界很有名;一個是因為鄭曉龍導演,他的《甄嬛傳》在海外很有影響力;周迅又是優秀的演員,她在海外也有一定的號召力;另外電影版《紅高粱》在海外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海外買家)看了點片花,覺得非常地震撼,因此非常期待。」
曹平說,自己不知道這個價格在電視劇行業裡算不算是最高的,但是對他們來說已經收回了成本,「而且投資方也都是獲得了經濟利益,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塵埃落定之後,趙冬苓和閆愛華互相通了次簡訊,趙冬苓跟閆臺說:「沒有你我們這個戲就死了,這麼大投資趕到明年(「一劇兩星」)就死了。」閆愛華回復道:「是多虧了你們這些快手。」
製作團隊
大牌陣容如何集齊?
趙冬苓「盛情難卻」鄭曉龍「臉皮薄」
山東籍編劇趙冬苓,代表作有《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我的父親母親》等。一開始接到《紅高粱》改編任務的時候,她非常猶豫:「小說和電影,一個得了諾貝爾獎一個得了金熊獎,這兩個山峰太高了。」為了說服趙冬苓加盟,閆愛華請她吃了好幾次飯,見她沒有靈感,又親自陪她去小說發生地山東高密去採風,找了很多當地熟悉莫言或者熟悉歷史文化風俗的各方人士跟她聊天。但是剛去的前幾天,趙冬苓還是一直找不到方向,「很著急,嘴上都起泡了。」直到後來一次下雨天,她一個人在南湖公園散步時,靈感才「奇妙地」姍姍來臨。彼時趙冬苓手上還有與別家影視公司已經籤約的一個劇本項目在做,為了讓她空出檔期,山東衛視相關領導再次顯出誠意,主動請對方影視公司老闆吃飯,說明情況協調檔期,成功將趙冬苓最後的顧慮也消除了。
說服鄭曉龍執導的過程和前面很像,一開始看到梗概的時候,他並沒有一口答應。鄭曉龍說,「5月份跟我說這個事,5月份才開始劇本創作,9月份就必須拍,我說這是不大可能的,違反創作規律。」和趙冬苓的「盛情難卻」相似,鄭曉龍談到最後下定決心的原因也包括「山東廣電的領導反覆來說,臉皮比較薄,沒辦法。」雖然那時候他手裡已經有了《產科醫生》這個非常鍾意的劇本要拍,但是因為山東那片高粱地不等人,他只得做出放棄《產科》的選擇。
邀請到近十年沒有拍過電視劇的周迅參與,也比想像中容易很多。當時周迅正在拍攝一部電影,看到大綱之後非常喜歡九兒這個角色,又因為是鄭曉龍導演執導,於是痛快答應下來。周迅回憶起當時情景表示:「我看到大綱就被九兒這個角色震撼了,對她做的一些事情,我只能用『哇』來形容。「
金牌編劇頻遭挑刺兒
鄭曉龍細心到「令人髮指」
與鄭曉龍導演的合作,讓趙冬苓感觸頗多。「我們倆其實早就說要合作,但沒有什麼很好的機會,沒想到這一次機緣巧合碰上了。」趙冬苓說,鄭曉龍是他合作過的導演裡面最仔細的一個人,從來沒有人這樣挑她劇本的毛病。比如前五集給到鄭曉龍的時候,他看了後會提出「這兒還有戲為什麼不寫,那兒還有戲為什麼不寫?!」了解了鄭曉龍風格套路之後,趙冬苓再將五到十集劇本給他的時候,果然一次通過。「他要求特別細,比方說遊擊地點,這些所有的細節他都要能對的上。有時候我會把不同時間地點發生的事情集中到一起來營造一種緊張氣氛,他就不同意,會說『這個時間趕不到這個地方呀』,他非常計較這個。我說沒關係觀眾不計較,他說不行這個一定要計較。」讓趙冬苓印象深刻的還有一次偶然間的閒聊,她得知鄭曉龍導演拍《甄嬛傳》的時候連從這個宮到那個宮有多少步都要弄清楚,別人不知道他就自己拿腳去量。「他就是一個這樣的導演,特別細特別細。」
為搶高粱成熟季超速趕工
周迅曾累到想吐
高粱是這個劇的魂。9月才開機,正趕上成熟的季節,但是高粱從成熟可能到變黃大概只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因此留給的劇組拍攝時間非常緊張,必須十分精確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證完成拍攝計劃。
「搶季節」成了劇組上下懸著的一道緊箍咒。每天劇組工作人員到現場就是頭一句話就是「快點兒快點兒,高粱快倒了。」周迅在接受採訪時還坦言,為了拍攝趕工期,曾經累到想吐。
脾氣溫和的鄭曉龍在拍攝中為數不多的一次發火,也是因為高粱。飾演餘佔鰲的朱亞文對那次事件記憶猶新,「當時因為一些原因,在太陽最鼎盛的時候安排了一兩場內景,然後曉龍導演覺得百思不得其解,(對相關統籌人員)說『為什麼你要耽誤我寶貴的時間?!』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脾氣在那一刻立馬就展現出來了。但這種表現並沒有讓大家怕了,而是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現在這個事情很緊迫,所有人要更認真努力把事情做完。
(完)